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回溯文章,發生在2021年7月,在我第一份工作離職和下一份工作入職之間的間隙。
私奔
我很愛從大興機場出發,我想這一切都是源于21年的這次離職之旅。辦完離職手續,拎著行李箱,臨時買了下午大興機場出發的機票,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我要逃離這里。提前到達大興機場,吃一頓火鍋,拉長旅行的體驗感,提前感受快樂。
把青春獻給身后那座輝煌的都市
為了這個美夢我們付出著代價
不要再悲傷 我看到了希望
你是否還有勇氣 隨著我離去
離開工作環境的感覺是那樣好阿,我終于看到了下午室外的太陽,地鐵上原來人這么少阿,機場的人怎么行色匆匆的,大家怎么不笑阿!
出行對我來說,不只是乘坐交通工具而已,它意味著帶我逃離現在的環境,即將奔向我憧憬的地方,這幾個小時甚至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所以我不愛深夜到達,剛落地的瞬間整個城市一片寂靜,它無法承接我的期待
但在成都就不一樣了,晚上,正是時候
低空飛行
在成都中轉一晚,訂了第二天去往康定的車。我打算先到康定(川西第一站),再思考怎么玩。
感覺像在低空飛行
在人群之中從容穿梭
享受著缺氧的快樂
躲避著獵人的捕捉
到了網紅標志處——二郎山隧道、興康大橋,這是自駕318的必經之路,曾經混馬蜂窩的時候,看了太多川藏游記,可惜一直沒機會,但我百分百確信總有一天定會實現,此次行程時間不多,只能淺玩一下川西小環。
服務站很多自駕318的車,氛圍太好了。
熱愛
終于花了大價錢到了四川,到了康定,到了此行我最期待的活動——住青旅。是的,我愛青旅
總是會突然遇到 一些美好
讓我愿意付出所有
總是會偶爾遇到冷酷的人
讓你感到很受傷
有時候真的開始 懷疑自己
是否還能繼續去愛
我們以苦為樂
我們要與勇者為伴
沒有虛度這一生
到了青旅就看到兩個女孩穿著戶外裝即將出門的樣子,我就搭訕問了一句能不能帶上我,她們很熱情的說“我們爬山,一起來啊”
成功加入組織,萬萬沒想到,海拔2000+的康定第一站是爬山。
此刻我才確信,自己終于逃離了城市,這是一個小山坡,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徒步爬山,反而更加像是本地人閑得無聊飯后遛彎的活動了,爬山中聊天才知道,原來她們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了,果然算是跟著半個本地人感受當地生活。這就是我愛的青旅,帶給我隨機的驚喜和奇遇。
晚上又和青旅遇到的另一個伙伴聊天,當即訂了第二天一起出發的行程。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成功拼車到康定,成功加入青旅爬野山活動,成功用一壺酥油茶緩解了高反,成功碰到明天一起玩的伙伴。
此刻我躺在青旅單薄的木板床上,我終于找到了以前最舒服的狀態。
那天我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太喜歡說話了,但我只能真實的說話,不能說話的日子里,我感覺自己一半的生命沉睡了。
風馬
第二天早起出發的時候,烏云密布,你會覺得以風之力如何能吹的散這厚重的烏云。
但遠處天邊那一點破開的縫隙,足以看得到它背后的藍天。它只要有縫隙,就有可能被破開的是嗎
是啊!
到了塔公草原,天已經完全見藍了,也正因為層次豐富的云,顯得更美了。
遠遠就看到天邊的云像是掉進了山里,我迫不及待的想離它近些、再近些
更近了,我馬上就能去觸摸那片云了,它甚至可能會出現在我的腳下?
