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中,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課題,父母的修行就決定了教育的品質。
——薩姐
作者:暖心
自從兒子上了四年級之后,開始叛逆了。
無論我說什么,他都要頂嘴。
我讓他寫完作業再玩,他會懟我:你著什么急?作業寫不完也是我的事。
周末讓他出去運動,他說:整天就知道管我,你自己怎么不去?
放假開始整天窩在家里,稍微說他兩句,他還特別煩我,有時候干脆把門反鎖,誰都不讓進……
兒子真的讓我崩潰又無力。
所以我常常在想:為什么孩子長大了,就一定要叛逆呢?
直到我了解到“梅拉賓法則”,才明白:不懂親子關系溝通的遞進感,你就無法教育好孩子。
美國心理學教授梅拉賓曾提出了一個“梅拉賓法則”:
講的是在人際溝通中,只有7%是通過語言傳達,38%是通過聲音傳達,55%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的。
回想在教育孩子時,我們總是搞錯了順序:
總習慣喋喋不休地說一大堆話,和孩子說話時聲音越來越大,但是卻鮮少能擁抱、撫摸孩子,唯一有的肢體語言也是手指和拍打。
沒有讓孩子在溝通中感覺到愛,所以他才會越來越反感。
當我真正學會“梅拉賓法則”后,我發現,其實親子溝通很簡單。
01
說出感受,
增加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流動
以前,我總喜歡在兒子面前嘮叨。
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字沒寫好,我會反復提醒他,讓他擦掉重寫。
每天,他的臟衣服會隨手一丟,我就會批評他,說他邋遢。
可是,即使是每天都說同樣的問題,他還是沒有改變,反而有時候覺得我特別煩。
每天催他寫作業、讀書、吃飯,可是我越是“盡心”,他越覺得我煩。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特別有挫敗感,我甚至想“難道真的是做得越多越招人煩嗎?”
事實上:話說得越多越容易讓孩子產生對立感。
一位教育家總結過一段話:
很多父母雖然話多、但不精煉,話語中還總是夾雜著批評和指責,讓孩子失去價值感。
如果你在家里,說再多的話,孩子都不會聽,原因可能在于:
1、語言太密集,音量高,說的話沒有質量。
一件事不停地反復說,在孩子耳朵里就像“蒼蠅嗡嗡地叫”,只會叫他反感和遠離。
一位網友說:
記得小的時候,我和姐姐坐那里玩,媽媽在一旁打掃衛生,她就會在一旁罵:
“不知道去看書學習,整天就知道玩,累死我算了。”
然后,她還會巴拉巴拉說一堆,我和姐姐就只會想躲到房間里去。
許多父母都覺得:只要我是在關心孩子,多說一點也無妨。可是,話說得多不代表愛就多,嘮叨的父母會讓親子關系缺少愛的流動。
說再多的話,卻無法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別人只會覺得煩躁。
2、說得太多,讓孩子感到焦慮
有一個鄰居,她家的孩子很聰明。
可是,她每天回家就要問孩子一大堆在學校里的表現,上課的狀態,害怕她成績落后。
剛開始,她的孩子還很正常。
可是,久了以后,她的孩子開始反感父母每天問東問西。
因為她總會在孩子給出不好的回答時批評孩子,叮囑孩子下次應該怎么做。
慢慢地,孩子開始對成績產生恐懼,最終成績卻出現了下滑。
研究顯示,過多的言語溝通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焦慮。
問得太多,說得太頻繁,會讓孩子有一種“父母不信任我”的心理狀態,然后本能地反感和排斥,最終產生叛逆。
親子溝通,話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如果能用最少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才能讓溝通延續下去。
當我學會了“少說話”以后,我發現兒子的“耳朵能聽見了”。
我對他說:
你如果把臟衣服到處扔,會讓我很難收拾;
你寫的字有進步,但是如果這幾個字再寫好一點就完美了……
我發現,只要這樣說一遍,兒子不僅不會反感,還會很快地去改正。
所以,我們只要說出“想表達的話”,多余的話就埋在肚子里。
給彼此一個干凈的語言環境,你才會和孩子有情感流動。
02
低聲教育,
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情緒特別不穩定的媽媽。
特別是每次我輔導孩子作業,剛開始說話會很溫柔,可是只要孩子出一點錯,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大聲對他,結果往往就是他不開心,我很憤怒。
我發現:
只要我好好說,他作業的效率就容易又好又快;
但是一旦我吼他,罵他,他就會把腦袋縮成一團,不知道該怎么寫了。
我們總認為:聲音越大,教育效果越好。
然而,當我們的教育變成了一種聲音的較量時,孩子只會出現兩種結果:
1、孩子被你嚇住了,滿腦子的恐懼。
然后他會看我們的臉色行事,他的注意力無法再在學習上,他渾身都覺得父母在吼他、罵他是不喜歡他,所有的精力都在應付我的憤怒上了。
2、孩子被激怒了,大吼大叫回擊你。
他可能知道自己有錯,但是被激怒后也習得了父母的模式,只想著如何跟你對著干,所以會越來越叛逆。
聲音越大,越容易激起對方的不滿與逆反心理。
有時候孩子表面上平靜,背地里卻藏著無聲的憤怒,一旦爆發,傷人傷己。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音量越低,反而越容易征服別人。
這是因為:
一方面在低聲教育狀態下,父母通常容易保持理智、情緒平和,從而減少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出現。
另一方面,即使是低聲批評孩子,也會讓父母在教育中充滿共情,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的同時,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找到解決的辦法。
樊登老師說過一句話:說話聲音最小的那個人應該是家中權力最大的人。
當你放低音量,即使面露嚴厲,也會讓孩子感覺被尊重,他會更愿意聽你的教育。
以前,我吼兒子時,剛開始他還會說:“媽媽,我聽著,你還吼嗎?”
