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股市上演歷史性的一幕。據券商中國報道,當地時間2024年10月29日,印度一只名為Elcid Investments的小盤股大漲6692535%,隔天,該公司又上漲了5%,股價達到24.806萬盧比,總市值接近500億盧比。
與此同時,Elcid股價的單日漲幅,也刷新了全球紀錄。隨著股價的上漲,這家鮮為人知的非銀行金融公司,已成為印度市場上股價最高的公司。那么我們來看看,印度股市出現這神奇一幕正常嗎?為何它能暴漲?具有可持續性嗎?
我們先來算一算,市值500億盧比差不多就是42億人民幣。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主要是因為市值極小導致可以暴漲這么多,有這樣的炒作空間。這個印度妖股沒漲之前股價才3.53盧比,沒漲之前市值就6萬多,漲了6692535%以后市值也就42億人民幣。
- 原始市值=1+漲幅百分比當前市值,
漲完以后當前市值為42億人民幣,漲幅百分比為6692535%;- 原始市值≈6.28×103人民幣,股票在漲了6692535%之前的市值大約是6280人民幣。
- 要知道,A股市場很多妖股每天成交量都不止40億人民幣,印度這個妖股主要還是漲幅比較唬人,其實體量依舊很小。
這個印度妖股名為Elcid Investments,在10月29日,股價大漲6692535%,隔天,該公司又上漲了5%。從3.53盧比漲至23.625萬盧比,最高點股價達到24.806萬盧比,總市值接近500億盧比。
- 這個企業是很小眾的非銀行金融公司,企業總部位于印度孟買,Elcid的業務主要圍繞股票、債債券、共同基金和其他金融資產的投資。該公司持有印度最大的涂料制造商之一Asia Paints2.95%的股份,這些股份價值數百億盧比。另外,Asian Paints的發起人持有Elcid 75%的股份,后者的其他主要股東包括Hydra Trading(9.04%)和3A Capital Services(3.34%)。
這些年來,這個企業就是股價非常低,最低的時候2011年,股價才3盧比。但每股賬面價值有58.52萬盧比,股價和企業每股賬面價值存在倒掛,導致了股東不愿意賣,但也沒有什么投資者愿意買,就是非常邊緣化的公司所以成交量也不大,股價持續低迷。
- 那么,最近這股票突然大漲,主要還是因為印度監管部門干預推動的。此前,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證券交易所舉行一次特別的價格發現會議,旨在準確評估像Elcid這樣的控股公司,這些公司的交易價格遠低于其賬面價值。
印度官方這樣做是認為這些公司的市場價格和賬面價值的巨大差異,正在影響公平的價格發現和投資者對這些公司的整體利益。為了解決這種低估問題,交易所為控股公司組織了一場特別拍賣會,這些公司的折價遠低于賬面價值,這次拍賣會促使人們發現公司價格的公允價值,允許沒有通常價格區間的交易。
- 可以說,舉旨在于提高流動性并幫助發現這些股票的公平價格,這樣它們的定價就可以更接近其賬面價值,就是這樣的舉動導致印度很多類似的特別特別便宜的公司股價有了炒作空間。這就像A股市場每次牛市都會消滅低價股差不多的邏輯,印度市場也因為這些消息面刺激,在消滅這些低價股。確因為價格太低了,市值太小了,資金一炒作就暴漲。
再來看看印度股市,確實長期非常牛,30年來漲了100倍,最近4年也從2萬多點漲到8萬多點。最近一個月跌了6%左右,所以印度官方在想辦法刺激股市,也就出了很多這些刺激政策,去刺激各種低價股價值回歸,也就出現了這樣超級暴漲的情況。
- 目前印度股市的整體估值已經達到預期盈利的24倍,處于歷史峰值水平。10月以來海外機構投資者凈賣出了9093億盧比(約合108億美元)的印度股票,或為NSDL有數據統計以來最大月度凈流出金額。
- 截至本周一,外國機構投資者連續16個交易日凈賣出。并且華爾街認為印度央行對2024-2025財年GDP增速達7.2%的預期過于樂觀,其GDP增長存在下行風險。所以短期印度股市表現不太好。
不過,印度股市長期走勢還是真的非常強,如果只看最近幾十年走勢,美股都沒有印度股市強。去年海外資金投資印度股市超150億美元以上,印度股市在退市方面做的不錯,在印度上市的公司,如果不滿足條件將被強制退。被強制退市后,該上市公司的董事、發起人以及他們所發起成立的所有公司,在10年內都不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進入證券市場或申請重新上市。
印度股市的強勁走勢有目共睹,可是這具有持續性嗎?對此,莫迪前不久畫了一個大餅說:印度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我們估算印度要想在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GDP增長需要從去年增長六倍多,達到約23萬億美元。
- 也就是說,未來二十五年,印度GDP需要以至少需要8%的速度增長,這個挺不容易的。因為印度消費格局呈現K型分化,占總人口約一半的貧困階層疫情后每況愈下,但富裕階層卻受益于工資增長和信貸放水,支撐起了印度的消費。
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印度,印度人的消費能力也會隨經濟規模提高實現“趕日超德”,躋身僅次于中美的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預計今年印度將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消費市場,2026年則會超過日本,躋身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
