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傳統中醫專有的名詞,現代醫學沒有相關的定義。三焦是中醫的藏象,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把人體軀干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包括心肺等,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下焦包括腎膀胱大小腸等,合稱“三焦”。
人體有五臟、六腑、奇恒之腑,三焦屬于哪一部分?三焦屬于“六腑”之一,是最大的臟腑,與心包經相聯系。
在中醫理論中,三焦被稱為“決瀆之官”,主行水,包括上焦、中焦、下焦行水,以及整個三焦的水道調通。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說法。
那么,三焦行水出現問題,就是“三焦不利”:
1、出現在上焦,就是水浸高坡,臨床表現為鼻肺之病,現代大致對應血壓異常、血脂異常、頸椎和風濕等問題。
2、出現在中焦,就是水泛中宮,臨床表現為脾口之病,現代大致對應腸胃、消化、腰肌、椎間盤等方面的疾病。
3、出現在下焦,就是水亂二便,臨床表現為二陰之病,現代大致對應腎、膀胱、腸道、婦科炎癥等疾病。
4、出現在整個三焦,就是上熱下寒,上面的火引不下來,下面的水升不上去,中間生濕生積滯,樞紐作用喪失,全身逆亂。
綜合起來,三焦不利出現的“水病”,表現在:頭重身困,渾身酸痛,四肢懶動,納呆嘔惡,胸悶厭食,身體虛胖,大便溏爛,小便黃赤,發熱喜飲,觀舌苔可見苔黃膩,舌有橫紋,脈象表現為脈滑、脈濡、脈細等。
“三焦”理論在現代有沒有現實指導意義?當然是有的。如果說大腦是身體總指揮,負責吃喝玩樂和走跑坐跳;如果說神經是身體總導演,編排喜怒哀樂;那么三焦就是軀干的總協調,引導升降沉浮。
三焦不利,升降沉浮出現問題,引起水液失調,那么就會引起濕熱、溫病。清代溫病學說結合六經辨證,對“三焦不利”進行了系統論述和分析。其中,上焦是手太陰肺+手厥陰心包的病變,中焦是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脾,下焦是足少陰腎+足厥陰肝。
既然三焦不利有這么多病理變化,涉及諸多經絡,該怎么調理?過去通常做法是分經論治,上中下焦分開,如上焦是溫邪犯肺,氣郁身熱,神昏咳喘;中焦是胃燥傷陰,脾經濕熱,氣血困郁,濕熱郁蒸;下焦是溫邪久留,陰虛內熱,精血耗竭,二便不利。
而藥方則比較多,如瓜蔞薤白半夏湯、甘草干姜湯、龍膽瀉肝湯、越鞠丸、二妙丸、八正散、黃連解毒湯、茵陳蒿湯等等。辨證三焦哪一部分出現問題,就相應對哪一個藥方加減化裁,這個辦法流傳了很多年。
到了清朝,隨著溫病學說發展,對三焦不利等病癥進行系統分析和“打包處理”,形成一種思路:與其分開辨證三焦哪個部分出現問題,不如把三焦合成一個整體來調理,把通行元氣、運行水液、運化水谷統起來考慮,用一個藥方或幾個合方,集中解決問題,減少誤診誤治等風險,也提高中醫診治的效率。
在這個背景下,打通“三焦不利”的最好方子出現了,它叫“三仁湯”。
三仁湯是清代溫病派的得意之作,記載于《溫病條辨》,成為通暢三焦、疏解不利、化濕除熱的祖方、名方。
三仁湯全方共8味藥組成,配伍為:
君藥3味,苦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仁擔綱,正是“三仁湯”名稱的由來。杏仁宣通上焦,白蔻仁調和中焦,薏苡仁滲利下焦。
臣藥2味,半夏、厚樸,著名的藥對,辛開苦降,行氣化濕,發散除痞。
佐藥3味,滑石、竹葉、通草,滑石清熱止瀉祛濕,竹葉除煩利尿,通草利水通乳。
全方通力合作,以暢通三焦為主要任務,治上焦肺氣不宣、中焦脾失健運、下焦氣化失常,所以是三焦不利的對癥藥方。
在臨床使用中,針對三焦出現的兼證進行加減化裁,使藥力更專精,指向更準確,如:
舌苔薄白,減少滑石用量,舌苔厚膩,增加薏苡仁用量。
三焦不利伴有關節疼痛,加羌活、獨活、五加皮。
食欲不振拖得比較重,加藿香、麥芽等。
三焦重滯伴寒熱往來,加草果、青蒿等。
濕熱引起帶下,加茯苓、豬苓、蒼術等。
不過,用藥需辨證,遵醫囑使用,切不可自行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