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聞咨詢》獲悉,京東健康互聯網醫療業務部對組織架構進行了全面調整,其中,原本作為前端業務部門的全職醫生部被劃歸至后端支持部門。
一個重要的事件背景是,今年上半年,京東健康旗下的京東家醫事業部被分拆,同時,京東健康的全職醫生數量也逐漸萎縮,據相關人士透露,目前京東健康的全職醫生團隊人數已經不足百人,僅為高峰時期的1/4。
“這意味著京東健康不再把全職醫生看作是一個有可能的盈利點。”一位京東健康的內部人士表示。
對于互聯網醫療平臺來說,自建醫療團隊曾經是彰顯決心和實力的最好證明。平安好醫生、微醫和京東健康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據財報等公開信息統計,2020年前后,平安好醫生的自有全職醫生團隊人數超過2200人,微醫為520人,京東健康接近300人。再加上其它互聯網公司的自有全職醫生數量,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保守估計至少招募過超5000位全職醫生。但短暫的絢爛過后,行業早已是另一番圖景,全職醫生的數量也不再是那個可以公開披露的數字。
據《健聞咨詢》了解,平安好醫生目前自有醫生的數量也下降到數百人規模。就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過去幾年,已有數千名全職醫生離開了互聯網大廠。
“本質上,互聯網公司自建醫療團隊,是對這個行業的誤判。”某互聯網醫療平臺創始人劉小東(化名)表示,自建醫療團隊服務好,但成本高,需要消費側有較強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但這一點恰恰是互聯網醫療的短板。
在他看來,不管未來這個行業如何起落,全職醫生必然會慢慢淡出,更具性價比的兼職醫生才是供給側的唯一選擇。
模式的流變
說到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全職醫生模式,自然就避不開平安好醫生這個開創者。
在2015年“平安好醫生”產品上線前,國內的所有互聯網醫療平臺,包括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采用的都是所謂的“平臺模式”,即平臺本身不擁有醫生,所有合作醫生都是兼職上線,雙方的利益關系是,平臺從醫生的診療費用中抽取一部分作為中介服務費。
互聯網背景出身的王濤是“平臺模式”的顛覆者。2015年4月21日,平安好醫生APP正式上線。在當天的產品發布會上,王濤以平安健康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做了產品介紹,他重點提到,平安好醫生構建了三層醫生體系,其中最核心的家庭醫生體系,團隊由平安嚴格篩選,全職招募,年內規模預計擴容至千人。
這是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首次出現“全職醫生”的概念。一家以技術為底色,毫無醫療背景的互聯網公司,要收編上千名醫生,這個故事聽起來多少有些不合邏輯。但王濤對此的回應是,“如果不擁有優秀的醫生,如何談得上互聯網醫療”、“真正的好醫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時間來做兼職?!?/p>
自建醫療團隊的好處顯而易見。由于平臺對醫生的掌控力變強,服務的時效性明顯提升。再加上第一批從醫療體制中走出來擁抱互聯網的醫生,大多是有能力有情懷,希望改變傳統醫療積弊的中堅力量,問診質量很高。用戶體驗超級好,這是平安好醫生有別于其它在線問診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它僅用一年時間就收獲上億用戶的根本原因。
但其中的弊端也同樣明顯,相比平臺模式的“輕”,自建醫療團隊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是要“重”得多的運作方式。根據平安好醫生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公司的員工福利開支為1820萬元,2016年猛增至5380萬元,2017年為9420萬。如果再往后看,2020年的峰值時期,平安好醫生的醫療團隊達到2247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53%。
而同一時期,另一家互聯網醫療平臺,微醫也啟動了全職醫生的招募之路。但微醫和平安好醫生完全是兩種邏輯。微醫招募全職醫生,更多是為了滿足互聯網醫院在線下實體的運營需要。其線上問診的部分,主力仍然是兼職醫生。
