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
今天上午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組委會發布公告,宣布此前預選賽第12名的姜萍在決賽未獲得名次,且預選賽違規,通俗說就是作弊了。
這個事件的結局我一點都不意外,大家還是要尊重常識。
第一個常識:“天才”不會從天而降。
其實都不用說天才,因為普通人生活中很少遇到天才,連人才都是這樣的道理。
比如,游戲天梯高分排行大家都認識,突然冒出個在頂分局炸魚的玩家,查之前戰績也沒痕跡,一般常識就是開了掛。
沒有無法自證的“天才”,因為天才是有發展痕跡和軌跡的,不可能憑空出現。尤其是在數學這個領域,天才更不會橫空出世,因為數學天才的智力水平對普通人是數量級的碾壓。
很多人眼中的數學就是加減乘除平方開方,以為數學修養是可以通過勤奮努力達到的成就,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在數學這個領域能稱得上“家”是非常難的,我一個工科生,在阿里競賽的題目前都像文盲一樣。數學是所謂的元科學,這么說吧,愛因斯坦是頂級的物理學家,但尚且不是(同時代)頂級的數學家。
普通數學家和普通人的智力差距,大概相當于普通人與狗的智力差距。至于頂尖數學家,大家可以搜一下“拉馬努金”的開掛人生。
拉馬努金1887年出生在印度,11歲就掌握了當時大學水平的數學知識,13歲時數學水平橫掃學校的教師,20歲出頭手搓公式,跳過證明過程直接給結果,問就說是受到女神的啟示。
他后邊的成就我懶得寫了,大家自行想象。要不是33歲英年早逝,他的數學成就至少能把人類科技加速推進五十年。
他亦師亦友的導師,英國數學家哈代說:我一生中對數學最大的貢獻,不是我的研究成果,而是發現了拉馬努金。另外,哈代也是華羅庚的老師。
舉拉馬努金的例子,是為了告訴大家,不管天才還是人才,肯定是有跡可循的。數學又不是文學創作,文學創作被人質疑代筆都可以繼續搞創作來自證,數學更簡單粗暴,拿幾個獎發幾篇論文讓大家閉嘴就是了。
第二個常識,生活中沒那么多爽文。
現在普通人日子過得比較艱難,總覺得生活沒有盼頭,所以就喜歡看一些爽文爽劇,類似“霸道總裁愛上絕經的我”之類。
這類東西看多了,腦子就壞了,就會相信生活中真的有奇跡,所以有心人就會制造奇跡,迎合市場的需要。
所以,當一則新聞充斥著“小鎮青年逆襲”“中專生大戰清北斯坦福高材生”“天才少女自學成才”之類元素的時候,大家很容易上頭,節奏就這么帶起來了。
當時雖然不乏質疑的聲音,比如很多數學專業人士從板書、日常數學成績、專業軟件、導師歷史參賽行為等多方面指出整件事的反常之處,但很快淹沒在謾罵之中。
甚至今天阿里的聲明出來后,各種新聞評論區還有很多人說什么“果然還是敗給了出身”“扼殺天才”之類的夢話。
叫醒一個做春夢的人是遭人恨的,叫醒一群做春夢的人,他們會繼續裝睡并且請你滾遠一點。
咱不是說中專生、小鎮青年、女生就不能逆襲,但在數學這種事上逆襲實在是太難了,因為學過數學的人會明白,極小概率事件約等于不發生。
那普通人應該怎么辦呢?坦白說我也沒有統一的答案。只講“勤奮努力就能逆襲”,同樣是一種爽文。
但有一點經驗是可以分享的,就是警惕那種讓你很爽并且一直爽的東西,這種東西要么是騙局,要么是毒品。前者對錢包不好,后者對腦子不好。
最后一個常識,就是理解企業和媒體為何會炒作這件事。
企業是要賺錢的,但并不是企業中每個部門都賺錢。企業中有的部門主要負責賺錢,有的部門主要負責賺眼球。而賺眼球是要花錢的。
一個要花錢的部門,在企業中稱為成本中心,這種部門如果不能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結果就是被不停地削減預算,直至砍掉。
拿這次比賽的主辦方阿里巴巴達摩院來說,成立七年,比賽辦了六屆,一直都是數學界的小范圍活動。去年他們炒作“95后??瓶爝f小哥”,獲得了一定社會影響力和正面評價,今年姜萍就成了他們炒作的對象。
數學不會騙人,可是人會騙人。今年就翻車了。
那賽事主辦方事后有沒有發現不對勁?知乎網友都能發現不對勁,主辦方發現不了,說出來你信么。
問題是采訪片都發出去了,輿論都起來了,這種情況下已經不是他一個部門的事了,這是整個阿里的面子問題。
搞出這么大的飛機,咋辦?涼拌唄。先擱置幾個月冷卻一下,再看看用什么方法低調處理一下。
可惜快五個月下來,一直有網友不依不饒,低調不了一點。而且隨著決賽結果的公布時間推遲,本來說8月公布,今天都8月90多號了,推遲本身已經說明了問題。
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雙十一公布。有人可能覺得淘寶天貓遇到二五仔隊友了,但別忘了,達摩院辦賽的任務是吸引眼球,你就說吸引到了沒有吧?
還吸引了兩次,超額完成任務。
說完企業再說媒體。
在六月份那次初賽結果公布后,有些媒體和自媒體表現很積極,跟著猛吹天才少女的故事。
大家要理解媒體的作用。媒體不生產新聞,只是新聞的搬運工,全世界都一樣。一個迎合大眾情緒的故事,媒體會自發傳播,而且在傳播過程中添油加醋上價值。
那有沒有所謂人間清醒的媒體呢,當然是有的,但是逆流而上的風險是很大的,比如6月至今出來質疑姜萍事件的文章和視頻,要么被刪了,要么評論區罵聲一片。
有朋友可能會問,媒體也是需要吸引眼球的,罵名也是名啊。
問題是,媒體被罵得厲害了,有可能面臨兩種結果:被主管部門處罰,丟失甲方的商單投放。這是媒體無法承受的代價。
說到這里,我也不是替達摩院或者哪個彩虹屁媒體說話,這件事前前后后他們確實不光彩,但大家要明白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
這件事過后會改變什么?大概率啥也改變不了。企業和媒體還是會追逐眼球制造爽點,普通人還是提供眼球爽得要命,專業領域的科研競賽仍然是少數人的游戲。
我最擔心的還是姜萍本人,這次事件對她的影響遠未結束,也許她永遠無法回到6月份之前的生活狀態。
因為不清楚她在事件中具體是怎樣的態度,以及自身有多大的選擇權,我傾向于認為她也是事件的受害者,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受害者。
考慮到她才17歲,今后的日子還很長,我也祝愿她,把這段經歷翻過去,繼續過好未來的生活。
判官:前產品經理,現個體戶
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