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上看,“985大學”絕對是國內好大學的代名詞,“211大學”次之,但也不是所有的“211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都會比“985大學”低——這其中涉及到學科、區域、政策等方面的影響。
事實上,“211大學”中的佼佼者,諸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名校,錄取分數線甚至可以達到中等“985大學”的水平。這些院校,不管是學科建設、科研水平、辦學經費、社會聲譽等方面,都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211大學”中的頂流——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最難考的211大學
近些年來,北郵在各地的錄取分數線屢創新高。2024年,北郵錄取在各省市投檔分數再次引領“211大學”,其中物理類平均分約633分,高居“211大學”第一名,放到“985高校”中也位于20名左右。而北郵分數最高的未來學院“元班”,在北京的最低錄取分數也達到663分。
北郵何以成為最難考的“211大學”?這固然跟北郵位于北京有關,也得益于當前理工類院校居高不下的熱度,但更重要的是北郵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
北郵的前身是1955年創辦的北京郵電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郵電高等學府。今天的北郵,是教育部直屬、工信部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更是“雙一流”大學的實力擔當。作為“兩電一郵”之一,北郵早已成為國內國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在學科布局方面,北郵經過近70年的勵精圖治,已經跳出了單一學科的框架,發展成為一所以信息科技為特色、工學門類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大學。北郵設置了19個教學單位,專業設置涵蓋九大學科門類。
在人才培養方面,北郵現有海淀校區、昌平校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以及本科專業52個(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1個)。北郵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本碩博貫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學院“元班”、“北郵—華為學院”等,實現學生100%參與雙創實踐活動,產教融合培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在科研水平方面,北郵匯集國內外各行業精英人才和學科領軍人物,依托先進的研究平臺,追趕國際學術前沿。北郵有專任教師1600余人,包括移動通信技術專家張平院士、中國通信程控交換技術的奠基人之一的陳俊亮院士等國家級人才領銜,活躍在科研、教學的最前線。北郵創建了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十余個國家級科研平,打造了信息通信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北郵獲國家三大獎、省部級科研獎勵、行業重大獎勵等近90項,居全國高校前列
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
厚德博學,終成大家
乍一看,“郵電大學”這個名字所覆蓋的專業領域很窄,為何北郵能成為國內重點大學呢?這就要從北郵“深厚”的學科基礎說起。
在建國后的“全國院系大調整”中,國內的大學由綜合性調整為以單一學科方向為主的專門大學。1955年,國家教委以天津大學電訊系、重慶大學電機系電話電報通訊專業等為基礎,整合優質通信類學科資源,創立了北京郵電學院。
最初的北郵,僅設有線電通信工程系、無線電通信工程系、工程經濟系三個系,但由于學科實力強大,1960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大學”。成立不久后,北郵又相繼合并了北京電信學院、北京郵電科技大學,進一步壯大北郵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實力。
北郵圖書館
在此后的發展過程中,北郵一直深耕于信息技術,并逐漸拓展至其他工科領域。北郵設置了完整的信息類學科專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等都是北郵極具競爭力的學院。
在近70年的耕耘中,北郵創立了第一個信息工程系,設置了國內第一個教授信息論和第一個開設信息論本科專業,編撰了第一部信息安全本科教材,無數的“第一”在這里引領信息技術學科的發展。同時,北郵還是中國三個設置密碼學博士點的高校之一,以及極少數擁有信息安全博士點的大學,其實力可見一斑。
今天,北郵從最初的幾間簡陋的教室起步,已經發展成為充滿未來感與科技感的現代化校園。校園里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一應俱全,熠熠生輝的“實驗室”“工程中心”,以及摩斯電碼路、以“郵”“電”二字為原型所設計電-松石園等標志性景點,都是北郵信息科技特色乃至工程學強大實力的最佳寫照。
更不用說,北郵的圖書館是全國最大的郵電通信專業性圖書館,在“通信與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方面藏書齊全,并依托學科實力創建一流的現代化數據檢索和信息查詢服務,在國內遙遙領先。
北郵莫斯電碼路
如果說多個院系優勢學科的融合與深耕為北郵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那么,敢于創新,“厚德博學、敬業樂群”的內核,就是北郵持續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
為了培養面向未來的高層次人才,北郵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組建面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葉培大雙創實驗班,開設雙創輔修,設置創新學分,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北郵,每一位優秀學子都能找到自己快速成長的路徑,從面向本科生的“雛雁計劃”“大創計劃”,到面向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計劃”本碩博全程雙創實踐體系,都讓學生受益匪淺。
行走在北郵校園,隨處可見睿智雍容的學者,目光如炬的學生,他們或手捧書本埋頭苦讀,或交頭接耳閃耀智慧的火花,或手持形態各異的設備機器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形成北郵特有的靚麗風景。
校訓石
信息技術學科之王
強大的學科基礎,扎根工科的深厚積淀,加上敢為行業先的作風,北郵成為當之無愧的“信息技術人才的搖籃”。
今天的北郵,是國內四所“郵電大學”之首,也是“兩電一郵”的一員,始終引領電子信息、通信工程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
北郵的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此外,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北郵有3個一級學科被評為A類學科,其中信息與通信工程獲評最好的A+,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A,電子科學與技術為A-,彰顯“信息技術學科之王”的實力。
建校至今,北京郵電大學累計培養了近二十萬畢業生,尤其以高水平的信息通信科技人才廣受贊譽,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
他們中的卓越代表,當屬曾經的“北郵三老”——國內通信科技界泰斗、著名微波通信與光纖通信專家葉培大先生,我國通信理論、信息論、通信網理論的帶頭人周炯槃先生,以及信息論研究奠基人之一蔡長年先生,在他們身上凸顯了北郵人崇尚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
北郵校內葉培大和周炯槃雕像
在北郵師生的不懈努力下,北郵孕育出豐碩的果實。北郵誕生了我國第一臺程控數字交換機、第一部半導體三路載波機、第一座教學試驗電視臺、第一臺ATM交換機、第一個智能網實驗網、第一個網絡管理系統、第一部信息論專著……這些重要的“首創”,閃耀在共和國科技的天空。
北郵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勇擔歷史使命,見證和支撐了中國通信業的強勢崛起。從為“東方紅一號”衛星數據傳輸系統提供北郵方案,為“中國天眼”融入北郵的“動光纜技術”,到引領光通信中“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難題攻關,面向未來創建網絡天地一體的應用場景研究,北郵一馬當先,義不容辭。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身為“通信黃埔”的北郵,必定會在未來創造出更好的成績,培養出更多引領通信技術發展的頂尖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