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隨著特朗普的勝選,遠在大西洋另一側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又開始吹牛逼了。在7日的歐洲政治共同體布達佩斯峰會上,馬克龍表示,歐洲已經到了“書寫歷史”的時刻,要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
馬克龍甚至舉了一個自以為很生動的例子:“世界是由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組成的。我不希望歐洲成為食草動物的絕佳居住地,讓食肉動物們來這里狼吞虎咽。”
他的意思很簡單,食肉動物就是吃食草動物的,美國是獅子和老虎,而法國只是小綿羊,現在法國也想當獅子老虎,不想被吃掉。
但是,這個梗似乎出來得有點晚,畢竟布林肯已經說過了,不能上餐桌,就只能成為一盤菜。因此,媒體能不能記住馬克龍這一自以為很有新意的說法,還是一個問題。
馬克龍提出這一說法的契機,是特朗普贏得大選。在上一次擔任總統之后,特朗普實施了“美國優先”的政策,還曾多次抱怨北約其他成員國的防務支出“不達標”、給美國增加負擔,并一度威脅讓美國退出北約,以此施壓盟友增加軍費。
既然美國要搞孤立主義,小馬哥馬上就敏感地感覺到了,自己的機會來了。
馬克龍的理念繼承了二戰后法國外交的核心理念“戴高樂主義”。“戴高樂主義”旨在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世界大國地位,避免成為美國的附庸。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法國具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冷戰時期,法國還曾一度退出北約,很是支棱了一下。
在馬克龍出任總統以來,他的立場一直沒有改變過。他一直高調倡導歐洲戰略自主,主張歐盟在國防、安全、尖端技術等各個領域都要更加獨立于中美等競爭對手。
在剛剛擔任總統的2017年,馬克龍就開始在演講中推廣歐盟戰略自主的理念,并呼吁歐盟設立自己的軍隊。馬克龍給出的理由是,歐洲必須要獨立起來,成為影響世界的一極,而不是作為美國的附庸存在。
這個理由確實給得有點兒震撼,聽起來好厲害的樣子,但是,它從來就沒能變成過現實。
現實是極具挑戰性的:由于美國與歐盟自二戰以來就建立了深厚的文化、意識形態、軍事和政治紐帶,再加之歐盟成員國的不同歷史背景和利益訴求,要想真正實現歐盟戰略自主并非易事。
在俄烏沖突爆發前,馬克龍曾經提出過“北約腦死亡”理論,主張歐洲要戰略自主,不可能永遠是美國的附庸。這一主張還曾取得了一些進展。法國和德國合作,在增加防務經費、組建歐洲自己的軍隊、加強軍工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共識。
當然,美國也不客氣,公開搶下法國和澳大利亞的數百億美元潛艇大單,氣得馬克龍決定召回駐美國和駐澳大利亞大使。
隨后,俄烏沖突打亂了歐洲實現其戰略自主的原有節奏。面對戰爭帶來的一系列改變,歐盟對美國的依賴進一步加深。算來算去,歐洲還是離不開美國。
但是,小馬哥還是不死心。2023年4月,馬克龍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呼吁歐洲減少對美國依賴、不要做美國的“附庸國”,爭取成為超級大國之外的“第三極”力量。
話剛說出口,就招來美國議員、前總統特朗普和美國主流媒體的一頓狂批?!度A爾街日報》評論文章直接指責馬克龍的說法是想讓美國停止對烏克蘭的支持,讓俄羅斯打到北約土地上。
今年4月25日,馬克龍在巴黎索邦大學演講時再次老調重彈,強調“歐洲主權”概念,敦促歐洲要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現戰略自主,警告歐洲存在消亡的可能。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次小馬哥針對的已經不僅僅是美國,而是把中國也加了進來。
馬克龍認為,中美大規模補貼本國經濟,不尊重貿易規則。歐盟市場過于開放,對歐洲不利,所以,歐洲必須考慮修改其貿易政策。
冠冕堂皇的“歐洲獨立”,竟然演變成了對中國的貿易戰,這真是讓我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
10月4號,法國伙同意大利、丹麥和一眾歐盟小弟,硬是通過了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加征關稅計劃,稅率飆到45.3%,直接和美國的貿易政策接軌了。
其實,馬克龍的這一系列“精彩表演”,最后還是逃脫不了跟著美國干的結局,原因是很明顯的。那就是:現在的法國,根本就沒有做“歐洲燈塔”的能力。所謂的“大國夢”其實早已是明日黃花。
在歐洲國家中,法國的確有一定的實力。它是歐洲僅有的能制造高鐵、核電站、大飛機、汽車、洲際導彈、核動力航母、火箭的國家。
然而,法國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今已經讓法國的雄心壯志舉步維艱。
今年早一些時候,由于法國執政黨復興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遭遇慘敗,馬克龍于6月9日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
沒想到,這場政治豪賭慘遭滑鐵盧,左翼政黨“新人民陣線”贏得議會最多席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馬克龍成為“跛腳總統”,在法國國內的日子并不好過。
與此同時,截至2023年6月,法國國家債務已攀升至32284億歐元,占GDP的112%,在歐盟國家中名列前茅。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也將法國評級從AA下調至AA-,持續面臨歐委會超額赤字違規調查壓力。法國政府不得不縮減開支,造成國內怨聲載道,抗議不斷。
法國在大量移民涌入之后,外來人口已經多達600萬,相當于法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法國白人的人口出生率逐年走低。而與之相反,黑人則保持了旺盛的生育率。法國正面臨“滅族”的危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法國曾經在哲學、文學、藝術方面擁有的燦爛成就正在被不斷稀釋。巴黎圣母院的一把大火燒掉了昔日的輝煌,今天的法國已經群魔亂舞,LGBT當道,巴黎奧運會的開幕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法國已經難以再次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更難以擔當起“食肉動物”的兇猛。
于是,小馬哥無奈表示,“我認為,我們至少應該選擇成為雜食動物”。
“雜食動物”是什么呢?是跟在美國后面吠叫的狗,還是乞求殘羹冷炙的豬?與其這么受委屈,是不是還不如主動走上餐桌當一盆菜?馬克龍的這個尷尬的比喻,正預示了目前法國令人尷尬的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