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別示教理之差別內容
前面一科發心篇,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心中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所謂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在因地凡夫的時候,就應該在心中許下一個心愿,「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能夠使令一切有情眾生,能夠離苦得樂。這個就是我們修學的目標。知道目標以后,應該進一步的明白佛法的道理。因為我們必須要明白,這個人為什么會有痛苦的出現?這個人為什么到三惡道去了?這個人為什么到人天中去享受安樂?為什么能夠到極樂世界?乃至于成就圣道?這個整個生命的現象,整個運轉的軌則,我們要明白。我們才有辦法使令自己,使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講到佛法的正見。
別示教理之差別內容。總共分成三科。初、人天業果。二、三法印。三、實相印。第一科主要是講到有為法,善業、惡業的問題。三法印講無為法,講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性。第三科是把有為跟無為統一起來,匯歸到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實相。佛法的道理分成三段,業果空性跟真如,真如實相。
丁一、人天業果
戊一、業果自性
第一科、人天業果。第一小科、業果自性。
業果自性包括業的自之體性,也包括果報的自之體性。自之體性,譬如說鋼杯,它的自之體性是由不銹鋼打造而成的。這個不銹鋼就是這個杯子的自之體性。我們想要明白業果的自之體性,就是它是怎么來的?業是怎么產生的?果報是怎么產生的?這就是它的自之體性。
【俱舍論】云:「造作名業。」又【成唯識論】云:「能感后有諸業為業。」是故「業」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為。此諸行為于現起時,能熏習第八識成善惡等諸種子,攝藏于第八識中,相續不斷,待因緣成熟,能令有情眾生,招感當來三界六道輪回之果報,是名為「業」。
業果自性,我們引用兩段的論文來解釋。先看【俱舍論】。【俱舍論】上說什么是業?「造作名業。」這就是我們身口意的活動。造作就是活動。身體起了一個動作去拜佛,這也是一個業。嘴巴講出一句話,嘴巴的震動講出一個聲音,這也是一個業。你內心活動,這也是一個業。就是你的身口意只要一動,就是一個業。當然也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惡業,都是一個業。這是一個簡單的定義,就是身口意的造作。【成唯識論】又把這個業講的更清楚,「能感后有諸業為業。」一個法,它能夠招感當來果報的,這種行為叫作業。它有招感果報的功能。這種招感果報的功能主要要以心為主。心為業主。如果這個業本身沒有心識的活動,是不能招感果報。不能構成業性。譬如說: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它雖然是一個造作的活動,可能打死了一個人。但這不能叫作「業」。因為這個蘋果本身是沒有心識的。這個人被打傷了,打死了,這個人是在受果報,并不是一個造作,它不是一個「業」。譬如說:大地震。這個地震本身也不是一個業性,它不是一個有情的心識所發動的,它只能說是一個果報,不能說是一個「業」。
這個業一定要有身口意。特別是意業才能夠叫作「業」。這種以心為主的,所帶動的身口二業,它有招感當來果報的功能。
「是故「業」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的造作的行為。」這個地方主要是以心為主。這個行為如果是沒有心識的引導,都不能構成「業」。前面說過,地震是不能構成業的。
「此諸行為于現起時,能熏習第八識成善惡等諸種子。」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活動,它的一個現起是剎那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你的拜佛動作,你站起來慢慢的拜下去,然后頭到地,然后慢慢的起來。它每一個動作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雖然這個業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你造了就過去了。但是你在造作的時候,它有熏習的功能。
這個熏習,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今天穿一件很干凈的衣服,它沒有香氣也沒有臭氣。但是你到大殿去,你的衣服跟這個檀香接觸,你就能夠熏習到檀香的味道,你的衣服上面就有檀香的味道。你到廁所去,你就會熏習到廁所的味道。就是說這個香臭的味道對衣服有熏習的功能,我們在造業的時候亦復如是。你造了一個善業,或者起了一個惡念,造了一個惡業。這個惡業雖然造過去了,反正也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也過去了。但是你那種善惡的功能,被保存下來了。被第八識給攝持儲藏起來。這種善惡的功能被儲藏起來,這種功能是相續不斷,是不會消失掉的。除非你懺悔,如果你繼續造作,它又增長。這個種子只要你造作以后,它一定會被保存下來。保存下來以后,就會在第八識當中相續不斷,等待因緣成熟的時候,使令有情眾生去招感三界六道輪回的果報。這就是「業」的造作情況以及它得果報的情況。
