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
對于醫者來說,這句話如同黃鐘大呂,它提示著:要在病邪在最表淺的時候就開始治療,不要讓其侵入人體的根本部位后再治療。人體根本的部位就是五臟,到五臟有病的時候,治療起來就麻煩了。
然而,這是治病之道,它和養生之道還不同。
養生之道與此恰恰相反。我們可以說:善養生者養五臟,其次養六腑,其次養筋脈,其次養肌膚,其次養皮毛。養肌膚、皮毛者,不足道也。
養生是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的,很多沒有醫學背景的女性朋友都知道,要想皮膚好,與其從外表養護,還不如從內部調養,讓美麗從內而外。總有女性朋友問我:“我想皮膚好,該如何保養呢?”我故意對他們說:“你不是涂了很多護膚品、化妝品么?”她們會說:“那些都是表面的,固然有一些用,但沒有根本的用處。我希望得到由內而外的美。”這種觀念是對的!涂化妝品,也就相當于養皮毛、養肌膚,而善于美容的人,會從人體內在的臟腑入手去美容,而不僅僅局限于養皮毛。善于養生的人,當然更是如此。
所以,養生要靠內養,內養就是養臟腑。善養生者養臟腑。
五臟六腑是人體的根本。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時時刻刻都在密切地配合著工作,一絲不茍,井然有序:
肝藏魂,肺藏魄;心主血,肺主氣,腎主水;肝從左升,肺從右降;脾主升清,肺主肅降;脾主運化水谷精華,腎司二便……一臟失和,則全身不安。
人體的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也是如此,胃主受納水谷,小腸分清別濁,大腸傳化糟粕,膽為中正之官,三焦通調水道,一腑不通則遍體不和。
五臟是收藏精氣的,藏而不瀉,要養五臟,就要保持五臟的相互平衡;六腑是運輸水谷的,瀉而不藏,要養六腑,就要保持六腑的暢通無阻。
五臟六腑,就像鐘表里許許多多的齒輪,相互咬合,相互帶動,相互牽制,共同構成了人體這樣一個完美的有機整體。只要五臟六腑都安和無恙,人自然不會有病,永葆健康。
所以,真正的不生病的智慧,最直接、最高效的養生方法,莫過于利用中醫的智慧,保持五臟六腑的精、氣、神。而中醫的智慧,很大一部分藏在中成藥里,這是古人千百年來千錘百煉出來的方子,是在千百年臨床中億萬人檢驗出來的確有養生救命之功的妙藥。
我們平時養生,養五臟六腑最便捷的方式,莫過于服用中成藥;面對絕大多數的疾病,我們也可以用中成藥,調節五臟六腑的機能,像鑰匙開鎖那樣,“啪”的一聲,藥到病除。
絕大部分中成藥,現在是“非處方藥”,在藥店不用平醫生的處方就能買到。但非常可惜的是,現在人們對非處方中成藥的使用有兩大極端:一是憑著個人經驗和道聽途說胡亂買藥,缺乏醫理、藥理的指導,雖然一般也吃不壞,但畢竟“是藥三分毒”,用錯了也會對人體有傷害的。二是,很多人不知道中成藥的巨大用途,不懂得用中成藥。當自己有一些小傷小病的時候,不知道合理選用成藥來解決問題,太依賴醫生、醫院。當然,他們更不懂得用中成藥來為自己養生。
我要讓天下所有老百姓學會使用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么多優秀的靈丹妙藥,正確合理地在藥店里購買非處方中成藥,為自己的健康做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