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燕之屋官方微博
這是新消費智庫第2523期文章
新消費導讀
高端燕窩品牌們,陷入共同困境。
作者:果子
編輯:竺天
審核:Single
來源:新消費智庫
2023年12月12日,燕之屋終于走完12年的漫漫上市路,成功在港交所敲鐘,拿下“燕窩第一股”。
但這個光環并沒能持續很久,上市不到一年,“燕窩第一股” 燕之屋業績便迎來大變臉。燕之屋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品牌實現營收10.59億元,同比增長11.36%,收入增長的情況下,燕之屋的歸母凈利潤卻大降,僅為5808萬元,同比下降42.54%;凈利潤率更是由2023年同期的11.29%下降至5.67%,幾乎腰斬。
對于這份業績報告,燕之屋解釋稱,凈利潤的減少主要歸因于品牌戰略的高昂支出。品牌戰略的高昂支出,指的正是品牌最新執行的雙代言人品牌戰略,今年1月和5月,燕之屋先后宣布簽約鞏俐和王一博為品牌代言人。
為了聘請兩位頂流,2024上半年,燕之屋花費了3.65億元,同比增長了38.45%。
如果說聘請鞏俐,是想繼續穩住貴婦消費者的增長大盤,繼續打造高端化,那么聘請王一博,則是為了“圍獵”更多的年輕人,將觸角伸向更廣泛的年輕客戶群,找到新的增量市場。
創立之初,靠著“貴婦專享”的標簽,燕之屋賺的盆滿缽滿,而如今,品牌又想蹭上“年輕人養生”的熱點。
這樣的營銷,能幫助燕窩品牌打開年輕人圈層嗎?燕窩的神話,還難持續多久?
上半年凈利腰斬
從古至今,燕窩都深受追捧,從2017年起,在新中式滋補浪潮與電商紅利的共同作用下,燕窩成為消費行業里一個熱門賽道,人們對燕窩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燕窩消費國,市場規模持續擴容,根據國燕委發布的《2023-2024年度燕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3年燕窩市場規模達到623億,同比增長12%,近三年復合增長率14%。
在中國燕窩行業,起步較早的燕之屋,是行業的“領頭燕”。而如今,曾經光環圍繞的行業大哥,也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翻看近四年的財報數據,從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年度收入分別為15.07億、17.3億及19.64億元人民幣,對應的增速分別為15.82%、14.79%和13.54%,凈利潤分別為1.64億元、1.88億元、1.97億元。2024年上半年,其營收達到10.59億元,同比增長11.36%,而凈利潤僅為5808.00萬元,同比下降42.54%。
圖片來自東方財富網
可以看到,燕之屋的業務營收雖一直保持著增長的態勢,但也確實面臨著增速放緩的挑戰。最新的業績報表中,也反映出了關鍵的問題:凈利潤下滑過快。
對于凈利潤的下滑,燕之屋解釋稱,主要是因為雙代言人戰略、新籌建的藍綠色智能工廠投入以及線下客戶趨于保守,導致線下渠道增速不及預期。說得更直白一點:一是因為營收支出;二是因為線下渠道收縮。
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燕之屋線下渠道總收入為4.19億元,相較于2023年同期4.26億的營收,同比下滑1.64%,線下渠道占總營收的比重也從44.74%,下滑至39.51%。
圖片來自燕之屋2024中期業績報告
相應的,其電商渠道有了一定的增長,2024年上半年,燕之屋電商渠道收入為6.41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60.49%。但因為線上渠道的毛利率不如線下渠道,整體拖累了燕之屋的毛利率表現。
渠道重心的轉移,使得燕之屋的存貨壓力陡增。2024年上半年存貨余額為3.14億元,占營收比達到29.65%,遠超去年,公司面臨著較大的庫存積壓風險。
靠王一博,
貴婦“收割機”能拿下年輕人嗎?
