F-35右翼兩個掛載點上攜帶兩枚灰鯖鯊(Mako)的概念圖。左翼可能還有另外兩枚導彈。(所有圖片均來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增材制造使灰鯖鯊(Mako)成為一種可擴展、經濟高效的高超音速武器,與俄羅斯的Kh-47M2“匕首”或美國的AGM-183ARRW等武器不同,它可以進行齊射。
轟-6K同時攜帶4枚2PZD-21空射高超音速導彈
什么叫避重就輕啊?通篇也沒說起射程和戰斗部的問題。長13 英尺(4米,確切一點是3.9624米)、直徑13 英寸(33厘米)、全重590千克。彈頭60千克,速度5馬赫出頭,該導彈射程300公里左右就是個縮水的“匕首”,連我國出口給巴基斯坦的CM-400AKG都不如,更別說2PZD21,畢竟為了進F-35彈艙,尺寸在那擺著。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灰鯖鯊(Mako)高超音速導彈的特點是模塊化和可大規模生產,并借助增材制造(通常稱為3D打印),使這些高速彈藥能夠擴展并快速集成到幾乎所有美國機載戰斗機、攻擊機上。和轟炸機平臺。在該導彈首次亮相三個月后,該公司在一段關于該導彈的新宣傳視頻中概述了這些功能。
基本上,灰鯖鯊(Mako)與任何可以攜帶BRU-32重型彈射架的飛機兼容。雖然灰鯖鯊(Mako)可以由F-35A和F-35C內部攜帶,但不能在F-35B的武器艙中攜帶,因為其由于具有大型垂直升力風扇,其內部彈艙尺寸較小。然而,F-35B與其他兩種型號一樣,在隱身不是優先考慮的任務中仍然可以在其翼下掛載點上攜帶灰鯖鯊(Mako)。
F-35A、F-35B、F-35C三款戰機的主彈艙設計不是一模一樣的
按制造工藝區分
“工程師使用增材制造來生產引導部分和鰭片,”視頻中提到。“增材制導部分以1/10的成本滿足所有工程要求,并且比傳統減材方法速度快10倍,成本也低10倍。”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正在研發灰鯖鯊(Mako)。
灰鯖鯊(Mako)是從洛克希德公司在美國空軍SiAW(防區內攻擊武器沒能競標過諾格的AARGM-ER)中投入的創新和成熟努力發展而來的,該公司選擇不再繼續進入該計劃的第二階段。為了降低風險和成本,灰鯖鯊(Mako)結合了來自現場系統和經過驗證的組件供應鏈。該公司表示,所有子系統均經過客戶驗證,技術成熟度達到6級或更高級別(現成產品)。
灰鯖鯊(Mako)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完全在數字工程生態系統中設計的第一代導彈”之一。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和基于模型的集成企業支持武器的生命周期,正如該公司提到的那樣,它是在考慮可生產性的情況下進行數字化開發的,制造工程師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以確保無縫過渡到生產。
可能的策略
增材制造的灰鯖鯊(Mako)制導部分正在接受檢查
雖然必須指出的是,該系統還不是一個PoR(記錄在案計劃也就是已經采購的項目),在國防預算文件中正式注明,保證一定數量的資金,但美國海軍有可能試圖將任何剩余資金轉移到該系統,取決于其他計劃的進展情況。
盡管如此,重要的是要研究可能指導灰鯖鯊(Mako)使用的可能策略和雇傭實踐。其一,其開發是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透露其提議將現有狙擊手ATP(高級瞄準吊艙)發展為狙擊手網絡瞄準吊艙的背景下進行的。
狙擊手吊艙
據《航空家》報道,新系統將把狙擊手當前的瞄準和偵察能力與網絡能力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在第四代和第五代飛機之間進行先進的安全數據鏈接,還可以與海馬斯(HIMARS)和M270 多管火箭炮(MLRS)等地面部隊之間進行先進的安全數據鏈接。這為第4代和第4.5代戰斗轟炸機帶來了F-35的一些開創性網絡功能,后者可以充當“導彈卡車”,向F-35識別的目標釋放空對地彈藥。
其中一種導彈可能是“鯖魚”,它可以利用該武器的高速特性,在快速變化、多變的戰場局勢中更快地打擊時間敏感目標。就中國而言,目標可能是其聯網的IADS(先進綜合防空系統)或解放軍海軍驅逐艦,這給美國CBG(航母戰斗群)帶來了瞄準困境。
F-35的高級ELINT(電子情報)傳感器檢測到的雷達發射信號可以發射到配備ATP和灰鯖鯊(Mako)的F-15EX鷹II(EagleII)或E/A-18G咆哮者(Growlers)上,后者可以發射高超音速武器。F-35本身將構成滲透性第一波,充當隱身和具有干擾能力的機載戰術電子、光學、雷達偵察和網絡哨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