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漢蹲在門檻上,盯著天看了老半天。今兒個是2025年農歷四月初五,正趕上谷雨尾巴尖。老輩人常說“一年旱澇看初五”,這話在村里傳了好幾代。
瀘水那邊天陰陰的,凌晨就開始落中雨。
東北風輕輕刮著,濕度漲到78%,天氣預報說后頭幾天雨不少。按《開元占經》的說法,初五初六下雨,麥田得防著積水澇。可云陽這邊卻大晴天,太陽曬得地皮發燙。
最高溫竄到33℃,東風慢悠悠吹著,天上連片云都見不著。老人們念的“當雨不雨蟄蟲出”,讓不少人種地時皺起眉頭。銅仁傍晚刮起西南風,濕氣重得能擰出水來。
農諺講“四月初五西南風,九月秋雨落不窮”,這話讓張嬸記在心里。她總念叨著秋糧收成全靠水,可雨水多了又怕莊稼泡壞根。
咱老輩人傳下來的農諺,如今還靈驗不?你看瀘水的雨、云陽的晴,同個日子天氣差這么多。就說“麥秋”靠雨水吧,多了少了都麻煩,農民難啊。
記得早年“三月雨少豆花稀,四月雨多麥苗肥”,那是老經驗。
可現在氣候總有些反常,該下雨時不下,不該下時嘩嘩倒。李老漢望著天嘆氣,手里的旱煙袋忽明忽暗:“這天,越來越讓人摸不透了。”村里年輕人覺得老說法過時,可地里的莊稼不會說謊。
云陽沒下雨的地頭,麥苗葉子都有點打卷兒,看著讓人心焦。瀘水多雨的田塊,農戶已經開始挖溝排水,就怕小麥爛根倒伏。農諺里的“宜旱麥”,說的是雨水適中才好。
可自然天氣哪有那么精準,旱澇之間全靠人盯著、防著。我瞅著現在的天,跟老輩人說的總有些不一樣,卻又說不出哪兒變了。
西南風帶來的暖濕氣流,在銅仁漸漸聚成雨云。
九月秋雨會不會“落不窮”,還得看后頭幾個月的天氣。但眼前的四月初五,不同地方的天氣,早讓農民有了不同的打算。“麥秋至”的老禮兒還在,可現代農業早不是靠天吃飯那么簡單。
灌溉設備、排水渠道,這些都能幫上忙,卻抵不過氣候的大變化。只是看著云陽的旱、瀘水的澇,心里總忍不住犯嘀咕:老祖宗的智慧,到底該咋跟現在的天相處?節氣推著日子走,立夏眼瞅著就到了。
夏天的炎熱跟著來,莊稼長得快,更離不開合適的雨水。
今年下半年是旱是澇,四月初五的天氣只是個開頭,后頭的變化才關鍵。咱農民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最懂“靠天吃飯”的分量。
農諺是老輩人的經驗,可如今的天,確實多了些讓人琢磨不透的變數。
但不管咋樣,地里的活兒不能停,該防旱防澇的,一樣都得準備周全。
四月初五的這場天氣差異,像面鏡子,照出了老傳統和新氣候的碰撞。雨水多了少了,都牽著農民的心,連著秋糧的收成。今年秋糧到底啥光景,還得看接下來的天怎么變,也得看咱農民怎么應對。
老話講“人勤地不懶”,或許在靠天的基礎上,多些準備,總能多份把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