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1月7日24點,小鵬P7+收獲了31528臺大定訂單。
P7+有多成功呢?這個數據超過了小鵬過往所有的紀錄,而之前被認為“爆款”的MONA M03,達到3萬大定用了48小時。
更值得期待的是,接下來馬上迎來周末,隨著到店看車、試駕的潛客增加,P7+的訂單還有望迎來第二波增長高峰。
其實即便沒有最終P7+給出的這個讓人有些驚喜的上市價格,P7+的成功也基本在預料之中,因為在P7+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強競爭力的純電轎車,該有的樣子。
坦率來說,在這臺新車上我們看到最多的亮點,并不是什么“人無我有”的創新,如果說“AI鷹眼視覺智駕”還算得上是小鵬的一次巨大的突破,那么發布會的更多時間里,何小鵬講的都是空間、配置、性能這些幾乎所有新車發布會上都會聊的東西。甚至,除了講到座椅通風按摩,你都很難意識到P7+其實沒有著重太多筆墨在“冰箱、彩電、大沙發”這些當下新能源汽車最愛卷的東西。
但小鵬汽車動力總成中心負責人顧捷在稍早前和我們分享的一段內容,或許是P7+能夠成功的一個細節。
小鵬通過全新的SoC解析技術,將電池的潛在電能進一步釋放,提升了0.6km的續航里程。這是小鵬圍繞三電系統效率優化的一環,也許用戶在實際使用時,完全不會感知到這0.6km所帶來的實質差異,但正是每一個不起眼的數字疊加,讓小鵬成就了一個行業頂尖水平的能耗表現。
P7+,把一輛汽車之所以成為汽車的本質,卷到了極致。
這讓看了太多把還沒落地的能力,先放到PPT上做產品賣點,再做OTA亮點的故事的市場,重新意識到了汽車的一些基本屬性的價值。
道理不難理解,時間倒回到20年前,那時的中國自主品牌已經初露端倪,甚至只看配置表,它們都可以“吊打”合資,但市場現實卻是它們只能賣著更便宜的價格,去搶合資不要的市場。
如果只拼配置表就能賣車,那中國品牌的崛起應該在十年前就做到了。
而P7+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在“內卷”與“價格戰”時的正向邏輯的價值,即打磨出最極致的產品后,價格、利潤和市場反饋都會是水到渠成的。
P7+,一輛被“壓榨”到極致的車
對于大多數品牌而言,造車都是一個“減法的藝術”,能用1塊錢實現的能力,不應該花2塊錢。
而小鵬P7+,就是一輛把自己“壓榨”到極致,以換取足夠出色的使用體驗和成本控制的產品。
比如能耗與智駕,這兩個在智能電動車上對于成本影響最顯著的性能。
有人質疑為何小鵬P7+只有60度電池卻賣到了19萬,但卻忘了大家買更大電池的本質,還是為了更好的續航。這其實就是一種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很常見的“本末倒置”。
如果以行業公認三電系統優秀的特斯拉Model 3做對比,小鵬P7+以更大、更重的車身,取得了接近的能耗表現,而市場一些達到相似續航表現的車型,其電池容量要達到100度。
買油車的時候,大家關心的都是油耗,有多少人會在意油箱大小嗎?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三電技術能力仍然受限時,用戶的續航焦慮主要靠“堆電池”解決,但結果就是高成本、高重量、高能耗。而如何更好地平衡這三個要素,就成為考驗車企的難題。
另一方面,也許現階段相比燃油車,充電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提升,用戶對標的參考系會越來越多變成新能源車,同時商業補能設施的價格上漲也會是大勢所趨。
因此,小鵬汽車在長時間觀察后,認為“能耗”這個過去大家很少關注,也沒有國家相應標準的指標,仍然非常重要。
就像你現在買空調、冰箱,除了房東或許沒人會選擇三級能耗的產品,哪怕它更便宜。
而小鵬P7+通過四大準則,帶來了136.5公里的續航提升。
首先是車身設計與制造工藝。16000噸大壓鑄設備使得車身結構在保證強度的同時實現減重和零件數量降低;通過小到后視鏡殼體弧度的毫米級優化,實現0.206Cd的風阻系數;搭載Formula E超低滾阻橡膠配方,提升行駛效率約5%。而它們共同帶來了40.3公里的續航提升。
其次是三電管理策略的高效。AI智能配電降低了17%的車載各種低壓設備能耗,800V電驅系統減少電機損耗17%;全新SiC功率模塊最高效率達到99.5%;全新電池SoC解析技術,發掘被隱藏無法利用的電能。這些又帶來了33.6公里的續航提升。
這其中效率的提升,都離不開“壓榨”,甚至更多是一種底層設計的改變。
顧捷舉例說:“對于舒適性配置,比如座椅按摩的效率提升,傳統汽車上分布式設計帶來了很長的系統線束,會增加損耗。而P7+做了很多集成化設計和域控開發,使得這些設備的耗電能夠降低。”
再比如將在12月進行OTA的續航里程,其實通過AI算法,可以將電池的很多目前還無法明確利用的隱藏指征,在未來逐漸挖掘出來,配合智駕、熱管理等領域的AI進化,從而提升續航。
這也解釋了所謂AI汽車的一個底層價值,即在硬件能力已經級別確定的情況下,通過AI更好地完成系統優化,從而提升系統的上限,挖掘系統的潛力。
這顯然比“堆電池”要難多了。而在眾多車企仍然在堆電池的2020年前后,小鵬其實就開始了圍繞“效率”的提升工作,這是一個“難而正確”的事情,但小鵬堅持下來了。
當然,對于用戶而言,所有這一切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用更小的電池(也就是更低的成本)獲得了滿足使用的續航表現。
智駕同樣如此,依靠技術的發展,小鵬得以在去除激光雷達的同時,實現和原先Max車型一樣的智駕體驗。
