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國產劇又出了一部神作,豆瓣9.4分的《山花爛漫時》。
由于開啟此劇的時間比較晚,雖然體量僅有23集,但我還是補了很久的作業才看到大結局,又重新回去二刷了一些細節的點。
即便現在已經過了熱議討論的時效,可葉秋臣的內心根本無法抑制自己想要為此碼字的沖動,于是便有了這篇深度解析的長文。
如果有之前錯過這部劇的朋友們,強烈推薦去看,絕對入坑不虧。
1.關于主創
一開始得知《山花爛漫時》的題材是改編自張桂梅的故事,頓時覺得幕后主創團隊肯定壓力山大。
要知道近乎完全相同的背景,曾經在影版被狠狠搞砸過一次,此次的劇版毫無疑問勢必要拿出來做比較。那些曾被批判的點在觀眾的視角中只會變得更為嚴格,絕不會放低標準。
但當我看到導演費振翔的名字時,馬上松了一口氣。
他是出了名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人,在執導《龍嶺迷窟》之前,那個著名系列IP基本已經被認定毀到難以翻身,從沒有評價超過四顆星的作品出現。
可費導硬是將《龍嶺迷窟》帶到了豆瓣8.1分的高度,以力挽狂瀾之勢將續集們直接帶火,引爆觀眾的期待值。
雖然后面的《怒晴湘西》和《云南蟲谷》口碑出現下滑問題,但也確實與當時外部環境里諸多的限制有關。坦白講,換導演之后的《昆侖神宮》和《南海歸墟》更沒眼看,費導在該系列里已經算是巔峰級別了。
關于他的驚喜,還不僅如此。
當你仔細翻看費振翔的簡歷時會發現,他曾經悄悄跑去國產劇版《三體》里客串了一個墨子報信人的角色。而且過去還兩度飾演過孫悟空,甚至跑去四大名著的另一本《紅樓夢》里詮釋了興兒(賈璉心腹),在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劇版之中也露了一回臉。
如果這還不能讓你覺得驚訝,那么在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中費振翔飾演小石頭(張豐毅角色段小樓的童年時期),應該足夠能令人眼前一亮了吧。
不過,當你發現費振翔出身于梨園世家,從小就在京劇的氛圍中被熏陶著長大,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費振翔從演員轉型至導演這行,關鍵在《廚子戲子痞子》,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費演員就這樣變成了費導。
從此,費導以這個新身份與觀眾們見面,并持續帶來了許多部優質劇集。
除了《龍嶺迷窟》此類題材,他甚至可以駕馭《星漢燦爛》這種古裝劇,風格百變,是角色塑造的絕對高手。
所以在《山花爛漫時》的選角上,我們很明顯能看出費導團隊的功力之深。
宋佳不論在身高體形和日常氣質來說,都與張桂梅并不相似,外形條件而言不算上佳人選。
但她真的是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整部劇里,費導團隊選演員也都遵循了這一標準。
宋佳飾演的張桂梅,讓我覺得真實的張校長就應該是這樣的,風趣幽默里又帶著點蠻干的急性子一根筋,有時甚至可以稱之為固執,最終又將其完美轉化為持之以恒。
劇中有一個情節,是張桂梅有次吃藥時,因為性子太急懶得就水服下,直接嚼碎咽了,細節刻畫對人物性格塑造極度精準。
這個人物并不古板,所以必須體現多面性。
因此導演沒有一味去追求她的苦和慘,而是將樂觀和豁達融入了角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張校長。
有人說,張桂梅沒有長久的婚姻和自己真正的子女,是另一種悲哀。
但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是必然。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張桂梅獲得的精神財富,可能遠比普通人要多得多。