后來我吼他,他也不會說話了,只是他會裝作聽不見,然后拒絕和我說話。
當我學會用低聲和他說話時,他反而越來越聽話了。
比如:
兒子以前特別懶,每次讓他起床整理房間,他不聽,我一吼,他就會拉著個臉,不理不睬。
后來,我開始和他好好說:
“你的房間有點亂,你應該學會自己整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
當我聲音放低過后,他就乖乖地聽話了,而且行動會變得很積極。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爸爸媽媽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信任就是從“你和他溫柔說話”開始。
低聲教育,會使孩子產生自信,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
03
善用肢體語言,
讓孩子感受到“他正在被愛著”
教育家孫云曉提出過一個量化標準:
一個孩子一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存活、8次擁抱才能堅持、16次擁抱才會成長。
擁抱、撫摸、微笑、眼神的傳遞被統稱為“肢體語言”,是孩子獲取愛最直接的方式。
可是,90%的父母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有一個小女孩,在學校被人欺負了。
回家的時候,她并沒有告訴媽媽,而是對媽媽說:“媽媽,你好久沒抱我了,你能抱抱我嗎?”
當時,媽媽手里抱著弟弟,一臉不耐煩:你多大了還要人抱,羞不羞?自己一邊玩去。
聽完后,小女孩一個人默默轉身離開。
很多父母覺得:擁抱、撫摸,是嬰兒才需要的。
事實上,肢體語言它能傳遞親子之間的“共情”感,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性表達,是孩子獲取安全感最直接的方式。
即使是一個成年人,被別人擁抱都會讓他內心充滿溫暖,何況是孩子呢!
德國腦科學家有一項研究證實:
擁抱能夠使孩子的大腦傳遞一種催生素,可以讓人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因為它影響多巴胺的分泌,同時大腦會有“快樂”和“放松”的情緒,對人的免疫系統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想讓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好,肢體語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溝通技能”。
當你學會用肢體語言去溝通,你會發現:
1、飽含愛意的微笑,讓孩子感到愉快。
因為父母的微笑代表著愛、力量、鼓勵和信任。
2、說話時,眼神里的關切,讓孩子被共情
眼神的傳遞會讓孩子感覺被關注、被看見、被尊重。
3、充滿愛意的擁抱與撫摸,是安全感的傳遞。
當孩子困難、犯錯、傷心時,語言上的安慰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我,根本起不到作用。
經常擁抱和撫摸,這是一種無聲的安慰,給孩子傳遞著一種“媽媽一直都在”的安全感,讓孩子覺得“我是被愛的”,這是最簡單的激勵方式,能為孩子儲蓄力量。
因此:親子溝通時,父母請一定要盡可能地多用肢體語言與孩子溝通:
和孩子說話:看著他的眼睛,讓他覺得被尊重;
孩子傷心時:擁抱他,讓他感覺被在乎;
想鼓勵他時:撫摸他,給他力量和自信。
肢體語言是親子之間傳遞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通過撫摸或是擁抱、關注,就能喚醒孩子的安全感。
04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頂嘴,首先是父母不合格。
當父母教育不好孩子,其實不是孩子出現了問題,而是父母教得不對。
親子關系,注重的并不是我們給予了孩子什么,而是我們和孩子在一起時呈現的狀態。
所以,每個父母都要做到:
話少而精,適當地“沉默”會讓孩子信任你;
音量越低,孩子越容易接受與改變;
多充滿愛意的撫摸與擁抱孩子,更能促進彼此的情感流動。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愿意親近教師,教育才能發生。
同樣的:有親近感的父母,才能讓孩子靠近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