平安好醫生的另一位重要追趕者是京東健康。京東健康成立于2019年5月,那一年的8月,平安好醫生基于自有醫療團隊的獨特資源,推出了家庭醫生業務。這個時期的平安好醫生已經坐擁3億用戶,1000多人的自有醫療團隊顯然已經無法承載如此巨大的問診需求。因此,平安好醫生一方面開拓外部醫生合作,一方面將全職醫生資源投向了對服務品質要求更高的家庭醫生項目。
很難說京東健康的戰略規劃是否參考了平安好醫生的演進路徑,但從大的業務方向來看,兩者在這一時期呈現了高度雷同的表征。2020年,京東健康發布了自己的入口級產品——京東家醫,并首次對外透露已經組建了近300人的全職醫療團隊,作為家醫服務的核心力量,這些醫生的從業經歷普遍在10年以上。
在劉小東看來,平安好醫生在2015年選擇自建醫療團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那時候的兼職醫生體系并不成熟,想要大幅提升用戶體驗,用全職醫生來做平臺的冷啟動,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競爭優勢。而對于2019年的京東健康來說,砸錢做自有醫療體系的供給,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它會比兼職醫生的服務更好一點,但這種程度的好,在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并不會帶來用戶端更強的付費意愿?!?/p>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苦苦摸索了4年以后,京東健康于今年正式分拆了家醫事業部,全職醫生職能也逐步調整。
而依靠平安集團的資源稟賦,平安好醫生在大幅收縮自有醫療團隊的基礎上,靠B端付費的優勢重新升級了家醫業務,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兼職最具性價比
如果我們細看當下各家互醫平臺的公開數據就會發現,幾乎沒有哪家公司會單獨披露全職醫生的數量。大家強調的都是同一個詞:外部簽約醫生。
也就是兼職醫生。
平安好醫生在2024年中報里披露,截至今年6月,建立了覆蓋29個科室的約5萬名內外部醫生團隊,累計簽約專家醫生近2900位。阿里健康從未對外招聘過全職醫生,財報中也一直將簽約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合并統計,最新數據為22萬人。京東健康則索性不再提及醫生端的數字,而用日均在線問診量替代。
此外,美團、微醫、丁香醫生的相關人士也向《健聞咨詢》表示,平臺上的在線問診服務絕大多數都是由兼職醫生提供。
成本是兼職醫生最顯著的優勢。一位互聯網醫療平臺互醫業務的資深高管向《健聞咨詢》透露,兼職醫生單均成本是幾塊錢,全職醫生則高達50元左右,“全職要交五險一金,薪資還不能太低,一天8小時也就接50單左右,性價比很低?!倍媛氠t生則不同,撇開后臺管理的成本不說,問診服務是隨單付費,這意味著平臺在人力這件事上至少不會虧錢。
穿透成本,更大的癥結在于用戶的付費習慣。還是以早期的平安好醫生舉例,如前所述,2015-2017年,平安好醫生在自建醫療團隊上的成本分別是1820萬元,5380萬元和9420萬元,對應回答的咨詢量分別是1160萬次,6600萬次和1.34億次,折算下來,單均成本分別為2.43元、1.07元和0.83元,甚至比兼職醫生還低。
這是因為,早期的平安好醫生對問診進行了高額補貼,用戶幾乎不用付費。換句話說,即便全職醫生的人力成本較高,但只要問診人數足夠多,這些醫生的價值就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如果再加上合理的收費,就能覆蓋掉這部分成本。但顯然,后面兩個因素在當下并不會同時滿足。
另一個重要的變量是,隨著在線問診形態的普及,兼職醫生的供給已經不成問題,而各大平臺在長期實踐中也已經摸索出了一套高效低風險的兼職醫生管理體系,包括人臉識別上線、科學的排班制度、優先派單機制、用戶評級體系等等。
“通過更規范的管理,兼職醫生完全能夠取代全職醫生的工作,像我們現在凌晨的排班,都是兼職醫生在頂?!鄙鲜龈吖鼙硎?,一方面他們會給予夜間排班醫生更高的酬勞,另一方面,如果有醫生排了班沒上線,平臺也有相應的懲治措施。獎懲結合,以此來對兼職醫生進行管理和約束。
“對這些互聯網醫療平臺來說,未來的最大考驗是對兼職醫生群體的管理。既要控制人數,讓每個人能分到足夠多的訂單,又要備足人手,應對特殊情況下的人手緊缺?!眲⑿|表示,但無論如何,互聯網醫療的全職醫生時代已經過去了。
文 / 毛曉瓊
編輯 / 龐貝貝 李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