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術
在文本生成、圖片創作
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
輸入幾個關鍵詞
即可快速生成一張畫或一篇文章
但一些網民為博眼球、蹭熱度
將AI技術用以
編“偽消息”、造“假新聞”
進而實現流量變現
今天,我們一起來
揭開AI造謠背后的真相
01
AI網絡謠言案例
2024年1月,廣西東興市駱某某為博取流量,使用AI軟件自動編輯抗洪、救災視頻,捏造了新疆烏什縣發生地震的虛假視頻信息,造成該謠言信息在互聯網平臺大量傳播。目前,公安機關已依法對駱某某追究法律責任。
2024年5月,河南一網民在某平臺發布《一場驚心動魄的“鈔票大戰”巴中市警民對峙引發轟動誰將成為勝利者》的謠言文章,引發大量網民關注、討論。經查,該涉謠文章由AI系統生成并發布,相關言論及照片均為不實信息。目前,公安機關已依法對造謠人員追究法律責任。
02
AI網絡謠言特征
定制化、門檻低
AI技術的出現為造謠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庫,令其在時間、地點方面選擇維度拓寬。只需要輸入關鍵詞,AI工具可在網絡上抓取素材生成文本,快速生成定制化的文章、新聞、報告等信息,降低了造謠的成本和難度。
識別難
AI生成的虛假信息在形式上非常逼真,往往新聞要素齊全、內容完整,甚至可能包含圖像和視頻,這使得公眾難以辨別真偽。
破壞大
利用AI工具制造謠言,顛覆了“有圖有真相”的常規認知,迷惑性極強,投放至互聯網后,短時間內就能快速傳播,易擾亂社會公共秩序。
03
如何識別、抵制AI謠言
保持警惕
仔細分析信息的邏輯性,若存在明顯漏洞、矛盾或與常理不符的地方,很可能是虛假信息。比如,一些謠言中事件的發展過程不符合常理,或者數據存在不合理的夸張等。
多方驗證
不要僅僅依賴單一的信息來源,應從多個權威渠道獲取信息進行對比。對于一些熱點事件,可以檢索官方媒體的報道,以驗證信息的真實性。
謹慎分享
不要盲目相信和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以免成為謠言傳播的推手。
保護隱私
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不在陌生網站或應用程序隨意泄露個人信息,防止個人信息被用于生成虛假內容。
來源丨公安部網安局、廣西網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