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諸多開國元勛中,鄧公是我最崇拜、最尊敬的偉人。不為別的,就憑他能讓我們大家都能吃飽飯,讓中國真正走上了現代化之路。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這句話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打江山時只需和敵人比拼武力即可。然而想要讓新政權穩定和平地發展,讓每個人都能吃飽穿暖那可就太難了。
因為治理一個國家,不僅要涉及到國防安全,還包括民生、醫療、教育、經濟等方方面面。
在新中國建立后的前三十年里,受國際大環境和國內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國的經濟建設工作相對比較緩慢。
多虧了鄧公的力挽狂瀾,堅決實施了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終于讓新中國的經濟步伐走上了正軌,人民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
在鄧公看來,只有優先保證本國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關鍵的事情,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情不能做!
比如正是在鄧公的英明決斷下,中國政府終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經濟援助,把省下來的錢和物資都用來發展國內經濟,改善人民的生活。
那么,關于鄧公叫停援助阿爾巴尼亞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一番故事呢?請聽我從頭說起!
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小國家,位于歐洲的阿爾干半島,面積為2.8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區區276萬人。
1946年,在蘇聯的幫助下,阿爾巴尼亞的共產黨員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后來在新中國成立后,以蘇聯為首的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阿爾巴尼亞也在其中。
在最初的幾年中,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關系就是禮節性的互動,并沒有多親密。
從1954年開始,應時任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的請求,中國開始給予對方少量的經濟援助,而蘇聯這一時期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仍然占了大頭。
轉折點就發生在1958年之后,由于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清算以及其他客觀因素,中國和蘇聯的關系逐漸惡化。
而這一時期的歐洲,有兩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是蘇聯,另一個是南斯拉夫,兩者的作風都比較強勢。
而阿爾巴尼亞作為小國,本身是很有危機感的,所以對蘇聯和南斯拉夫都一直保持著適當的距離。
尤其是當赫魯曉夫上臺后,對斯大林展開了全方位的否定和批判。這一種情況讓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很不滿,因為他是斯大林的鐵桿粉絲。
因此,在中蘇兩國發生論戰和爭吵的時候,阿爾巴尼亞果斷地站在了中國這邊。阿方多次開口幫中國說話,贏得了中方領導人的好感,雙方關系逐漸走向親密化。
1961年,由于霍查多次公開批評赫魯曉夫,蘇聯就在同年年底宣布和阿爾巴尼亞斷交,并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全部經濟援助。
1961年12月中旬,阿爾巴尼亞表示自己很缺糧食,請求中方給予大力援助。
當時,中國正好有一艘貨船剛從加拿大購買到了糧食,就在上級的命令下,直接改變航線,把糧食援助給了阿爾巴尼亞,解了對方的燃眉之急。
在援助糧食的同時,中國還和阿爾巴尼亞簽訂了一攬子的經濟和技術援助計劃,撥出了大量外匯對阿爾巴尼亞進行全方面的支援。
自此,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關系更加地緊密,雙方經常在國際場合上為對方打氣。
阿爾巴尼亞稱贊中國是負責任的東方大國,而中國則投桃報李,贊揚對方是“璀璨的歐洲明燈”!
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在1954年到1978年的24年里,中國已經給阿爾巴尼亞提供了75次經濟援助,一共價值100多億元。
要知道,這可是在數十年之前,錢還是相當值錢的!
按照阿爾巴尼亞只有200多萬的人口來計算的話,它也成為了我國對外援助受援國人均數額最多的國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一片赤誠之心。
關于我方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情況,時任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耿飚最為了解,并給出了最具體的數據。
耿飚是新中國的革命元勛,一生戰功赫赫,于1969年開始出任駐阿爾巴尼亞大使。
他上任后,就開始走訪阿爾巴尼亞的大街小巷,視察我國給阿方援助的物資使用情況。
不看不知道,一看還是有些驚訝的。
當時,阿爾巴尼亞對待我國援助的物資十分隨意,化肥就隨意地丟在露天空地上,任憑風吹日曬。
阿方還用援助的鋼筋、水泥到處修紀念碑,數量達到了一萬多座。而援助給阿方的優質鋼管,也被隨意切割做成了路邊的電線桿。
種種此舉,無不透露出了阿方對援助物資的浪費情況!
耿飚后來把情況做了匯報,并給出了具體的數據作為支撐:
“阿方人口不過200來萬,卻接受了我國100億的援助,平均到每人身上的話達到了4000多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并且,我方出于兄弟情義給阿方建立了一座化肥廠,年產量達到了20萬噸,每公頃的耕地可以用到400公斤化肥,這可比我方農村耕地的化肥用量高上很多了!”
對于耿飚同志反映的情況,李先念同志也表示了贊同,他曾在一次對阿爾巴尼亞的訪問中,詢問了阿爾巴尼亞總理謝胡:“你拿了我們這么多東西,什么時候還給我們呀?”
謝胡聳聳肩表示道:“咱們是兄弟之國,我們就是弟弟,你們就是哥哥,你們有的東西,我們也要有,弟弟向哥哥要東西,哪有考慮還的道理呢?”
至此,耿飚也終于明白了阿爾巴尼亞的態度。他認為這樣不僅白白浪費金錢,拖累我國的經濟發展;還會助長阿爾巴尼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惰毛病,不利于阿方的自力更生!
對此,耿飚還特意給上級寫了一封信,把這個情況完整地反映了一下。
雖然耿飚說得很有道理,但當時的領導層本著維護中阿友誼關系的考慮,并沒有停止對阿爾巴尼亞的經濟援助,這是另一種大局觀,也是能理解的!
直到偉人鄧公第三次復出后,于1978年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主,把工作重心投入到發展經濟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上來。
而發展經濟自然需要資金,鄧公覺得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資,號召華僑、外國跨國企業來大陸投資。
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比如對阿爾巴尼亞的經濟援助,基本上就是一個無底洞,并且基本上是有來無回地單方面付出。
用鄧公的話說:“阿爾巴尼亞只知道一味索取,不知道自力更生地發展經濟,壓根沒想過還錢。”
在偉人鄧公的果斷決策之下,我方于1978年正式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一切經濟援助。
這一舉措也給國家節省了很多的資金,從而可以把這筆錢投入到國內的經濟建設上。
自此,在鄧公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下,中國開始了經濟騰飛之路。老百姓們安居樂業,人人吃飽穿暖,一片繁榮昌盛的美好景象。
而反觀阿爾巴尼亞,后來依舊是不思進取,在失去了經濟援助后,工業、農業的發展幾乎陷入了停滯,成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不得不說,鄧公確實眼光超前,遠見卓識和博大胸襟令人嘆服,我崇拜鄧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