看《山花爛漫時》,我的內心常常五味雜陳,講不清道不明自己到底是什么心情。
整個作品里都沒有選擇刻意去煽情,但就是讓人極為觸動,比如在重新任命張桂梅為女高校長時,演員哭我也在哭,甚至不知道哪一個情節刺激了自己的淚腺,但就是莫名流出了喜悅的淚水。
還有夜晚姑娘們停電集體背詩那段,又忍不住瞬間紅了眼眶。
在張桂梅的夢中,女高的姑娘們逐個公布分數,我又解鎖除了悲傷和興奮之外,另一種激動到流淚的方式。
雖然是一場夢,但好在最后沒有空歡喜,所有姑娘們都過線了。
那段考前老師們傳授答題技巧的戲,也給我看得熱血澎湃。
整個追劇過程,我就在哭哭笑笑激動振奮等等的不同情緒之間反復橫跳。
我個人感觸非常深的一場戲,是下雨天的報到日。
看著瓢潑大雨,以及水幕中逐漸浮現的學生身影,我的眼淚又一次繃不住了,不爭氣地瘋狂流了下來。
這場雨,就很像張桂梅和女高姑娘們的人生經歷。
即便雨再大,也澆不滅她們想要走出過去陰霾的熱情。
劇中通過多層面和多角度去闡述了張桂梅的一生,每個特點都鑿得很實,完全沒有那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反而讓觀眾覺得接地氣,很真切。
在關鍵時刻,她也是會翻墻去解救自己學生的人,此時沒有人會站在道德至高點去評價其私闖民宅,因為在那樣的境況之下,理應如此。
我最欣賞這部劇的一點,就是他們沒有強行把主角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人設,極端時刻也能夠用一些小心機來達成目的,且這種小心機是可以被接受的,屬于道德原則之內的選項。
之前葉秋臣就曾說過自己的一個觀點,即國產劇里不要總是搞那些虛頭巴腦的,看起來毫無缺點,但卻絲毫不真實的主角。
現實里的人,永遠是有瑕疵的,但大方向要做到瑕不掩瑜。
其他的演員也都選得很合適,蘭西雅(谷雨)、都蘭(蔡桂芝)、楊顏嘉(寧華)、合詩雨(柳細鶯)甚至不像演的,仿佛真的是那屆要高考的學生。
翟子路(姚小山)、張月(丁笑笑)和黃米依(魏庭云)的表現也都令人驚喜,王梓薇(蔡虹)、彭楊(陳四海妻子)和童蕾(丁笑笑媽媽)等人戲份雖少但也令人印象深刻,連此前爭議頗多的曹曦文(方瓊)都變順眼了。
聶遠(周善群)、姜超(馬永強)和郭濤(劉青永)都能穩定輸出和發揮,趙龍豪(姜大寶)和趙潤南(趙曉雷)等配角也恰到好處地服務了整體劇情。
另外,《山花爛漫時》這部劇還讓我牢牢記住了四位女編劇的名字,她們分別是袁子彈、丁涵、黃詩洋、李璽威。
其中的黃詩洋就與費振翔導演早在《龍嶺迷窟》中就已經合作過,而袁子彈則是與孔笙導演合作熱播劇《歡樂頌》的編劇。
劇中還有個小彩蛋,就是柳細鶯小情侶倆給未來孩子起的名字,就是袁子彈編劇本人,此處還成為了劇情的一個笑點,頗為有趣。
二刷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多隱藏的小細節。
這些姑娘們都是很年輕的編劇,我會持續關注她們的作品,并充滿期待。
整部劇收官后,劇組給華坪縣捐了款,宋佳本人也捐了。
他們想通過盡一份綿薄之力,讓女孩子們的未來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戲里戲外,都有真情。
2.關于劇情
《山花爛漫時》講述了張桂梅校長創建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的過程,將大山的姑娘們送出去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改寫了無數女性被禁錮住的命運。
在追劇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辦免費女高在執行過程中會這么難。
當然,諸如不收學費和沒有進項等持續燒錢行為是主因,可真正的核心在哪里呢?
