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筆鋒
377萬粉絲的天貓旗艦店,如今卻成了告別的舞臺。
當時尚界的風向標再次轉動,Oysho這個一度以“性感、舒適、時尚”征服全球的西班牙內衣品牌,如今卻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意外的寒冬。
就在近日,Oysho天貓旗艦店宣布將于11月17日黯然退場。
在告別聲中,這一決定如同一聲嘆息,標志著Oysho在中國市場的敗退,進入倒計時。
目前Oysho天貓旗艦店正在進行促銷活動,全店商品直降“不止5折”,部分商品已出現斷碼現象。
從門店的關閉,到天貓旗艦店的落幕,Oysho在中國的征途,每一步都布滿荊棘。
從2001年創立至今,品牌試圖從內衣領域跨界至運動休閑,但在中國市場,這一轉型并未贏得預期的掌聲。
今年初,Oysho關閉了深圳、寧波、成都、蘇州、西安等地的門店,門店數量從2018年的88家銳減至如今的20家左右。
這一跌勢,不僅是數字的減少,更是品牌影響力的大幅縮水。
01
翻開歷史的篇章,追溯Oysho的輝煌軌跡,從2001年在西班牙誕生的那一刻起,Oysho就以其革新的內衣設計理念,在全球時尚界掀起了一股性感與舒適的風潮。
Oysho最初的市場定位清晰而精準——為現代女性提供既性感又舒適的內衣服飾。
它以其時尚的設計、優質的材料和合理的價格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消費者對Oysho的期待也水漲船高,希望它能夠帶來不同于傳統內衣品牌的新鮮體驗。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Oysho在2005年跨出國門,將其性感而舒適的產品理念帶向世界,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2008年,Oysho大膽轉型,-涉足運動休閑領域,這一決策使其產品線更加豐富,也為其在全球市場上贏得了更多的關注。
作為Zara的姐妹品牌,在Inditex集團的大家庭中,Oysho被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夠繼承Zara的衣缽,在中國市場上再創輝煌。
2011年,Oysho帶著雄心壯志,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首家門店落戶在廣州正佳廣場,標志著其在東方市場的新征程。
2013年,Oysho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步伐加快,門店數量激增,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同年,Oysho開始推出更多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產品,以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
到了2015年,Oysho在全球的門店數量突破400家,成為Inditex集團旗下增長最快的品牌之一。
在中國市場,Oysho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門店遍布各大城市核心商圈。2018年,Oysho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頂峰,一度擁有88家門店,成為時尚圈內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一年,Oysho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業績達到小高峰,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
然而,正當Oysho似乎即將在中國市場大展宏圖之時,市場的風向卻開始轉變。國內快時尚品牌的迅速崛起和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讓Oysho在中國的擴張之路變得異常艱難。
隨著門店數量的減少、銷售業績的下滑,Oysho在中國市場的輝煌似乎正在逐漸褪去。
如今,隨著Oysho天貓旗艦店的落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實:Oysho在中國市場的敗退,似乎已成定局。
這個曾經輝煌的品牌,如今卻不得不在中國市場黯然退場。
02
Oysho的失敗,源于其對中國市場的誤判和戰略失誤。
回顧Oysho進入中國市場的歷程,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黯然失色形成對比,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Oysho最初以女性內衣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主打性感內衣,一度成為時尚女性的寵兒。
面對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它試圖通過迎合本土消費者,來尋找生存之道,逐漸放棄了最初的定位,轉型為運動休閑品牌。結果呢?既不像運動品牌那么專業,也不像內衣品牌那么性感。
這種轉型,看似是為了迎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實則卻讓Oysho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在中國市場,內衣品牌眾多,競爭激烈。內衣品牌,要么走性感路線,例如維多利亞的秘密,要么走舒適路線,例如優衣庫。Oysho卻試圖走一條“中間路線”,既不性感也不舒適,最終只能被市場淘汰,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失去了消費者的信心。
當Oysho開始在中國市場變得不再“性感”,當那些曾經讓人心動的設計,逐漸變得保守和平淡,品牌的核心價值也隨之消逝。
在這個過程中,Oysho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文化差異和品牌定位的連貫性,正是決定一個品牌能否在異國他鄉扎根的關鍵,任何一次決策的失誤,都有可能成為壓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它不再能夠喚起消費者的共鳴,也只能被市場所淘汰。
其次,Oysho忽視線上渠道的建設,是其敗走中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ZARA作為其姐妹品牌,早早地就布局了線上渠道,不僅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還積極嘗試直播帶貨等新興模式。
而Oysho呢?卻對此視而不見,只注重線下門店的擴張,最終錯失了市場先機,讓ZARA搶盡了風頭。
Oysho在中國的線上戰場幾乎是一片荒蕪,除了一個冷清的官網和不溫不火的天貓旗艦店,其他線上渠道幾乎一片空白,甚至連微信小程序、抖音店鋪都沒有開通。
這在數字化營銷如火如荼的今天,簡直是自我放逐。
再看看Oysho的線上運營,那簡直是一言難盡。產品種類單一,價格高得離譜,缺乏互動和體驗,這樣的線上表現,如何能吸引挑剔的中國消費者?
相比之下,ZARA、優衣庫等品牌的線上旗艦店,則做得風生水起,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03
Oysho忽視了競爭對手的崛起。
在Oysho的視線之外,內外(NEIWAI)、蕉內、Maia Active等這些本土品牌,已經如猛獸般崛起。
它們不僅深諳中國消費者的喜好,更在產品創新、價格策略、市場營銷上展現出了令人難以匹敵的競爭力。
而Oysho,面對這些強勁的對手,卻顯得力不從心,幾乎在每一個戰場上節節敗退。
內外(NEIWAI)品牌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國女性內衣市場的變革。它以東方美學為設計語言,不僅在內衣領域深耕細作,更將產品線延伸至家居服和運動服飾,符合現代女性的審美需求,并充分考慮穿著的舒適性和功能性。
蕉內品牌則以其獨特的“無感”設計理念,在內衣市場上獨樹一幟,注重產品的創新性和功能性,不斷探索新的材料和工藝。
在傳統的運動服飾市場上,尺碼問題一直是困擾消費者的一個問題。
Maia Active在運動服飾領域以其考慮運動時的舒適性和自由度的產品設計,以及更加符合亞洲女性身形特征的尺碼體系,成為了Oysho在中國市場上的勁敵。
在這樣的對比下,Oysho的不足愈發明顯。
當這些品牌以高性價比和深刻的市場洞察力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時,Oysho卻因“價格高”、“性價比低”、“款式老舊”等評價而備受詬病。這些詞語像一把把利刃,刺痛著Oysho的心。
當這些品牌不斷創新和迎合市場的時候,Oysho卻似乎停滯不前,其產品款式更新緩慢,缺乏創新,無法與快速變化的時尚潮流保持同步,導致消費者流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中,Oysho的每一步似乎都慢了半拍,每一次出擊似乎都偏離了目標。
競爭者們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了先機,它們更懂得如何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更懂得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而Oysho,卻還在用過去的成功經驗,來應對今天的挑戰。
隨著天貓旗艦店的關閉,Oysho的未來在中國市場顯得撲朔迷離。
中國市場變化莫測,競爭對手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會被市場淘汰。Oysho,是時候做出選擇了。
是選擇繼續沉淪,還是選擇奮起直追?是選擇被市場遺忘,還是選擇成為市場的焦點?
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Oysho能否在中國市場上演一場精彩的逆襲之戰。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