關于這段文,我們劃成一個表。首先看右上角的「業」-身口意的造作。「業」有招感果報的功能,直線下來看到一個「果報」。但是我們造業的時候不是馬上得果報。譬如說我造了一個惡業,但是我不一定會因這個惡業去受苦,不一定。這個業一造作以后,它熏習你的第八識,一個微細的心識。這個「業」本身是先被保存下來。是以什么情況被保存?以種子的功能。佛法這種種子就是一種善惡的功能,這個名詞是一個譬喻。世間的種子能夠發芽,能夠得果報,比喻這樣「業」的功能,它有去創造果報的功能,叫作種子。如果是善業的種子,未來的果報就是天人、阿修羅這種可樂的果報。身心安樂的果報。如果這個業的本質,是一種惡業,殺盜淫妄的惡業。這樣的業性,使令我們到畜生、惡鬼、地獄去受這種不可樂的身心果報。換句話說,我們講生命的現象,業果的思想是這樣建立的。
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有很多所謂的外道,很多的哲學家。他們對生命也提出很多很多的看法,基本上是常見跟斷見。常見是說生命是大梵天或者上帝所創造的,是個常。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上帝、大梵天,來主宰我們的吉兇禍福。所以說,我們不能決定我們的生命未來是快樂或痛苦,我們不能。我們一定要向大梵天祈禱,希望大梵天賜給我們快樂,希望大梵天使令我們避免痛苦,這個就是常見。另外一個叫斷滅見。斷滅見的意思是說,生命是沒有軌則的,這個人會快樂、這個人那么健康富貴,是沒有原因的。這個人會痛苦也是沒有原因的。換句話說,生命只是偶然。就是說你造了善業也沒有多大意義,造了罪業也沒有多大意義。反正一個人死了以后,就像一盞油燈燒盡,人死如燈滅。所以生命的本質就是及時行樂。這個思想很容易讓很多人造罪業。
佛陀出世以后把這個斷常二見,邪因緣論、無因緣論給否定掉。佛法就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說我們今天的快樂是我們過去生的善業所創造的,我們來生的快樂是我們今生的善業所創造的,就是你今天身口意的活動,都被你的內心深處給保存下來。保存在你內心的阿賴耶識當中,這個當中雖然沒有馬上表現出來,但是總有一天這個業一發動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可樂不可樂果報的功能。
譬如說,我們今生是個人,是一個人的身相,是一個人的內心的活動。我們以人的思想來觀察一切事情。下輩子作一只螞蟻,這個身心世界很大的變化,螞蟻有螞蟻的身相,螞蟻有螞蟻的思考模式,完全不一樣,若身若心都變化。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我們人的身心變成一群螞蟻的身心呢?就是你的業力。你身口意造作的業力,一次一次的造作,累積,慢慢、慢慢,到臨終的時候,那個業力一發動出來,變成一個螞蟻的果報。基本上,我們對于生命的看法就是萬般皆是業,都是自作自受。我們的內心去創造業力,還是由我們的內心去承受這個果報。完全是自己的造作,自己去承擔的。這個就是一個業果的自性。
根據【成唯識論】把業果的相續情況,解釋一下。這一段有一個問答。
問: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答:「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謂轉識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在【成唯識論】當中就問一個問題,阿賴耶識是斷滅的?還是常住的?這阿賴耶翻成中文叫藏識。它是我們有情生命的一個主體,它能夠把我們的業力保存,它也能夠變現果報。
這阿賴耶識到底是常還是斷呢?「非斷非常,以恒轉故。」佛法對于生命的本質,它不是斷它也不是常態,也不是斷滅。為什么呢?因為它恒轉。一個是恒,它有恒常相續的功能,但是它也是前后變異。「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生命的相續分兩個部分,先看果報的相續。說這個第八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它一定是相續不會斷滅的,從來沒有間斷。雖然第八識是剎那生、剎那滅,它不會斷滅,是三界六趣四生的,生命的一個根本,生命的依止處。譬如說我們今生是一個人的果報體,你造了很大的善業。這個善業本來可以生到天堂去的。但是你今生還是一個人,怎么回事呢?因為阿賴耶識它是一種相續的功能,因為人的業力還沒有受完,所以說這個人的果報體還是要相續下去,直到這一期的業力消失為止。所以說第八識的變現果報,它是一類相續,常無間斷。它不會因為你今生造善造惡,馬上變化。不是的。你今生的果報體,這一期的業力還沒有受完,它會繼續把它受完,它有相續的功能。
再看因地。「性堅持種,令不失故。」這是約因地。第八識對善惡種子,它有持種的功能。執持善惡種子,使令他不失故。很多人會問佛教徒說,你們說有前生,有來世。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對于生命,無量生命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如果生命就只有今生而已,斷惡修善皈依三寶就沒有意義了,沒有多大意思了。人家問說:怎么知道有來生呢?我們可以從內心的狀態判斷出來。科學家、一般世間的思想,他們認為生命是以物質為主。這個人為什么能夠思考?因為它有大腦,所以能夠思考。就是色法能夠創造心法。佛法的思想是不同意這個看法。佛法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以心為主,心能夠變現果報,就是阿耶識,就是心識,它攝持了善惡業,能夠變現果報。
譬如說,一對雙胞胎,這兩個雙胞胎是同一個物質,同樣是父精母血,所謂的授精卵分裂而成的。但這雙胞胎,同樣一個物質創造兩個生命體,如果說一個人的思想是由物質所產生的,這兩個思想應該完全一樣。事實上不同,我們看很多雙胞胎,一個人的個性非常開朗外向,一個人的個性保守內向。但是他們兩個人是來自于同一個DNA,同一個授精卵的色法。為什么同一個色法會創造兩個不同的思想,表示說色法創造心法這個觀念是不能成立的。