我認為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的男人們從心底里覺得女娃讀書沒用。
他們甚至有些極端的思維,覺得女性天生就是用來服務男性的。
這個思想不僅僅只針對谷雨那樣酗酒的父親,還有更多劇中的男性角色,甚至是早期的周善群、馬永強和丁笑笑爸爸等人,以及南中的校長,更不要提嘴上答應捐款實際卻放鴿子的諸位男老板們了。
最初他們的潛意識里是輕蔑,隨后又會產生一點點害怕,害怕這些姑娘們長大后將成為更多的張桂梅,搞出更多讓他們頭疼的事情。
他們所在的生存環境里,目前已經達到了一種沉默的平衡,盡管這種平衡對女性而言是單方面的犧牲,但早已成為了陳舊觀念里的一種習慣。
如無巨大的觸動,一般人不愿去打破這種平衡。
而張桂梅就是通過自己的行為給了他們這種觸動,改變了一部分男性原有的思想和觀點。
《山花爛漫時》還有一個設計令我感到非常觸動,就是專門安排了蔡桂芝父親這個角色。
他們沒有強行挑撥對立,不去將觀眾分流到兩個截然不同的立場之上,而是告訴你大山里的女娃父親們,也有不同的模樣。
既有谷雨爸爸那種爛泥型的父親,也有愛女兒希望她能去讀書改變命運的父親。
不去刻意突出父親或者母親某一方的偉大,因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可一概而論。
蔡爸爸雖然曾經并不認同張桂梅,但他的女兒也想讀書,于是將利益捆綁后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這個好父親的角色出現得并不突兀,反而增加了男性角色的多樣性和多元性。
最后女高能夠成功擁有一個起點,關鍵劇情是張桂梅去北京開會。
她在采訪過程中講的那番話,很明顯是精心考慮和設計過的,瞬間戳中了社會最關切的重點。
那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才是所有內容的核心所在。
懂的人都知道,扶貧光是給錢真的沒用。
因為他們會像谷雨父親那樣繼續去買酒喝,而不是考慮怎樣通過這些錢脫離現有的生活,所以改變思想變成了重中之重。
因此,唯有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而且改變的不止是女性的命運。
將創辦女高和脫離貧困徹底捆綁,才能實現最初的目標。
通過撥款,女高建起來了,還千辛萬苦招來了老師和學生。
但是辦免費學校的成本太大了,沒有進項只能是坐吃山空,只有一個開始還遠遠不夠。
張桂梅只能四處化緣,通過鮮花餅老板姜大寶加入了生意人的酒局。
飯桌上講得慷慨激昂,滿口大話的企業家們,轉頭就賴賬不肯掏腰包了。
相反,那個賣米線的小攤販,卻心地善良地給予了她力所能及的饋贈。
這個社會現象,究竟是諷刺了誰?
那些白白喝到肚子里的白酒,終究還是化成了虛無,遠離了實際。
最后,飛機上與張桂梅曾有過一面之緣的劉青永被請來參觀學校,他的介入真正解決了本質問題,讓女高有了持續不斷的補貼和資助。
全劇中,只有這一段網大魚的戲能夠從官場角度去重點解析,尤其是秘書的所言所行,以及領導說話的影響力。
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把此處多看幾遍,特別是馬永強和周善群的反應和臺詞,都很有意思。
如果不是蔡桂芝爸爸的提醒,恐怕這個局還是很難破,這里順帶還諷刺了一番地位差距之下所謂的塑料同學情。
好在努力的人總是不缺運氣的,張桂梅終于借勢把女高就此支棱起來了。
女高姑娘們走了一屆,又迎來一屆,學生們的情況也是日新月異。
通過羅一一、柳細燕和辛欣這三個姑娘,又用恰到好處不長不短的篇幅,講完了另一屆學生的故事。
看著羅一一重現辛欣媽媽的容貌,簡直是擁有畫像師的天賦,她也成為女高首個敢于去挑戰藝考領域的姑娘。
你看,劇里處處都在講起點。
想要到達終點,就必須來到起點。
柳細燕代表著迷失又歸來的一類學生,她們的“墮落”從本質來講也是有跡可循的,留守兒童的故事講得短小精悍,完全不冗余。
辛欣的家庭情況復雜,但學習能力極高,是沖擊名校的好苗子,時時刻刻都擁有一份淡定感。
我對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說入獄的媽媽是為了保護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母親。
