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長慶 現為浙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所執行所長、美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浙江省書法研究會主席。
1964年12月生于浙江平陽。
1986年畢業于杭州大學,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2014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獲中國花鳥畫創作與理論研究方向博士學位。
書法作品曾參加全國第三、六、七屆書法中青展,獲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銀獎,國畫作品獲浙江省首屆教師美術作品展金獎。
在《書法研究》、《中國書法》、《新美術》等雜志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著有《金石入畫研究:淵源、個案和意義》、《民國印論精選》等。2013年起曾參與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清畫全集》的編纂工作,任編委、執行副主編。
書為心畫,書法表達“心性”,畫為心境,繪畫表現“心象”,心象和心性是有區別的。心象是見世間萬物,一寓于畫,就是“外師造化”而儲于心。心性是人的本性,見修為,見君子小人,書法是反映心性的。
——池長慶
評論輯錄
在池長慶身上體現的是牢記初心:“一方面是他對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熱愛滲透心底,直至靈魂。二是他甘于寂寞,他自動摒棄了很多應酬,刻苦鉆研,刻苦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他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以他的作品顯示出的藝術才情和體現出的力量及創造精神,是非常難得的。”
對此,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顧平談道:“池長慶先生以書畫名世,但他的身份卻是一名教師。或可說,池長慶先生是一位兼擅書畫的大學教師。教師的身份決定了他的修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像池長慶先生這樣的承繼者。”
王冬齡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無論是以書入畫,還是以畫入書,池長慶走的是書法與繪畫綜合的路徑。中國歷史的發展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是符號與現實的相融,后來逐漸分開,但現在又向融合靠近,我相信接下來,不僅跨科,更會跨界,這是歷史的必然,池長慶走的是一條很好的路。
吳山明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一、不為碑帖二元對立的書法史觀所囿,悟通歷史源流;
二、在對篇章空間形式的當代關注與生動處置之中,保持著中國書法以筆勢連貫運動導引空間變化的固有優勢。
長久以來,池長慶在書法創作中,一直講求“書中有畫”。在他看來,書法不僅僅停留在“寫字”的層面,更多的是一種藝術。只有書法家心中包羅萬象,在下筆時心中才充滿畫面感。所以池長慶在創作中都會強調自己的心性與筆墨紛披的畫意。細看他的書法作品,或多或少都留有繪畫的氣息在其中。而在繪畫上,池長慶則強調“以書入畫”。
以畫寫書
他的國畫師從閔學林先生,鉆研花鳥畫歷三十六年,近年又涉足山水畫。池長慶堅定地實踐著中國文人畫的傳統藝術觀,將書法線條的力量、質地、變化,以及墨象水韻、空間關系、審美理念,與繪畫應物象形的要求全面對接。
毋庸置疑,書法是繪畫的重要基礎和元素,書法用筆也是繪畫用筆的基礎,自宋元開始,“以書入畫”就是中國傳統藝術上的道統。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務必在繪畫中植入自己的心性。誠如他所說,有時一根線條就能辨君子與小人,亦能見高低與格調。這其中的區別往往就是作者將心中的修為與想法,通過線條,植入到繪畫中。池長慶對“以書入畫”的表達,正是將書法的書寫性與自己的心性傳遞到了繪畫中去。
“以書入畫”還在于“融通”,打破學科的藩籬,融會而貫通之。這也恰恰是中國藝術之精神。從深一層來看,融通意識并非只是藝術形態的相通關系,更是書畫與文化的融合。而池長慶就一直延續著這一傳統精神,把書、畫結合起來,視之為一體,使書法之象、繪畫之象互惠、互介進而互動。
“外面暑熱難消,但這個展覽帶來了一絲涼意。”中國美協原秘書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劉健提及展覽名稱“空舟載雪”有更深層次意義:“空舟載雪”在南方并不常見,這我想起明代高士張岱《湖心亭看雪》中所描寫的各種情景。他用這四個字作為展覽名稱是與他的藝術追求有關。
何應輝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僅就其書法創作而言,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
一是大草創作常能動人心魄。“他的個性,肯定與他特殊的人生經歷有關。而他的這種個性以及與此相應的書風,在當下以精美典雅書風見長的溫州籍書家中幾乎也是絕無僅有的,這就特別引人注目。”
二是行草、行楷所表現出的奇倔和古奧。“同是帖學,長慶不像其他溫籍書家那樣鐘情于二王,而是更多地汲取了明末黃(道周)、張(瑞圖)、倪(元璐)諸人的奇倔意趣;同時借重隸意,部分使用了章草筆法,平添出幾分古奧。這部分作品大多用筆比較從容肯定,點畫也較為講究,有一股清剛之氣清晰可感。”
他下筆兇狠,一路翻滾騰躍,墨色枯潤懸殊,千變萬化,如萬里云海,如莽莽蒼山,如千年老藤盤桓橫出,如車馬沖陣摧枯拉朽。其形難以名狀,其勢不可阻擋,由始而終一氣以貫之。可以想見長慶作大草,是如何地痛快淋漓,如何的‘解衣磅’
鮑賢倫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朱德《游南泥灣節選》
作者:池長慶
書體:草書
尺寸:35cm×66cm
釋文:遠望樹森森,清?生林表。
白浪滿?山,綠葉棲??。
登臨萬花嶺,一覽群山小。
叢林蔽天日,人云多?豹。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無宿營地,破窖亦難找。
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
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溫飽。
款識:節選朱德元帥游南泥灣詩甲辰秋池長慶
鈐印:池(朱文)、長慶(白文)
彩云仍舊現滇南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全國書法名家朱德元帥、葉劍英元帥詩抄作品展
指導單位
云南省文物局
中共昆明市委統戰部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云南省圖書館 昆明市博物館
學術支持
浙江省書學研究會 《中國篆刻》
支持單位
朱德故居管理局 古田會議紀念館
上海韓天衡美術館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云南民族藝術研究院 云南革命軍事館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省人大服務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省昆明警備區
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
機構支持
齊廬畫會 西湖畫會 三星堆詩書畫院
鳴謝單位
云南省博物館
展覽顧問
韓天衡 何應輝 鮑賢倫 孫慰祖
學術主持
劉新德 金心明
文學統籌
曹曉宏
總策劃
杜 拉
策展 人
劉德武 張 震
策展助理
念繼新
展覽協調
班 文 李建坤
展覽統籌
張文清 楊丹堯
展陳設計
邱 燁 方世秋
視覺設計
王昕蕾
展覽執行
鄒興梅 張玲玲 唐友軍 朱 曉
宣傳推廣
張 穎 劉堂建 張學聰
作品釋文
熊廷獻 劉慶飛 朱青玉 廉文杰
行政事務
李麗娜 馬 晨 張 穎 朱曉娟 梁甦君
公共教育
李安妮 曹楚坤 謝 瑞 張 睿 李 珊 王亞楠
趙凌瀟 張啟文 張瑋皓 王銓銳 朱翠紅 楊 楠
劉昊諺
展覽時間
2024年10月23日——2025年1月12日
展覽時段
9:00——17:00(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臨展廳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參觀需提前使用小程序預約。
圖文編輯:杜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