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亮起,家屬止步。當唐微在手術室外等兒子出來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想起了19年前,自己做近視手術的場景。當醫生操作儀器,切開自己角膜瓣的瞬間,“眼前一下子就模糊了,瞬間緊張。”
現在46歲的唐微,是中國較早一批做近視手術的人,她做手術的時候是2005年,當時中國還沒引入飛秒激光,社會對于近視手術普遍持觀望懷疑態度,會不會瞎?老了會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再次近視了怎么辦……
這些問題,第一批吃螃蟹的唐微們,很有發言權。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怎么樣了?
手術年限:19年
手術年齡:27歲
手術方式:準分子激光(LASIK)
27歲的唐微決定做近視手術,她要考的公務員崗雖然對視力沒有硬性要求,但唐微想盡善盡美。
剛好爸爸有個好友做完近視手術已經半年,主刀大夫是原來同仁近視手術中心的主任陸文秀教授。當爸爸的好友說完自己的經歷,唐微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立馬決定去做。
彼時是2005年,距離中國完成第一例近視手術,已經過去24年。
中國第一例近視手術完成于1981年,當時的手術方式是放射狀角膜切開術(RK)。這種手術方式完全依賴醫生手動操作,用鉆石刀對患者的角膜進行切割,使角膜的中央變得扁平,從而改善視力。
早期的近視手術需要醫生手持鉆石刀進行操作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放在全世界范圍內,近視手術都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發展到1995年左右,出現了準分子手術,它的原理是用角膜刀在眼睛淺層的角膜表層組織上,制作出一個帶蒂的圓形角膜瓣,翻轉角膜瓣后,在計算機控制下,用準分子激光對瓣下的角膜基質層進行精確氣化,最后將角膜瓣復位,以此來達到矯正近視、遠視或散光的目的。
唐微在2005年手術的時候,做的就是這種。
雖然當時近視手術已經發展了20多年,但社會對近視手術整體的認知度還很低,“大家主要怕給眼睛做壞了,或者是劇烈疼痛,也有人擔心達不到預期效果。”唐微說。
但唐微沒有這些困擾,因為手術當天的下午,她已經開始戴著護目罩玩電腦游戲,三天復查,視力就已經達到了1.5。
飛秒激光靠譜嗎?
手術年限:11年
手術年齡:23歲
手術方式:半飛秒激光
8年后,唐微的愛人也想做近視手術,沒有猶豫直接選擇了唐微的主刀大夫陸文秀教授。
同仁近視手術中心主任、中國最早一批赴美學習近視手術技術的醫生、準分子激光屈光手術行業標準起草人之一……陸文秀的這些名頭還在其次,愛人決策的依據十分簡單明了:唐微做完8年,視力一直保持得很好,8年之后技術更先進,肯定問題不大!
那時已經是2013年,當時的主流手術方式是飛秒激光。
相比準分子手術,飛秒激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又更上了一個臺階,但是,作為當時最新穎的手術方式,當時的大眾對飛秒激光也并不信任。
和唐微愛人差不多同一時間做手術的許月特別有感觸:“十幾年前飛秒技術剛進來中國,大家都持懷疑態度,會不會危險?會不會有后遺癥?這些都是未知數。”
許月專門從內蒙古趕赴北京做手術,她要做手術的原因是她想參軍,軍隊對視力有嚴格的要求。
那時候,許月身邊的朋友知道她要去做近視手術,第一反應是:膽子也太大了吧!
但是最近幾年,已經很少聽到這樣的聲音,許月身邊的人聊到近視手術,普遍的反應已經變成了:哦,你做近視手術了啊。
“大家更關注近視手術怎么做,而不是躲得遠遠地觀望”。
做完手術11年的許月,至今仍然保持著1.2的好視力,她的主刀大夫是陸文秀教授的學生、北京愛爾新力眼科趙可浩院長。
許月仍然記得自己當時做手術的場景:一群不同地方的人慕名而來,排在她一前一后的兩位,一位來自臺灣,一位來自香港。
許月感嘆,即便發展到2013年,也仍然是經濟相對更發達地區的港澳臺同胞對近視手術的接受度更高。
許月今年30多歲,視力仍然保持得非常好,但現在46歲的唐微,則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老花。
對此,唐微倒是坦然接受,“我做手術之前大夫就和我說過了,近視手術做完,到一定歲數該老花還是會老花,近視手術對老花確實沒有治療的效果,正常眼睛該老花還是會老花。因為近視手術它改變的是眼睛外面。正常眼睛里面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
“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確實是受益的,早做早受益,不要到后期沒什么意義的時候做,得趁著用眼的時候做。”
這是唐微的真實感觸。
唐微和愛人在向陸文秀教授問診
唐微沒有說的是,她當時那么痛快決定做手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她手術的時候,其實很多明星也和她選擇了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大夫做近視手術。
一方面是私立醫院私密性好,一方面是醫生本身的號召力。
這么多年,她在銀幕上看到那些明星的時候,還會打趣一般問身邊的人:你能看出來TA做過近視手術嗎?和我是同一個大夫,比我還做得早。
新的選擇
手術年限:當天
手術年齡:18歲
手術方式:全飛秒激光
綠燈亮起,手術室打開,唐微的兒子從里面走了出來,戴著護目鏡,從外觀上,幾乎看不出他做了近視手術。
唐微的兒子做的是全飛秒近視手術,因為他打算參軍,他的夢想是有一天能開戰斗機。
發展到現在,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在中國已經開展了將近30年,從最早的每年數百人接受手術,到2003年達到每年50萬例,2018年達到每年100萬例左右。
2008年,美國國家航天局批準了角膜屈光手術應用于宇航員和航天工作人員,4年后發表論文稱:近視手術是隱形眼鏡、框架眼鏡安全有效的替代。
唐微的兒子趕上了好時候,因為中國海軍從2024年開始,放寬了眼科相關標準,明確了經過視力矯正手術后,可以作為海軍飛行員征集對象。
許月的愛人就在眼科工作,對此她的態度是,做過近視手術都可以參加招飛,意味著全國更高的層次,對這種手術是認可的。
“很多孩子上了高三如果選擇從軍,都會把近視手術做了,原來國家對飛行員要求非常高,現在能納入,說明近視手術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對任務的需要上,是過得了關的。”
問及是否后悔當年做近視手術的決定,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不后悔”,也不后悔自己做得太早,以至于錯過后來的新技術。
“你就選擇你當下能選的最合適的方案就可以,早做早享受”。唐微說。
(注:為保護患者隱私,文中唐微、許月均為化名)
北京愛爾新力眼科:成立于2002年,醫院位于朝陽區琨莎中心,東鄰燕莎橋、南望使館區、環境幽雅、交通便利。依托于愛爾眼科集團國內外700余家眼科診療機構,超2000萬龐大病例庫,及科教研一體化平臺我院擁有經驗豐富的資深專家團隊,可提供各類眼屈光疾病的診斷和診療服務。醫院可開展“屈光不正手術矯正、角膜塑形鏡、RGP、鞏膜鏡、醫學驗光配鏡”等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