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監管層在周二辟謠,表示“長期投資、短期投資我們都歡迎”之后,這幾天的市場情緒很快迎來了反轉。
雖然大A今天缺乏宏觀利好加持,表現相對平淡,但從近三天來看,方向和主線都非常清晰。
首先,游資復活,反彈可持續。
在杠桿資金的加持下,兩市成交額重新恢復增長,周二1.56萬億,周三1.61萬億,今天周四1.61萬億,維持在60日平均線上。
其次,政策預期在,向上問題不大。
今天已經是11月21日,離12月中上旬的高層大會只剩20天左右的時間了。
上周五的文章《重磅會議即將召開,拐點臨近,一條主線殺出來了!》,君臨分析過,這是新一輪“政策牛”發動的重要時間點。
上一輪10.18-11.08的行情,就是提前高層大會20天左右,由政策預期+外媒小作文炒作所引發的。
當下這個時間點,外媒小作文是隨時都會冒出來的。
其實,最近海外機構巴克萊的一份研究報告,已經在重提“中國將要再推出5-10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的預期。
報告中指出,該計劃將分階段實施,還認為促進需求和消費的政策更有可能和更廣泛的目標例如人口結構和社會保障等目標聯系起來。
報告還指明了時間,就是在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而且還說,中國將在明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宣布一系列措施,包括將2025年的財政赤字率從2024年GDP的3%水平提升到3.5%到4%;同時將地方專項債的額度從2024年的3.9萬億提高到4至4.5萬億;批準增發1到2萬億的特別國債以實現財政刺激,支持消費和戰略性重要項目。
并且央行還會繼續降息30個基點,7天逆回購也要降到1.2%,存款準備金率要下調2%到3%,以便于政府發行債券。
內容還是很具體的,應該有一些內部消息,但并未引起市場重視。
主要還是巴克萊的影響力不夠,要是路透或彭博發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另外,雖然宏觀上的重磅消息未出現,但小利好還是有的。
比如,本周五的國新辦發布會,多部門參加,包括央行、商務部,工信部等,這或將又是一場信息滿滿的發布會。
不得不說,高層現在的預期管理做得不錯,每當市場信心不足的時候,都會及時出來暖場子。
政策上有預期,再加上游資復活,在資金面+情緒面的支撐下,未來一段時間直到高層大會,慢牛可期。
主線方面,有游資的加持,科技股自然就成了主攻方向。
核心就是“AI+電池”雙輪驅動。
AI這條線:
市場關注的英偉達業績指引低于預期,導致昨晚股價在盤后一度跳水5%。
財報顯示,英偉達Q3營收為350.8億美元,同比增長94%,凈利潤為19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兩者均高于分析師平均預期。
但問題在于,這個翻倍增速,其實是近一年來英偉達的最低增速,過去三個季度其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265%、262%、122%。
增速放緩的趨勢,還是很明顯的。
而且,業績指引也沒有驚喜,低于買方預期。
要知道,今年迄今為止,英偉達股價已經上漲了近三倍,周三市值約3.6萬億美元,是美股最高的公司。
這個業績,顯然對不起如此巨大的漲幅,這是海外AI線炒作的主要風險。
不過,A股AI板塊似乎未受到太大影響,金山辦公、三六零、銀之杰、達夢數據、寒武紀、湯姆貓等多個概念股依然錄得大漲。
主要原因是,市場已經轉向關注下周11月26日的HW手機發布會。
這兩天,HW Mate70系列的廣告開始上線,三支短片劇透的“一抓一放,掌控全場”“分身有戲”“見所未見,僅你可見”非常吸睛。
這表明,HW新手機的AI功能又有了“大躍進”,很可能將成為主打賣點。
電池這條線:
相比起AI單純靠預期炒作支撐起來的熱度,電池板塊有更多的基本面支撐,持續性可能會更好。
首先,從供需兩端來看,電池都已經接近價格反轉的拐點。
供給方面,由于今年以來價格的持續下行,很多高成本產能正在退出。
10月16日,礦業巨頭力拓官微宣布,將收購阿根廷阿卡迪姆鋰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鋰礦史上金額最大的并購,收購完成后力拓將成為全球第三大鋰業巨頭。
11月19日,美國礦業公司Piedmont Lithium和澳大利亞Sayona Mining宣布,兩家公司將合并,重組鋰礦業務。
同一天,澳洲鋰礦商Mineral Resources表示,鑒于鋰輝石精礦價格長期處于低位,因此將旗下鋰礦項目Bald Hill關閉,300名員工將減少至10人。
海外鋰礦行業這些大魚吃小魚、兼并重組、關閉礦場事件頻繁發生,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產能供給的減少。
鋰價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均價10萬,三季度均價8萬,目前基本穩定在8-9萬,企穩跡象明顯。
庫存方面,截至11月14日,SMM 碳酸鋰周度樣本庫存總計10.91萬噸(環比-1671噸),已經連續兩個月減少。
這是行業觸底的重要信號。
需求方面,近期也有不少利好消息出現。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鋰電板塊上一輪炒作,在11月初,主要利好就是10月份的新能源車銷售數據出來。
當時的數據是這樣的:
10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119.6萬輛,同比增長56.7%,增速較9月加快5.8個百分點,占乘用車零售量的比重達52.9%。
1至10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832.7萬輛,同比增長39.8%。