- 遺憾的是,市場分化很大,只有少部分人有消費力。截至2023年,印度約有4000萬人屬于年收入超過10000美元的富裕階層,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4%。在印度的消費結構中,SUV/高檔汽車、高檔住宅高檔住宅(1000萬盧比以上)、旗艦智能手機(300美元以上)等貴價高端商品的銷售強勁,但入門級汽車、兩輪車、經濟適用房(500萬盧比以下)等大眾市場商品的銷售一直表現疲軟。
這明顯說明分化很大,在于其極端不平等的收入結構和規模龐大的貧困人口。因為印度人口的收入結構是典型的“金字塔型”。2023年,15歲以上人口中,50%為年收入不足1500美元的貧困階層。
- 細分來看,2024財年印度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9%,在豪華和高端車型需求增長的帶動下,高端車型的需求保持健康。而入門級車型的需求依然低迷,24財年,入門級小型車同比下降16%,兩輪車(貧困人口的主要通勤工具)的銷量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 印度2023年智能手機的整體銷量(按數量計算)同比增長了1%,其中高端市場(大于500美元)和中高端市場(300-500美元)的銷量分別同比增長了55%和27%;經濟型智能手機(300美元以下)同比下降12%。
- 印度高檔住房(大于1千萬盧比)在整個住宅銷售中所占的份額從2021年的20%增加到了2023年的37%。經濟適用房(小于500萬盧比)和中高檔房(500萬至1000萬盧比)所占份額有所放緩。經濟適用房(<500萬盧比)價格段的年銷售額占比從2021年的41%放緩至2023年的29%。
同時,印度國內航空客運量已超過大流行前的水平,坐飛機和住高檔酒店的富人變多了??梢钥闯?,當前印度的消費主要就看富人群體了。
根據IMF最新的預測顯示,印度名義GDP到2025年將達到43398億美元,日本則為43103億美元。都是換算了美元了,日元貶值降低了以美元計算的GDP數據,加速了GDP排名的下滑,所以貶值的影響很大,所以超越日本不是開玩笑的,甚至未來三哥在GDP方面要成為二哥。
- 當前,印度主要是靠大搞基建帶動的經濟增長,印度目前在瘋狂的鋪路+擴建鐵路+升級電網,龐大的基礎設施支出提振了印度經濟,2月初印度公布了一項年度預算。印度經濟發展目前就是猛搞基建,為全國基礎設施項目撥款近134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11%。
- 在過去三年里,印度的資本支出每年增加近1/3,主要投入道路、港口和發電廠的建設中,很顯然官方投資+公共資本支出,在支撐印度經濟超越其他經濟體增長,印度自己的GDP增長愿景是到2030年,該國GDP增加到7萬億美元。
于是,在去年莫迪在出席印度獨立日慶祝儀式并發表講話時,向印度民眾保證:未來五年,印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那么,印度未來對基建的投入可能會繼續增加。
美國投資銀行杰富瑞近日發布報告稱:“在未來4年中,印度的GDP可能達到5萬億美元,到2027年將超過日本和德國,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成為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因為人口結構、制度實力和治理水平都在提高”。當然,莫迪最近一直在積極吸引大公司在印度建廠,同時斥資數十億美元升級道路、港口、機場和鐵路等基礎設施。
最后的話:鑒于印度股市的高估值,可能會限制其近期的上行空間!
總之,印度當前的經濟發展潛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們去深入研究印度股市,會發現印度的四大財閥集團對股市影響也比較大,即塔塔家族(Tata)、貝拉家族(Birla)、安巴尼家族(Ambani)、阿達尼家族 (Adani)。
- 印度財閥旗下上市公司總收入達到3253億美元,約占當年GDP的10%,印度財閥旗下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孟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18%左右。他們旗下的上市公司,在指數中的權重很高,這些財閥基本上做的都是印度最賺錢的生意。這就都是印度股市的一個特色,印度財閥與莫迪政府的相互成就,造成貧富懸殊越來越大。
可見,盡管這只股票離奇的暴漲,但印度的股市表現堪憂,截至10月29日的一個月里,外國機構凈賣出了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印度股票。因為印度已經逐漸把金融杠桿用完了,和2007年、2015年的中國,1929年、2000年、2007年的美國差不多。
- 因此,鑒于印度股市的高估值,可能會限制其近期的上行空間。在印度消費者支出減弱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擔心印度企業盈利的可持續性,目前外資對印度股票的拋售可能會持續下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