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10月16—19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聯合主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十三次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學術會議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本次會議的內容涵蓋了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性骨折、甲狀旁腺疾病、鈣磷代謝紊亂、佝僂病、骨軟化等代謝性骨病及骨代謝基礎研究等多個領域。研討議題包括流行病學研究、早期篩選與預警、診斷與預防、健康教育與普及、病因與發病機制、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細胞分化與調控、動物實驗研究,以及中醫藥在代謝性骨病治療中的應用等。
本次會議在回顧分會發展歷程和第六屆委員會工作成果的視頻中正式拉開帷幕。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包括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王大方、杜治琴,云南省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舒芳,云南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尹勇教授,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顧問徐苓教授、名譽主任委員廖二元教授、前任主任委員夏維波教授、主任委員章振林教授等。開幕式由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李梅教授主持。此外,還有來自國內外多個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和臨床實踐。
院士講堂 分享糖尿病管理經驗
在“院士講堂”專場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以“糖尿病慢病管理體系的建立”為題作報告,她首先介紹了我國糖尿病防治現況,糖尿病作為我國上升最快、最嚴重、最緊迫的健康問題之一,患者眾多,需早期篩查、及時診斷。然后聚焦于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建設,分享了各省市關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篩查、分級診療、巡回醫療等案例,并指出數字醫療發揮的推進作用。最后她總結指出,糖尿病防控是多領域多部門協作的系統工程,要關口前移、加速遏制、逐漸消除糖尿病對實際人群的健康危害。
主委講座 聚焦學科前沿進展
在“主委講座”專場中,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廖二元教授以“神經源性骨病”為題,分別從骨骼的神經調節、糖尿病神經性骨病和其他神經性骨病3個方面進行闡述,提出了leptin是骨髓的特異性神經遞質,神經系統通過leptin調節骨轉換的假說,并介紹了家族性自主神經障礙和多巴胺β-羥化酶缺陷癥等神經源性骨病。同時在骨代謝“三元調控理論”的基礎上,指出神經調節可構成骨代謝的“四元調控理論”,并展望外泌體可能有助于構建骨代謝“五元調控理論”。
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夏維波教授分享了協和醫院內分泌代謝臨床研究隊列建設經驗,通過回顧協和醫院內分泌團隊在各類代謝性骨病隊列建設的悠久歷史和成果,全面展示了隊列建設的新模式和臨床意義,并總結指出,專病聯盟建設、良好的頂層設計、扎實的臨床工作、開放的合作機制、先進的注冊體系、以患者為中心的支撐體系是完善內分泌代謝病隊列建設的關鍵要素。
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章振林教授從我國代謝性骨病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切入,圍繞診斷困難、確診率低的遺傳性骨病,指出我國目前存在沒有建立統一疾病資源庫、沒有集中攻關的問題,并通過分享自身的臨床研究體會,提出遺傳性骨病多學科合作的解決方案,同時建議綜合性醫院應設立代謝性骨病綜合門診。
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李梅教授以“展望骨質疏松癥治療新藥研發之路”為題,簡要介紹了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和雙重作用的骨質疏松癥有效治療藥物,并且分享了核酸適配子、DKK1單克隆抗體、雙靶點抗體、干細胞治療、外泌體等骨質疏松癥治療新藥。
特邀講座 多學科的學術碰撞
在“大會特邀教授講座”專場中,香港中文大學秦嶺教授介紹了鎂金屬應用于骨病中的優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羅湘杭教授匯報了免疫調節骨衰老的細胞亞群及分子機制。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白曉春教授介紹了一系列骨源性因子,涉及骨發育、骨再生、骨肉瘤的發生等多方面機制,為相關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視角和潛在干預靶點。香港浸會大學王璐瑤教授介紹了特異性阻斷脂肪細胞Sclerostin loop3與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4相互作用將提供一種精確的硬化蛋白抑制策略,使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癥患者中的葡萄糖和脂質代謝正常化。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楊京教授以“FGF信號與血管穩態”為題,深入探討了FGF信號在血管生成和穩態中的關鍵作用。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肖國芝教授作了“維持骨穩態的機制研究”的報告,重點解析了骨代謝中的調控機制及其對骨穩態的維持。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楊惠林教授作了題為“OVCF診療的思考”的報告,深入探討了椎體壓縮骨折的診治策略。上海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白龍教授分享了“骨類器官賦能骨衰老研究”的報告,探討了類器官在骨衰老研究中的應用前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謝輝教授作了題為“骨骼衰老的新機制及關口前移防控新策略研究”的報告,提出了預防骨骼衰老的新思路和策略。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曹旭教授通過線上視頻的形式,就骨與神經的互作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介紹了骨的內感受在負重和骨痛方面的作用。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Klaus Engelke教授分享了MR和CT在肌肉定量測量中的應用,強調肌肉測量對于髖部骨折預測的重要作用。
學術專場 展現學科風采
除此之外,本次會議還設置了多場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包括罕見性骨病專場、骨質疏松與骨折診療新觀念專場、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專場、專家講壇專場、骨腫瘤相關骨病專場、影像診斷與質控專場、骨質疏松患者管理與基層防控專場、內分泌腺體與骨質疏松專場、女性骨骼健康專場、骨質疏松中西醫融合專場、病例討論、臨床熱點問題辯論等,與會專家就特定的研究主題進行深入討論,分享經驗,探討合作機會,加強學術界與臨床實踐之間的聯系。比如,在“骨代謝領域前沿進展”專題環節中,分會副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程曉光教授介紹了骨質疏松影像診斷的進展,強調了骨密度測量規范化的重要性。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謝忠建教授探討了美國最新維生素D指南的重大變化及其對臨床實踐的影響,強調了維生素D在骨骼與肌肉健康中的直接作用及其應用前景。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劉建民教授深入分析了在診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鈣磷代謝異常疾病前需明確的關鍵問題。分會副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徐又佳教授探討了機械負荷對骨細胞的影響。另外,在本次會議上還舉行了“骨質疏松癥規范診療菁英培訓項目”病例總決賽,給青年醫師們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學術平臺,他們通過病例講演比賽,不僅錘煉了臨床思維、促進了對疑難病例的學習,還進一步強化了臨床診療能力。
本次會議共收到投稿955篇,設置了19個大會報告,103個專題發言,14個病例討論,63個口頭發言,112個壁報交流,780個書面交流。通過本次會議,眾多專家學者不僅展示了多個研究領域豐碩的學術成果,還在交流與探討中收獲了知識和友誼。同時,本次會議的召開,不僅為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學科未來的發展描繪了一幅嶄新的藍圖。
(供稿: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