辛欣是在女高里,首位有機會能考進頂級名校的學生。
又是一個起點,和羅一一的藝考作用相同。
此處還對應了當年寧華寫下的清華志愿,終于有人能夠為女高實現這個夢想了。
在張桂梅帶的兩屆學生中,你會發現不同時期要處理和面對的問題完全不同,這似乎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永遠在不同的時代中,去探索和尋找一個不確定的答案,去摸索一條未必正確的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張桂梅,就是堅定走在這條路上的人。
即便大結局時嘴上說著不管了,實際上仍然放心不下。
女高已經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此再也無法停下與之共同成長的腳步。
3.關于細節
《山花爛漫時》這部劇,細節滿滿。
片頭曲里展示的畫像,感覺一半臉是張桂梅校長本人,一半臉是宋佳,有種將現實原型和演員合二為一的融合感,極為傳神。
這部作品的劇名,源自《卜算子·詠梅》中的“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據說在播出前,該劇起名為《大山里的女校》,簡單直接且客觀。
但我認為后面改得更傳神,因為“詠梅”中的“梅”字剛好與張桂梅校長的名字相呼應,“詠”字又有“歌頌”的含義,完美匹配這段故事。
而且“山花爛漫時”也可理解為大山的姑娘們走出去的人生精彩紛呈,此時的張校長看到后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加上劇中也多次安排女高的姑娘們背誦同類詩詞,不斷形成相互呼應的效果。
很絕的改名,恰如其分。
優秀的劇集,在細節上都是很考究的,比如臺詞里他們用了“凱旋”,而沒有使用錯誤的“凱旋歸來”。
“重男輕女”一直是影視劇里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山花爛漫時》沒有在喊口號這件事上爭輸贏,而是將其放在了諸多的細節之中呈現。
比如剛剛生完孩子,又懷上第四胎繼續求男娃娃的姑娘。
比如那個曾經以為自己就是男孩子的寧華。
說實話,我很懂寧華。
因為小時候,我也曾短暫以為自己是個男生,性格屬于“假小子”類型。
在重男輕女的大環境之下,心態容易決定性別。
既然生理上改變不了,那就從心理上洗腦自己。
所以我很多的愛好都與男生一樣,甚至現在還保留了一些比較男性化的特征。
當然,我也是花了很多年去告訴自己,女孩也很棒,沒什么好丟臉的。
這部劇每時每刻都在著重強調張桂梅為什么能持之以恒去辦女高,并不是為了個人情感,而是為了信仰。
女高的成功也沒有歸于張桂梅一個人,每一個路途上的伙伴都是幕后功臣,甚至是曾經偶遇的小攤販。
那個賣豆花的女老板,雖然資助的錢并不多,但也是在幫助與自己相同的女性,甚至可能是曾經的自己。
這是一處很高級的“Girls help girls”,甚至將任何限定因素都摒棄掉了,完全站在了女性的角度上去講故事。
這部劇還有一點非常難得,就是沒有只凸顯張桂梅校長,而是將所有的角色都塑造得豐滿且真實。
不矯情,不做作,不突兀。
辦免費女高這種事,如果腦子里面沒有點“傻勁兒”是不會加入的,畢竟誰都明白難度指數有多大。
老師們當初一腔熱忱地加入,最后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其實這很現實。像蔡虹這種當初被“忽悠”來的老師,勢必會在困難面前卻步,最終選擇離開。
你讓她咬著牙去堅持三年,反而是一種脫離現實。
姚小山當初完全是為了愛情才與女高結了緣,最終如愿和魏庭云終成眷屬。
他倆之間一丟丟多余的感情戲都沒有,互動時的情感遞進僅用幾分鐘就講透徹了。
后面谷雨和趙曉雷之間的感情也是同理,僅僅用一場戶口本蓋上對方的印章就交代清楚了。
雖然劇集沒有詳細去講明魏庭云毅然決然選擇去女高的原因,但從過年時在學校留守和諸多細節,說明她背后也曾有過一段從大山中走出去的故事。
富家女丁笑笑,因為原生家庭的富裕,所以在待遇和薪資水平上并不計較,只想通過這個選擇來證明自己,也成為了留到最后的老師。
