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國分省袖珍地圖》中可以看到冀中運河
如果查看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地圖,會發現在河北省中部標注有一條運河,名為“冀中運河”,此河在上個世紀60年代,甚至80年代的某些地圖中仍可以看到,直到90年代的地圖上徹底消失。
1981年《中國地圖冊》上仍然有冀中運河
但是,如果循著歷史的時間軸向前追溯,卻發現在清朝、民國時期,并沒有這條運河。那么這條運河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冀中運河開挖的大背景,是1947年夏天,冀中戰場已由戰略防御轉入局部反攻,青(縣)滄(縣)戰役后,戰區推進到大清河兩岸和津浦鐵路北段的晉察冀邊區冀中行署十專署一帶,這里距離鞏固的根據地較遠,而部隊的調動、支前物資的運輸任務卻數量大、時間緊,冀中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無法滿足需要。
1946年7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區劃圖》中南部部分
為此,冀中行署的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勘查測量,決定利用古洋河和日偽廢棄的封鎖溝,把它們經開挖,連接成為一條縱貫冀中行署南北的運河,把子牙河、大清河兩大水系連接起來,從而保證支前物資的供應、減輕群眾戰勤負擔、繁榮冀中經濟。運河定名為“冀中運河”。
在這段運河中,利用到的河道最為主要的河段就是“古洋河”,這條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千百年的古老河流,在清朝的乾隆《河間府志》“山川”條有記載:
滱水,出高氏山,在今渾源州東南山矣,自廣昌東出倒馬關(《水經注》云:滱水流經唐縣故城,亦謂之唐河),滱水由唐縣而東南,過曲陽、定州至祁州三坌口,合滋沙之水自饒陽縣鐵燈盞口分為二支溢入河間府肅寧縣,一曰洋河、一曰唐河,并東流至河間縣,洋河循城南而東、唐河循城西而北,合流北行至任邱縣界,又號半截河……
滱水至洋河河道示意圖
冀中運河于1947年11月開工,1948年9月竣工,獻縣、河間、任丘等縣動員民工61000人參加施工,共投入民工日116.8萬個,完成土方量41.69萬立方米。
其主要走向是:南起子牙河獻縣橋東的高坦村,沿馮家河故道向北,過商林,到河間縣南八里鋪與古洋河故道相接,然后曲折北上,經徐家口、半截河、大李莊進入任丘縣,復經麻家塢、吳好莊向西北,過陵城至張莊萬壽橋,穿過王官淀,北接小河,最后于文安縣茍各莊匯入趙王河。
冀中運河示意圖
按照設計通行20噸木船的要求,河道寬37米,底寬3至10米,河深4.5米。運河修好后,在試航的最初2個月內,進出船只近3000艘次,運送糧食、食鹽、葦席、副食品等貨物21017噸,輸送旅客5191人次。當運河的正式交付使用時,正值平津戰役支前工作最為緊張之時,這條運河為戰役的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解放區的逐步穩定,遭到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不斷修復,北方的河流又大都是季節性河流,當時還缺乏大范圍調配水源的能力和條件,運河運輸很快就被取代。估計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冀中運河的運輸就已經停止了。
雖然運河航運停止了,但是古洋河卻繼續發揮了新的作用,成為任邱、河間、肅寧、獻縣等地的排瀝河道。1957年,開挖任文干渠在東莊店村北橫穿古洋河,古洋河被分為上下兩段。1963年,任邱縣對古洋河下段進行疏浚,瀝水由小白河下段排入文安洼,或由茍各莊揚水站排入趙王河。1965年9月至1966年6月,任邱、河間等對古洋河上段(當時為河間南八里鋪至任邱東莊店)按5年一遇標準進行擴大治理。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普通地圖集》中已沒有了冀中運河
1966年將古洋河在金橋以下改道,由金橋向東北經邢家村、楊村、東段村東至閻家塢村西匯入任文干渠,長10.63公里。古洋河改道后,任邱閻家塢至獻縣宋家房子,稱古洋河上段,全長89.79公里,流域面積1200平方公里。金橋以下原古洋河下段,為任邱縣內排水河道。
1973至1975年,滄州地區組織任邱、河間、肅寧、獻縣,分兩期對古洋河擴大治理。第一期是1973年春,完成任邱閻家務至東吳村段。第二期是1975年,完成東吳村至獻縣宋家房子段。經過這次治理,河道斷面達到新5年一遇除澇標準。
今天,如果在網上查找“冀中運河”的信息,得到的結果屈指可數,冀中運河雖然在歷史上發揮運輸作用的時間很短暫,但是它對革命戰爭起到的作用不應被埋沒,值得我們去挖掘、去了解、去紀念!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