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國家,“政策研究”是一項很有前途的工作。因為政策變化之多、之快,世所罕見。
如果不是長期、專業、深入地跟蹤分析政策走向,那根本就是暈頭轉向、無所適從。
比如資本市場領域的IPO和并購重組,多年以來幾經變換、時松時緊。
去年年初還在大力推行IPO“注冊制”,大家以為以后IPO會變得很容易。同時,那些僵尸股、“殼資源”就變得完全沒有價值了。
結果不到半年就風云突變,IPO突然收緊,“注冊制”無疾而終。
今年以來的口徑,是IPO仍然嚴苛,但對過去幾年一直收緊的并購重組卻開始放寬,甚至鼓勵。
上市公司存量過多,新增IPO空間受限
去年年中至今IPO的收緊,除了二級市場低迷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因為隨著近年來IPO的大幅擴容,導致目前存量上市公司已經過多,再新增IPO的空間受限。
2020-2023年,A股IPO數量近1800只,促使上市公司數量暴增到5000多家,基本與美股的上市公司數量相當。
未來IPO即使恢復常態化,估計每年也就在100-200家,與高峰時期的每年400-500家完全沒法比。
所以A股的IPO,未來基本變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上岸。
對于更多的企業來講,只能尋求其他資本化路徑和退出渠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化路徑開始“此起彼伏”:已被“塵封”多年的并購重組,又成為香餑餑。
“并購重組”風潮:各地政策鼓勵、密集成立并購基金
經濟下行、產能過剩,產業亟待升級,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需要尋求更多的優質資產擴展路徑以擺脫原有的發展桎梏;
對于未上市公司、特別是對已接受創投資金投資的企業來講,在IPO路徑受限情況下,也需要一個通暢的資本化路徑和退出渠道。
因而,基于真實商業邏輯的并購重組,對于盤活上市公司,以及消納一級市場優質資產、促進資本退出,都是一項非常有利的舉措。
目前多個省份的相關支持政策中,也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強調本省新增上市公司的數量,而是將重點轉向了推動并購重組,并由國資牽頭密集成立了一系列的并購基金。
“借殼上市”與“跨界并購”監管尺度如何?
IPO式微環境下,并購重組應該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從政策和市場角度都著力倡導和追求的資本化路徑。
但這里還有幾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首先,這些年的一級市場標的估值虛高,監管對并購估值的容忍度如何?
另外,對于“借殼上市”,監管層的態度和實際把握尺度究竟如何?
再一個是“并購重組”一旦變成鼓勵動作,是否又會興起一系列盲目跟風的各類“跨界并購”?諸如早些年一窩蜂去搞光伏、磷酸鐵鋰之類,到時監管的態度又將如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