可惜,這么近,那么遠
太陽更高了,氣溫上升,云也在慢慢爬升
▲木雅大寺的師傅
如火般的風馬 唱誦著解脫的蓮花
如火般的風馬 把痛苦快樂都盡情拋灑
風吹動經幡隨風跳動,就像我的心情一樣,此刻我終于恢復了感受力,我在草原上自由的奔跑,在我曾經向往的世界。
私奔2021
這是我工作后第一次有如此純粹享受的旅行,不單單只是因為逃離上一份工作,而是我已經成功找好了下家,此刻的我沒有任何焦慮、沒有任何顧忌、沒有任何牽掛,想快樂就盡情的快樂、想說話就大膽的說話。我知道自己會去干嘛,但此刻的我,只需享受當下。
這讓我想起了前陣子特別火的那個話題:軌道與曠野。
辭職雞湯說:“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別干了,出去玩吧)
李雪琴說:“如果你不在軌道上,就不會期待所謂的曠野,你只有選擇了軌道才會期待曠野,你只有選擇了曠野,才會想念軌道。”(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王傳君說:“所有人一出生都是一個軌道,走著走著才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曠野。”(在規則世界里發掘自己的獨特性)
我更喜歡徐志勝說的:“我喜歡的是我有隨時走的權利,也有隨時停下的權利,我希望有一條軌道,但這條軌道是在曠野上開的,讓我知道,我的人生有一條軌道,但是我也知道,生活還有一片曠野。”
我不是一個能隨時說走就走的人,我需要知道我人生的軌道在哪里,就像我需要有下一份工作的保障才敢做一些決定。
但今年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依然是一個需要有軌道的人,但這個軌道未必就是世俗意義上的錢財保障?
想到有一期《圓桌派》大家在討論精神獨立、經濟獨立,哪個更優先。那么其實討論結果是:沒有哪個更優先。
如果你能做到經濟獨立,那么你就不會被很多世俗瑣事所累,“倉廩實而知禮節”,你就能更加專注提升內在,達到精神獨立;
如果你能做到精神獨立,那么你就會降低世俗意義上經濟獨立的標準,說白了,賺多少是多啊,攢多少是夠阿,那么“知足”就是經濟獨立
我可能明白了,我所需要的軌道,是一個人生支點,它可以是我認可的任何,可能沒有世俗意義,但那是我的意義。
想起之前看余華的一本書叫做《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很有意思,也很貼合主題,是余華要故意擺脫以往的框架,想寫點新的東西出來(即脫離軌道,發現曠野)。他認為:任何新發現都是從對舊事物的懷疑開始的,生活只有脫離我們的意志獨立存在時,它的真實才切實可信。
解釋一下
比如我對你說:“天是陰的”,你沒有身處我所在的環境,不知道天氣究竟如何,你只能從我的轉述中得到信息,即:天是陰的。但只要我們乘坐飛機就會發現,烏云之上總是藍天,我們身處烏云之下,感知到的天是陰的,是因為轉述者本身就已經默認了自己所處的環境。那就未必是客觀的。
回到正題,我想說的是余華在這本書的后記中寫到藝術家和匠人的區別:匠人是為利益和大眾的需求而創作的,他們在臨死之前可以精確的計算出自己有多少成果。但藝術家是為虛無而創作的,他們唯一可以真實感受到的是來自精神的力量,在他們肉體腐爛之前,是沒有人會去告訴他們,他們的創作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么,他只能來自無知,又回到無知之中。
▲朋友今年去岡仁波齊轉山拍攝
精神力量,說的太好了,我不敢把自己歸到藝術家,但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藝術家所具有的那種精神獨立。
對我來說,我可能早早就知道了:我在活一個精神力、活一個信念感。信念感,它能使我的身體被充分發揮使用。我想,我下一步的功課是找到一個堅定的、持之以恒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回到那首“私奔”,鄭鈞在2021年為奧迪Q5翻奏了一版作為廣告曲(歌詞沒變,節奏變了),被網友評論:2007版的是坐上綠皮火車私奔,2021版的是開著奧迪Q5私奔。在他們看來,私奔的代價好像更高了,仿佛只有帶滿盤纏才能選擇“私奔”。
但在我看來,我喜歡這版《私奔2021》的原因是:與年少時滿懷熱情的一腔勇敢不同,這更像是一種歷經滄桑后的堅定選擇,我知道即將面臨的是什么,但我依然選擇這么做。
或許,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走在了精神獨立的道路上吧。
最后,在這強烈推薦一下余華老師的這部作品,真的適合反復閱讀,像我隔了很久之后再讀起來,又會有基于當下的全新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