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天地間,步履之處,皆有所獲。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0月31日,四川省遂寧市第一中學校(簡稱:遂寧一中)組織初2026屆學生前往遂寧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開展主題為“傳承傳統技藝 厚植家國情懷”的研學活動,將制作扎染、滾燈、漆扇、燈籠等傳統技藝引入了同學們的視野中,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非遺之美。
(動儀式)
啟動儀式現場,遂寧一中黨委委員、副校長、初中校區負責人鄧建對本次研學活動的安全要求進行了強調,希望同學們要時刻謹記安全第一的原則,服從安排,聽從指揮;要在研學活動增長自己見識,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要做到文明出行,文明研學,做一個有素質、有修養的一中學子。
(“非遺滾燈”課程)
(“非遺扎染”課程)
扎圈、套圈、穿編、接頭……研學活動中,同學們在竹創坊中探索“非遺滾燈”的奧秘,一根根藤條在他們手中變幻著形狀,編織出一盞盞精巧的滾燈,感受了傳統工藝的精妙與匠心;同學們在搭建坊中將自己親手刨出來的木花,通過剪、粘等手法變出了一朵朵絢爛獨特的手工花;同學們在紡織坊的“竹編龍舟”課程中,親自動手擺篾、挑篾、壓篾,編織出了一艘艘精巧的龍舟,體驗了竹編手工藝的博大精深;同學們在扎染坊中上了一堂“非遺扎染”,學習了如何使用自然的染料和各種捆扎技巧,扎染出了各種獨特的紋樣圖案,將普通的布料轉變為了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一位參與制作扎染的同學興奮地說:“扎染不愧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真的很漂亮,看著自己做出來的扎染作品,特別有成就感。”
(“張燈結彩”課程)
(“非遺大漆”課程)
“燈籠真的是太美了,我要把做的送給媽媽。”非遺坊的“張燈結彩”課程區域同樣熱鬧,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燈籠的歷史起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親自制作出了一盞盞寓意著團圓幸福的燈籠。在紅色印記館中,同學們學習了承載千年華夏之美的“非遺大漆”,精心制作出了一把把五彩斑斕的漆扇,切身感受了一次色彩流動的美學。在藥食坊中,“白芷手工皂”課程讓同學們見識了白芷的大作用,學習制作了一塊塊氣味獨特、造型別致的純天然手工香皂。
(“白芷手工皂”課程)
而食記坊、面點坊中則彌漫著香甜的氣息。學生們不僅了解了“驢打滾”小吃和一口紅棗酥的歷史淵源和制作工藝,還親自動手參與制作,體驗到了傳統美食的魅力和勞動的快樂。“自己做的紅棗酥吃起來格外香甜,我回家要給爸爸媽媽也做一些。”一位同學滿臉笑容地說道。
(同學們制作“驢打滾”小吃)
(同學們制作“紫蘇飲子”)
另外,同學們還參與了勞動課程,在田地里挖紅薯,體驗了勞動的艱辛與不易,更收獲了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在飲品坊中,學習了“紫蘇飲子”的文化背景及制作方式,為自己泡了一杯“紫蘇飲”;在交通制作坊中學習了“Boson”課程,領略了編程技術的奧妙;通過聽講解、參觀衛星火箭模型、組裝衛星模型、小組競賽等方式“沉浸式”學習“航天云”課程,收獲了許多有關航天航空知識;觀看愛國電影《志愿軍》,感悟軍人精神,厚植愛國情懷,砥礪強國之志。
(“航天云”課程)
(活動合影)
秋風十里少年行,不負韶華奮勇進。此次研學實踐活動別具一格、異彩紛呈,不僅讓同學們在田地里學會耕耘,在課程中學習非遺,在實踐中收獲技藝,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精神內涵在學生中得以傳承。參與此次研學的學生們紛紛表示,將把這次研學之旅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融入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代言人。(四川省遂寧市第一中學校 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