“端到端”如今已然成為智駕領域的熱門詞匯,即便用戶還不理解,即便有些品牌的門店銷售會把其解釋為“從A點到B點”,但并不妨礙消費者在選車時要考慮這些。
但智能駕駛不是“廣告學”,就好像看每家企業的發布會PPT,似乎大家都智駕能力都很相似,從硬件配置到開城范圍,但真正的使用體驗卻差異巨大。
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高級總監袁婷婷說:“比如小鵬的掉頭通過成功率是95%,而友商是35%,但他們也對外發布了。就想說同樣是一個菜,但不同餐廳吃起來的口味可能差很多。”
當下主流的“端到端”其實有三種路線:
- 做多個小模型,每個小模型里面單獨做端到端,其實更接近于規則路線;
- 在車端做端到端大模型,優勢是上車速度快,但因為車端模型參數量和算力都有限,所以上限較低;
- 除去車端大模型外,增加擁有更大規模參數量和算力部署的云端大模型,通過知識蒸餾的方式“教會”車端大模型。
袁婷婷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云端有一個越來越聰明的好老師,他教出來的車端的學生也就會越來越好。”
這同樣是一個長期主義的工作,云端大模型擁有80倍的車端參數量,如果說車端大模型是一個智商120的人,你并不能指望10個智商120的人在一起智商就成了1200,因為個體參數量就決定了上限,但云端大模型就可以大幅提升這個上限。
也正是因為高算力大模型的到來,小鵬在智駕系統上才可以實現輕雷達、輕地圖的能力。
而相比于去掉激光雷達這個顯而易見的成本下降,小鵬通過一套軟件系統實現全球都好開的能力,隨著銷量規模和地區的增加,在未來的開城速度、成本、效率上的優勢都會得到放大。
事實上,也正是有了這些底層的技術能力,才讓設計團隊、成本團隊、銷售團隊有了更多靈活的空間和機會,從而為小鵬P7+帶來了足夠有競爭力的產品力與定價。
如何“科學內卷”?
“內卷”這個事情本身,也許并不科學,但現實如此,很難在短期改變。那“打不過就加入”,至少,讓自己有能力成為那個“卷”的,而不是“被卷”的。
其實對于小鵬這樣的新勢力車企來說,相比于比亞迪、吉利這些傳統巨頭,在應對“內卷”這件事上是吃虧的。
比如在P7+“爆單”后,供應鏈和制造團隊已經連夜開會,即將討論第四次擴產,但即便從G9到G6小鵬都踩過產能的坑,MONA M03的交付速度還是無法令所有用戶滿意,而P7+能否好轉,挑戰也很大。
但剛剛過去的10月,比亞迪秦家族銷量8.6萬輛,而在1月這個數字還只有2萬輛;吉利銀河E5上市67天,交付量就達到了3萬輛。
傳統車企的產能提升速度,如果放到新勢力上,或許沒有誰還會說自己產能吃緊了。
這是汽車產業鏈的客觀事實,但也正因如此,對于“小企業”而言,更要懂得如何去“卷”的策略。就像何小鵬所講:“‘堆電池’是上一代的技術手段,‘能耗水平’是檢驗續航能力的全新標準。”
再比如大眾敢賠錢賣ID. 3,埃安AION RT不到16萬就能裝激光雷達,但換做新勢力可能就“玩不起”。這或許都是過去我們常談的,又很難界定的“體系力”的價值。
而小鵬選擇用技術優勢,換取成本優勢。
即便在外界看來,P7+的定價已經足夠“炸裂”,但何小鵬仍然表示,這樣的價格下有合理的利潤表現。這正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在不犧牲用戶體驗的同時可以降低硬件成本,甚至沒有了Pro與Max版本的區分,還可以給用戶帶來“科技平權”的體驗,反倒更有利于銷售端的溝通。
何小鵬自嘲“臭搞技術的”,但也正是因為技術的投入,才換來小鵬P7+在同價位競品中,一種極致到沒有競品的體驗。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讓新能源汽車的裝備競賽,開始回歸到真正的體驗競爭,包括去糾正市場一些關于智能電動汽車的認知誤區,同時也將自己從參數競爭的“陷阱”中脫離。
在我們經歷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后,其實市場對于一輛好車的認知也在回歸。
當然,除了技術投入外,似乎在與大眾合作后,小鵬在“成為一家更好的汽車制造公司”的事情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一切都相輔相成,技術的進步帶來平權,而這又進一步利好供應鏈的準備與生產成本的降低。就像如今P7+除去一款限量版外,只有續航不同的兩個SKU留給用戶選擇,這與當年G9因為SKU過多而“二次上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小鵬,正在變得不一樣。
大公司視點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這是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一句話。
即便臺下的觀眾已經在“倒計時”讓何小鵬發布價格,何小鵬還是堅持講完了這一頁PPT。
而原文中,這句話前面還有這樣一段話:風雨結束后,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
這或許真的是何小鵬與小鵬汽車一路走來的心境,才讓一個理工男在此刻變得如此感性。
從科技日發布AI技術體系,到次日的P7+上市,小鵬汽車看上去真的在迎來蛻變的時刻。
這里并非講P7+的銷量會創造怎樣的紀錄,而是指小鵬汽車正在走向一個真正會造車的企業,而并不是在很多人眼中,隨時會關門的新勢力,而更深一層面,是這個市場還是能夠讀懂,什么才是電動時代的好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