不斷釋放紅利的線上渠道,正在發展為燕之屋的新戰場。相較于線下,線上消費者的消費者需求、人群畫像、購買偏好截然不同,為了抓住更為年輕的線上消費者,不斷探索新的增長點,燕之屋不惜在營銷上“砸下重金”。
長久以來,燕窩一直被認為是“貴婦”專享,許多年輕人和上班族大多都望而卻步,為了擴大燕窩的消費市場需求,燕之屋今年施行了鞏俐和王一博雙代言的決策,穩住貴婦群體的同時,探索年輕化的市場,用流量帶動銷量。
今年5月20日,燕之屋官宣了王一博成為燕之屋的全球品牌代言人,同時還在線下鋪設大屏廣告快閃店,可謂是排面拉滿。官宣代言人的同時,燕之屋把之前紅色的包裝改為綠色包裝,同時推出了一系列福利活動,設計相關周邊,吸引大量年輕粉絲參與。
圖片來源于品牌官方微博
數據顯示,單單在微博一個平臺,王一博粉絲數量就高達四千多萬,靠現象級流量來吸睛,燕之屋想靠粉絲效益,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中。
為順利實現年輕化轉型,燕之屋還推出了一系列百元新品。2023-年2024年,燕之屋上新了小燕濃燕窩粥、燕窩肽天然蘇打水等多個產品,大多價格在200元以內。然而,這些產品對公司整體營收貢獻有限,2023年全年,燕窩粥產品收入僅為2290萬元,占總收入的1.17%。
圖片來自燕之屋官方微博
從品牌最新動作看,除了簽約鞏俐和王一博,燕之屋上半年在打造高端品牌形象上動作頻頻,與米其林餐廳、五星級酒店等合作,舉辦女子高爾夫巡回賽等,這些對外營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燕之屋的銷售費用負擔。
拉長時間來看,燕之屋來在營銷上的花費,歷來就不少。
財報數據顯示,在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廣告及推廣費用分別為2.69億元、3.26億元和1.25億元,合計約7.2億元,占營銷費用的比重分別為67.4%、64.8%和60%。
圖片來自燕之屋業績報告
與高昂的銷售費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擇是燕之屋的研發支出,同期燕之屋的研發費用0.19億元、0.24億元和0.09億元。
重營銷輕研發的標簽,也另其虧損難解。
拿營銷換增長的路數,
使其不斷被質疑“智商稅”
從品牌創立史不難看出,燕之屋走的一直是營銷換增長的路數。
燕之屋創始人黃建本是一名普通高中的數學老師,早年間,背井離鄉前往新加坡打拼的他,意外的發現了燕窩的商機,
1997年,黃健在廈門創辦了一家賣燕窩的公司——雙丹馬,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這便是燕之屋的前身。2002年,燕之屋品牌正式誕生,第一家連鎖店在廈門開業,也就是在那一年,黃健看到了特許連鎖經營模式的發展潛力。
為了擴大燕之屋的市場規模,2003年起,燕之屋開始在全國開設更多的分店,玩起特許連鎖加盟模式,并于次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廣告,將品牌名聲一炮打響。
圖片來自燕之屋2024中期業績報告
2008年,黃建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定,他把燕之屋賺到的幾乎所有利潤都拿出來,請到了當時的當紅女星劉嘉玲?!俺匝喔C,我只選燕之屋碗燕”,一句廣告詞,有效的圈了一波貴婦,也奠定了燕之屋高端的市場定位。
明星的帶貨能力,為燕之屋帶來了銷售額的巨增??恐亟馉I銷,燕之屋的品牌溢價不斷提升,邁入快速擴張和品牌升級階段。
但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也使其陷入“智商稅”、“夸大功效”的爭議。
此前,證監會曾對其提出57個問題,涉及股權轉讓、燕窩是否夸大宣傳、食品安全等。虛假宣傳、食品安全,也屢次阻擋了其上市之路。
針對燕窩的營養價值和宣傳問題,證監會要求燕之屋提供關于燕窩營養價值的權威數據來源,并詢問其廣告宣傳中是否存在夸大燕窩功效的情況。對于燕之屋來說,這一直都是其發展路上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
燕窩的神話還能持續多久
燕窩真實功效、信任危機,不止是燕之屋一家需要解決的問題。近幾年間,燕窩市場越來越熱火朝天,除占據行業半壁江山的燕之屋、小仙燉外,盒馬、同仁堂、東阿阿膠、燕安居也相繼入局。
燕窩被視為一種高端、奢華的滋補品,為了塑造高端的形象,多數品牌都通過強調燕窩的稀有性、傳統來源和高端消費體驗,吸引追求品質生活的消費者。
各家的產品切入點不一,推廣策略也花樣百出。
拿行業另一網紅品牌為例,在成立初期,品牌“小仙燉”在各大商場中心建立了線下渠道,為了形成錯位競爭,小仙燉轉而到線上搶市場,強化自身的互聯網品牌的標簽,瞄準年輕用戶圈層。
在線上渠道,小仙燉在淘寶、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多個平臺進行KOL+KOC推廣,強調鮮燉燕窩的定位,通過種草爭奪流量,同時在大牌明星、頭部主播直播間刷存在感方式,快速提升知名度和銷量。
在直播電商和種草平臺的渠道鋪設,也被更多后入局的品牌所效仿,更多的新品牌開始切入燕窩市場,展開新一輪的市場份額爭奪戰,燕窩月餅、燕窩粥等越來越多的跨界產品形態不斷出現。
燕窩行業的變化是迎合消費變化的必然現象,也是一個小眾品類發展的必經階段。據《2023-2024年度燕窩行業白皮書》,燕窩行業在2013—2023年經歷了幾個至關重要的階段:第一次增長是2013年,燕窩市場規模達到65億,進口的燕窩有了“身份證”,解決了消費者對燕窩原料安全的需求;第二大增長是2016年,燕窩市場規模首次突破百億,消費者周期化滋補消費習慣逐漸被培養起來。
浮沉十幾年,在新的發展周期中,燕窩市場的神話是否持續,還要取決于行業能否規范產品質量、虛假宣傳等關鍵問題。
本文圖片僅用于圖片介紹,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可聯系小編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