佛法的意思,心法是由你造作的業力,心識的變化是你的造作,你現在的思想跟你前面的造作有關系,譬如說,你前面看過一本書,或者上過一堂課,你的思想就會有變化。你會受上一堂課分別,而有變化。前面的造作會影響你后面的思想。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剛剛從母胎出來,它有很多的思想。有的小孩子喜歡寂靜,有的小孩脾氣暴躁。我們會問,這個時候母親還沒有教育他,他還沒有接受到整個環境的教育,他為什么有這樣的差別思想呢?表示在他出生之前一定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才會影響到他今生的思想。就是說,父母未生之前有一個前一個生命,否則不能解釋,那么多的嬰孩剛剛降落的時候,每一個嬰孩的思想各式各樣。嬰孩的思想怎么來的?一定有一個前一個生命,前一個生命體的造作,所以等流下來的。表示說在他投胎之前還有一個心識,就是還有一個生命。還有一個生命就表示說有一個前生。依此類推,有前生,還有前生,就表示說有無量的前生。從心識的等流,我們也知道這個心識也會相續的流到來生去。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性堅持種,令不失故。我們這個心識,阿賴耶識,就像水流一樣,無始劫來流到今生,可能這個水造罪業重,這個水被搞臟了。但是你也可以把它凈化,用懺悔,就把它清凈了。這個水也會流到來生去的,它能夠去執持這個善惡的種子,使令這個種子不失不枉。這個地方講我們的心識有恒常相續的功能,不管是就著果報,就著因地,都有相續的功能。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就著果報來說,它的情況是念念生滅,前后變異。果報體的變化,一個是粗的,敗壞無常。一個是細的,剎那無常。這個粗分的無常,敗壞無常,譬如說,你今生死了,今生人的身心果報結束了,下輩子變一個天的身心。天的身心福報享盡了以后,又變成一個畜生道的身心。這個果報是會變化的,是粗分的無常。細分的無常就是剎那剎那的變化。譬如說,我現在的心情很好,講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你剛剛那時的身心狀態,跟現在的身心狀態已經不一樣。你剛剛在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身心。我的心情很好。你在講完這句話的時候,你前一剎那被你形容的那個身心已經過去了。可能你的好已經變成稍為比較差了,或者是更好了。就是說,我們的身心狀態是剎那剎那的在流動當中。他不是一個停止的狀態。我們這個果報體,念念生滅,前后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這個果報體是有轉變的情況。就著因地來說,「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果報體變化,因地也會變化。譬如說,你剛剛來到佛門的時候,煩惱又重,罪業也重。有罪業的人,心就是不寂靜。但是你來到三寶的地方,不管出家或在家,你不斷的懺悔,不斷的拜佛,誦金剛經、普賢行愿品,誦清靜的佛法來凈化你的內心。噢!你的內心就會有變化,從粗重的、燥動的心識,就會轉成一個清凈的、法喜的心識。你這個因地,一個人業障重也不決定。你說我業障重,這件事不決定,可以改變。你說我福報很大,這件事也不決定,你不繼續修福,你的福報也會變成沒有福報。譬如說,我長的很丑陋,這件事也不決定,好好的持戒修福,你也可以慢慢的莊嚴。我們因地的業性,隨著你轉識的造作,會有不斷的變化情況。若因若果,都是剎那剎那的轉變,這叫轉。
總結。「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我們對于生命的一個萬般皆是業,所創造的果報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生命的本質。第一個是恒。從恒常的角度來說,它能夠遮止這個斷滅見。我們這個人只有今生,死了以后人就斷滅,以這個恒常相續就能破除斷滅見。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轉,轉變表示它不是常態。你今生是個人,不是下輩子就一定是一個人,這是會有變化的。因果是可以改變的。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猶如暴流,因果法爾。就像一個快速流動的一個水流,因果的道理,法爾如是,這不是誰去創造的。因果的道理是存在宇宙間一個法爾如是的真理。阿賴耶識的業識是我們生命的本體,它是恒者非斷,轉者非常猶如暴流,就是構成一個不常又不斷的生命,這就是一個業果的自性。
古德用水流形容我們的生命,使令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個水流從高山上流下來,它是相續的,它不停止的,就是生命它不會停止的。觀這個水流,它灣彎曲曲不斷的變化,表示我們從這個水流的一個流動情況,明白這生命是不常又不斷。從這個水流的本質,我們也看到這個生命本質。古德有一句話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法性本來空寂,就是一個不常。就是說生命的本質沒有一個常一的自我,你今生很貧窮,但是這個貧窮的本性是空寂的,是可以改變的。你今生很聰明,你要不繼續的聽聞佛法,你也會變成愚癡。你今生很愚癡,你好好的栽培佛法的善根,也會變成有智慧。法性本來空寂,就是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可以改變的。因果絲毫不爽。就是不斷。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就不會消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在身口意上造了一個業,這個業一定被保存下來,不會失掉,它也不會斷滅。「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這句話也可以說是不常又不斷。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尊那日新,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