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財經·消費組原創/出品
作者:楊揚
編輯:夏益軍
“中國一定會誕生自己的奢侈品牌。”
幾年前,很多投資人都說過類似的話。這代表一種情緒,大部分投資人、消費品牌都相信消費升級的邏輯。
信仰指引,大部分消費品都走了一條高端化路線。就連瓶裝水也幾乎全體走進2元時代,以前隨處可見的1元水幾乎絕跡。
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消失的1元水又回來了。景甜、怡寶、綠瓶農夫山泉在商超的促銷后價格都在1元左右。
瓶裝水重回1元時代,預示著行業邏輯的改變,消費正掉進低價競爭的泥潭。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農夫山泉市占率意外下滑是導火索。受輿論和友商攻勢的影響,農夫山泉天然水在整個瓶裝水的份額從一季度的39.7%一度下降至25%~27%的。為挽回份額,農夫山泉打響價格戰,其它品牌跟進。
2、瓶裝水門口的“野蠻人”越來越多。消費企業主業大多遇到增長瓶頸后,水作為高毛利、長生命周期的的品類,被多個消費巨頭布局,供給品牌變多。但蛋糕有限,又趕上消費下行的當口,也一定程度使瓶裝水重回1元時代。
3、消費行業進入低價競爭的泥潭。消費環境疲軟后,拼多多、蜜雪冰城證明了性價比才能贏市場。整個消費行業被被迫走進低價競爭的泥潭。拋開瓶裝水,奶制品、保健品、食用油等大部分消費品也都面臨價減的問題。
/ 01 /瓶裝水重回1元時代
兩年前,《誰殺死了1元水?》在社交媒體刷屏。
在那時,市場占有率排前六的廠商中,只有冰露一家還維持著1元/瓶的零售價。其它,品牌的一元水已經難覓蹤影。
殺死1元水主要是供給端的一系列變化。
包裝是瓶裝水的成本大頭,占到了60%。22年前幾個月,塑料瓶原材料PET的價格比2021年增加了30%-40%。
成本增加了這么多,品牌圍繞價格搞文章,紛紛推高價位的礦泉水,強調水源地、水質純凈度等賣點,寄希望用戶消費的升級。
但現在看來,瓶裝水打錯了算盤。告別1元時代不到兩年,價格就又集體降回去了。
按自媒體“每日人物”的報道,線下商超中,景田飲用天然泉水560ml*12瓶一包,會員價只要10.8元,折合每瓶0.9元。
怡寶純凈水555ml*12瓶一包10.5元,折合每瓶0.83元。
550ml*12瓶一包的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只要11.9元,折合每瓶只需0.99元。550ml*12瓶一包的農夫山泉飲用純凈水甚至賣到9.9元,折合每瓶只需0.83元。
線上瓶裝水也基本退回了1元時代,農夫山泉官方旗艦店里,拿下兩大包共計24瓶的550ml飲用純凈水只需要21.65元,單瓶價格1.1元。
農夫山泉客服表示,暫時沒有接到促銷活動何時截止的通知。換句話說,未來一段時間,1元左右的均價或許將成為該品牌瓶裝純凈水的常態。
重回1元時代,也體現在上市公司的業績中。上半年,農夫山泉毛利率罕見下滑了1.4個百分點。公司表示主要影響因素就是純凈水的上市促銷。
前兩年還在高調進入2元時代的瓶裝飲用水市場,怎么又集體悄悄回到了1元時代?
/ 02 /一場關乎市場份額的攻防戰
二季度,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在公司內部要求整個包裝水部門立下“軍令狀”:
“如果不能通過紅瓶天然水和新上市的綠瓶純凈水搶回市場份額,整個包裝水部門都要下課。”
這條軍令狀就是瓶裝水重回1元時代的導火索。
軍令裝發出的背景是,受到一季度輿情影響以及友商的攻勢,農夫山泉最為關鍵的基本盤業務“紅瓶天然水”市場份額出現下滑。
根據虎嗅報道,1月初,農夫山泉紅瓶天然水在整個瓶裝水市場的份額達到39.7%以上。一季度巔峰時段,市場份額一度在50%以上。
但到3月中旬市場份額(紅瓶天然水為主)一度下降至25%~27%的區間。
于是,農夫山泉主動發起了價格戰,為了挽回丟掉的份額,農夫山泉飲用純凈水(綠標)售550ml*12一包的售價一度達到8.9元,折合約0.74元/瓶。
其它品牌為了守護份額,也只能應戰。
娃哈哈純凈水596ml*12一包只要11.99元,折合不到1元一瓶;甚至連平時零售價3元的百歲山也把價格降到了1.8元。
農夫山泉意外丟掉的份額,只是加速了1元水的回歸進程。長期看,競爭格局的變化也讓1元水回歸的大勢所趨。
近一兩年來,市場上新出現的瓶裝飲用水品牌層出不窮。
傳統消費企業蜜雪冰城、青島啤酒、元氣森林陸續上線純凈水、礦泉水新品,跨界玩家有東方甄選、胖東來紛紛推出瓶裝礦泉水產品,甚至連“醬油一哥”海天品牌也跨界入場。
這么多玩家做“水”,也不難理解,在幾乎所有消費企業的主業都遇到增長瓶頸后,水是最好的新業務。
賣水這門生意太好了:超強的剛需屬性、幾乎無窮的生命周期、超高毛利的成本結構。就拿毛利說,農夫山泉毛利率在60%左右,秒殺絕不部分消費企業。
但蛋糕就那么大,短期內這么多企業入局,而且還是處在消費下行的當口,“價格戰”爆發也是早晚的事情。
/ 03 /消費陷入低價競爭的泥潭
消費環境的變化,往往對企業發展更具有決定性。
過去20年,消費環境欣欣向榮,為消費企業提供了消費升級的量增價升空間,高端化成為企業最大的發展紅利,白酒行業的就是代表性案例。
但如今,消費環境疲軟正在發生,在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情況下,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我國CPI連續多月負增長或同比微增,一定程度上說明居民購買力下行。
相關調研報告也能體現出用戶消費的疲軟。
據《2024有意思生活方式報告》統計,今年以來,消費者選擇購買食品飲料的主要考慮因素中,價格因素以49.1%占據第二位,僅次于成分健康(如控糖、減鹽等)。
消費下行的環境,也深刻改變了企業的發展邏輯,走差異化、消費升級路線的企業發展都不樂觀,典型如奈雪、飛鶴,營收、利潤或出現下降,或出現停滯。
性價比幾乎成為了近兩年消費企業唯一的增長路徑。
典型如拼多多、蜜雪冰城、瑞幸等具有強性價比標簽的企業,均在疲軟的消費環境下,實現逆勢增長。
大宗消費也不例外。比亞迪憑著“增配減價”的殺手锏,直逼年銷300萬輛的目標,把蔚小理甩的越來越遠。
高端只能贏虛名,性價比才能獲增長的邏輯擺在這里,整個消費行業被被迫走進低價競爭的泥潭。
這也是瓶裝水重回1元時代的底層邏輯。實際上,拋開瓶裝水,奶制品、保健品、食用油等大部分消費品也都面臨價減的問題。
典型如具備剛需屬性的金龍魚,受消費疲軟、競爭、上游原材料回落等影響,產品價格出現了下滑,上半年金龍魚每噸價格同比下降10.6%。
毫無疑問,低價不是企業發展的唯一邏輯,但環境擺在這里,消費企業需要先靠同質化的低價競爭活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