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發了一篇對當下老年人生活和經濟狀況的調查文章,有一些數據:
1)空巢老人占比接近60%,其中獨居老人占比達到14.2%;
2)2021年,在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群體中,能夠承擔千元以下養老成本的占比為46.1%,2000元以下的占比22.6%,二者相加,能夠負擔得起一個月不超過2000塊錢養老院支出的人群利接近70%。
3)城市老年人群體,年收入中位數28800元,差不多每個月接近2000塊錢;農村老年人年收入中位數5640元,每個月大概400多塊錢。
數據來源于民政部門牽頭做的第五次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還是比較權威的。
這些數據給我帶來最大的刺激在于,在養老院養老并沒有成為趨勢的情況下,這部分群體70%的人群仍然只能承擔不超過2000元/月的養老支出,2000元什么概念?我感覺現在的大學生生活費每個月都不只2000塊錢,我上大學那時候差不多每個月都1500.
但養老院的服務得包括衣食住行照顧和娛樂活動,根據這個數據調查情況的話,雖然老年化是趨勢,但做養老院未必真是個好生意,大部分老人負擔不了養老院的養老支出,而大部分養老院的收費門檻要是按照大家能承擔的成本設置,沒有補貼就得虧死。
跨城養老可能是個解決方法,比如帝都的老人往河北轉,廣深的老人往湖南廣西轉,如果有一天你在湖南某個小城的街頭聽到很多老人講粵語,他們可能就是從廣東過來的。
用一線的養老金,在小城市養老,就跟今年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在一線打工,養小城的家,這真令人悲傷,總是要吃一波剪刀差(要么代際的,要么城市之間的,要么行業之間的)日子才能過下去。
至于小城本身的老人,除了極少部分養老替代率非常高的老年人可以過得比較好,大部分老人就只能靠自己的,特別是農村老人,一個月幾百塊就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了,這點錢啥也干不了。
我父母就是農村戶口,他們說老了之后一個月得有個兩百快吧;但其實一個月拿一兩千的城市老人和農村老人也差不多,基本上也只夠生存,不過不用自己下地刨食物,總得來說還是好一些。
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大概意思是我們沒有什么老年危機,廣大的老年群體一個月就幾百塊錢,哪來的老年危機?
比如步入老年養老金替代率大概到80%左右生活質量才不會發生明顯的倒退,退休前5000,退休后大概4000才行,一個農民工拿5000工資不難,但拿4000退休金是不可能的是,退休金只能給到十分之一,也就是將近3億的農民工瞬間縮水十分之一,其實就3000萬,1.2億農村老人其實就1000多萬,加起來不到0.5個億,哪來的老年危機。所以只要資金供給是固定的,老年人口的增加稀釋的只是人均收入,并不帶來明顯的更大的養老負擔,更何況老年標準也可以靈活調整。
如果是這樣,靠孩子養老就是唯一的路了,盡管很俗,我也覺得很俗,都這么多年了,怎么還是靠孩子養老,但現實就是這樣,幾百塊錢夠干什么?而且老了之后還不單是錢的事兒,關鍵是如果需要照顧得有人照顧,要么配偶要么子女要么養老院。
對于當下抗拒結婚和生育的年輕人來說,我感覺這是一個最大的挑戰了,應該沒有之一,畢竟不結婚不生育能省很多事兒,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就沒有能拿捏住你的了,只能說提前規劃,提前存錢。
以后老了住進養老院也得防止他們吃絕戶,可以考慮資助一個孩子什么的,或者對親戚家的孩子好點,這樣老了自己在養老院外有個代理人,我做保險的朋友說這很重要,他能幫你拿捏養老院。
最后再次強調一下,我覺得結婚不結婚,生育不生育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不結婚不生育年輕的時候省很多事兒,老了稍微麻煩點,結婚生育年輕的時候麻煩很多很多,老了可能相對好點,不過也只是相對,畢竟這玩意也是玄學,人心難測。
但也有我們能控制的地方,比如年輕的時候更注意一下,不會帶著大量的慢性病進入老年,老年就能相對好受一點,大家二三十歲可能差不多,但70歲和70歲時真的不一樣。
我去年年底去尼泊爾徒步的時候,碰到一個70歲的老人家,還能跟著我們一起玩滑翔傘,晚上到酒店堅持做俯臥撐,炒股炒北交所,玩的就是心跳,震驚到我了,就是下面這位大哥。
今晚繼續直播(8點),聊聊增加自己健康賬戶的余額,記得掃碼預約
-END-2024年10月25日-
*本文封面圖來自《北平無戰事》
*全平臺賬號:挪威TALK(B站,小紅書)
*歡迎左側一鍵轉發至朋友圈,同時右側在看與點贊
歡迎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