可以看到,10月份新能源車的銷量增速明顯高于前9個月的平均水平(大約30%左右)。
需求增長主要是由于政策效應+牛市預期帶來的消費信心恢復。
按照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安排,在汽車領域,符合條件的購買新能源乘用車可以補貼2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可以補貼1.5萬元。
這個“真金白銀”的補貼優惠,對今年新能源車的增長有著巨大推動作用。
根據另一份數據,10月全國報廢汽車回收87.9萬輛,同比增長113.4%。
1至10月,全國報廢汽車回收584.6萬輛,同比增長55.9%。
簡單換算一下,假設今年1-10月報廢回收的汽車中60%購買了新能源車,也就是大約350萬輛,這占到了同期新能源車銷量的42%。
可見,以舊換新政策帶給新能源車的增量效應,是非常巨大的。
需求端增速回暖,帶來了兩個結果:
第一個,11-12月的電池排產形勢好轉。
根據往年的數據,11月份之后,電池排產進入淡季,一般環比會有所下滑。
但今年,明顯呈現出淡季不淡的趨勢,11-12月排產穩定,部分電池型號出現了大幅增長的現象。
第二個,預期也在變得樂觀。
接近年底,多個行業大會在舉辦,包括成都鋰業大會、高工鋰電年會等,業內人士均表達了對明年電池行業反轉的樂觀態度。
比如高工鋰電的張小飛就預計,今年Q4電芯成本在0.25-0.3元/Wh,明年一季度是傳統淡季,材料價格可能還要小幅下滑,預計在0.25-0.28元/Wh左右。
但明年一季度應該就是最低點了,預計第二季度電池主材價格將逐漸回升。
這里面有幾個支撐點:
一是,上游供給端維持穩定,甚至略微收縮。
二是,明年的需求端也有多重利好。
1,美國加稅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落地,上半年可能會有一波搶出口的熱潮。
當然,目前中國電池上游行業基本壟斷全球,電池業務上可能受益的幾個韓國大廠,上游供應鏈也得依靠中國,因此整體影響不會太大。
2,明年新興行業需求進入放量階段。
2024年中國鋰電池出貨將超過1.1TWh。從出貨結構來看,乘用車領域占比超過50%,儲能電池占比25%左右。
但2025-2030年,預計新型儲能需求、出口市場合計會增長到40%以上,增速非常快。
張小飛援引的GGII數據顯示,預計2030年,新興領域包括船舶、礦卡、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領域鋰電池出貨量將超過100GWh。
當然,今天還有一個利好,商務部領導已經表示,將提前謀劃明年的汽車以舊換新接續政策。
其它的電池、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利好包括:
1,11月18日,全球首條GWh級新型固態電池生產線正式落戶安徽蕪湖。
明年預計是固態電池的量產元年,由于早期成本較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優勢,預計將主要在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行業獲得應用。
據券商預測,2025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量約為17.3GWh,2025-2030年復合增速可達50%以上。
2,億航智能宣布,實現全球首次eVTOL固態電池飛行試驗。
億航智能一款搭載了固態電池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搭載固態電池完成了單次不間斷飛行測試,達到48分10秒,續航時間顯著提升60%-90%。
億航智能發布的三季報顯示,營收1.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7.8%,環比增長25.6%,季度營收續創歷史新高。
3,中央空管委即將在六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包括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試點文件對600米以下空域授權給地方政府。
另外,海南也定下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路線圖,到2026年產業目標300億元。
4,HW和多家汽車龍頭進軍固態電池、人形機器人。
HW最近很忙,一邊發布了新固態電池技術,另一邊又宣布正式運營“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與16家人工智能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
HW朋友圈里,自賽力斯進軍人形機器人后,長安汽車也不甘落后,表示2027年前將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
另外,寧德時代也傳出消息,內部正自研機器人,已成立20人左右的團隊自研機械臂。
明年大概率也將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據業內報告預測,2025-2029年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從零增長到750億元,增速非常快。
最后:據路透社今日報道,HW已將旗下最新的昇騰910C芯片樣本發給部分科技企業,并已開始接受訂單。
接下來一段時間,只要游資的活躍度在,那么大概率A股將依然在AI、固態電池、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幾個板塊間輪動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