如果換成其他的國產劇,很可能來一段她父母諸多阻撓的戲份,但這部劇完全沒有加入這種對主線毫無助益的冗余安排,實在好評。
甚至在核心學生角色的選擇上,這部劇也沒有講很多姑娘們的故事去湊篇幅增加集數,繼而去強求那些所謂的播放量。
貴精不貴多,關鍵的也就是谷雨、蔡桂芝、寧華和柳細鶯這四人而已,第一屆的種種均是圍繞著她們展開。
谷雨在摩托車上與那個瘋女人的命運對視,是我對她們這一屆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戲,現在想想還會不寒而栗。
因為張桂梅創辦的女高,谷雨的人生從此被改寫了,她走的路與成為另一個瘋女人的路,僅僅只是擦肩而過。
本以為這一屆的學生故事演完就會迎來大結局,沒想到在20集又開啟了一段新歷程。
谷雨從師范學校畢業之后,走出去再回來反哺女高,不僅充實了師資力量,也將張桂梅精神完美繼承。
看谷雨分析柳細燕那個勁兒,簡直與當年的張桂梅如出一轍。
此處,故事的邏輯鏈條徹底完整,繼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因為未來還會有其他的“谷雨”們,她們將堅定選擇幫助更多曾經的自己“走出去”。
劇中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Call back,比如羅一一拉著辛欣去兒童之家吃大年三十的餃子,復制了當年趙曉雷帶回谷雨的那段,而且辛欣也吃到了專門放入硬幣的許愿餃子。
甚至在女高里發的那些卷子,上面的考題都是完全還原了當年的模樣。
準考證和錄取通知書等等,細節到校長的簽名,也都是完全對應。
八倍鏡放大后再看,依然是驚喜滿滿。
其實張桂梅并非那種頑固不化的老古董,她有很多的可愛之處。
干預學生們的戀愛時,也不像其他人那樣一桿子打散,反而講究方式方法,先讓他們看清社會的現實,比說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正因為有這些可愛之處,買奶茶行為才顯得并不突兀。
張校長斥巨資給學生們每人買了一杯“昂貴”的奶茶。
奶茶,有什么用?
女高姑娘們的第一杯奶茶,那是一種希冀的種子,向往著更美好的生活就此在她們心中萌芽開花。
人生從來都不需要賣慘來煽情,《山花爛漫時》也不需要刻意去塑造苦難的形象,反而偶爾皮一下,讓大家更為懂得苦中作樂的重要性。
一點點的激勵,就像小小的水滴,總有一日終將匯成汪洋大海。
最后的大結局處理也非常棒,劇情沒有強調這一屆孩子有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
沒有刻意去滿足觀眾愿望讓辛欣拿到清華錄取通知書,反而是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
連張桂梅的臺詞里,都沒有講希望辛欣考上她心中的名校,而是替換為“能出個清華和北大的,就好了”。
這種臺詞和心態變化的細節處理相當高級,因為其強調的是個體去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姑娘們都走出了大山。
只要走了出去,生命就有了另一種新的可能性。
她們擁有了選擇,而不再只是被迫成為生育的工具,不再只是旁人的附屬品,她們只是她們自己。
自由,美好。
一塵不染,閃閃發光。
這是一部注定沒有續集,但觀眾們仍然渴望看到更多現實后續的電視劇。
女高的姑娘們給我們帶來了感動和啟示,也希望這份堅持不懈的精神能夠不斷地傳承下去,影響和改寫更多女性的命運。
讓她們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去走更遠的路,去看更廣闊的人生。
感謝張桂梅校長,讓姑娘們走出了大山,見識到了多彩繽紛的世界,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堅韌不屈的女性力量。
在這漫山遍野的花兒綻放時,大家會永遠記住你的笑容。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作者信息:葉秋臣,女,知名自媒體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