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11月19日訊(記者 王涵藝)近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金公司”)官網文件顯示,上海相宜本草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相宜本草”) 已終止上市輔導工作。
自2012年開啟首次公開募股(IPO)以來,相宜本草的上市之路已走了超過十年。
圖片來源:截自中金官網
2012年,相宜本草首次向證監會提交了IPO招股書,計劃募集資金超過7億元,但由于與投資方的矛盾,不得不主動放棄IPO計劃,這是其在資本市場的首次受挫。
十年后的2022年11月,相宜本草再次與中金公司簽訂上市輔導協議,為A股上市做準備,但中金公告的發布,意味著相宜本草還是再次選擇了放棄。
對于終止輔導的原因,文件指出:“相宜本草基于自身戰略發展及未來資本運作規劃考量,與中金公司友好協商后終止輔導工作,雙方已于 2024 年 10 月簽署終止協議。”
盡管相宜本草在后續上市或發展規劃方面,尚未對藍鯨新聞作出具體回應,但從其歷史發展來看,公司歷史上的業績表現、商業模式,以及其內部管理架構,均可能是影響其上市進程的關鍵因素。
相宜本草成立于2000年,由出生于醫藥世家的封帥創辦,專注于中草藥護膚品的開發。產品線主要集中在300元以下的價格區間。這使得品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既難以在高端市場與國際大牌競爭,又在平價市場面臨眾多強勁對手。目前,相宜本草缺少能夠引領市場潮流的爆款產品。
在2009至2011年間,相宜本草的營收實現了較高增長,分別為3.77億元、7.5億元和13.35億元,凈利潤也穩步上升,達到5221.52萬、1.16億和1.35億元,同時保持了78.65%至80.34%的較高毛利率。
但是,從2014年開始,相宜本草受到高層離職、市場風向誤判、轉型失敗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開始出現業績下滑。到了2015年,相宜本草的回款額減少到15億人民幣,相較于2013年的高峰23億人民幣,下降了約50%。
根據國聯證券披露的歐睿數據,2014年至2016年期間,相宜本草在中國護膚市場的品牌份額排名在第11和第12位之間波動,落后于自然堂、百雀羚、佰草集、完美等國產護膚品牌。2017年相宜本草的排名降至第20位,并一度從榜單前20名中消失,而珀萊雅、韓束等品牌則取代了其位置。
此外,藍鯨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過去7次的輔導工作進展情況報告中,3次都提到“報告期內公司通過經銷模式的收入占比超過30%,發行人的客戶中經銷商較多,且空間范圍較為分散以驗證經銷商收入的真實性工作仍在進行中。”
根據相宜本草2012年的招股說明書,自2000年成立以來,包括超市賣場在內的KA渠道一直是相宜本草的核心銷售渠道,直至公司成立十年后依然依賴這一渠道。截至2012年6月底,相宜本草已擁有2898個直供終端和4853個經銷終端,覆蓋全國近70個主要城市。
盡管相宜本草當時已經拓展至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但電商渠道的銷售額僅占15%,未能成為公司業務的中心。
同時,在進展情況報告中,中金公司也三度提及相宜本草通過線上銷售收入占比超過30%,“驗證發行人信息系統可靠性及線上銷售收入真實性的工作仍在進行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草本護膚領域,佰草集一直是相宜本草的主要競爭對手,但兩者均未能將草本護膚發展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趨勢。
可在2024年,佰草集母公司上海家化集團在新任CEO林小海上臺后,對佰草集品牌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佰草集被重新定位為集團的第二梯隊品牌,專注于成為規模賽道中的質價比品牌,重點發展抗老和美白等熱門功效產品。
這一轉變意味著,盡管草本概念仍然是佰草集的品牌核心,但它不再是公司在市場上的主要推廣重點。換句話說,在草本護膚領域,相宜本草似乎是留在原地的那個。
在經歷了多年的市場沉浮和內部挑戰之后,相宜本草似乎在逐漸遠離行業的前沿。這一路的“顛沛流離”,也使得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掉隊”。
業內專家指出,面對不斷演變的市場需求和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相宜本草若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定位,尋找新的增長點,改道上市或還有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