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歐羅巴山脈中隱藏著一個湖,它很特別。
冬季,這個湖的平均溫度約為零下10度,夏季剛好是0度,即便是盛夏,它也只有18度左右。
雖然這種溫度不適合人們游泳,但其周圍的景色卻也可以作為最佳的旅游勝地。
但是,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全世界最可怕的湖,它的名字叫卡拉恰伊湖。
我們都知道,1945年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枚原子彈,震驚了全世界。
震驚歸震驚,很多國家都坐不住了,比如蘇聯(lián),既嫉妒又擔心,這可怎么辦?
那就只能投入到核武的研制中去,于是蘇聯(lián)開始瘋狂尋找合適的位置建造核基地。
1948年,蘇聯(lián)強迫約七萬名囚犯建立了奧焦爾斯克核開發(fā)基地,代號40號城,為了超越美國,蘇聯(lián)確實是拼盡了全力。
不負眾望,40號城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生產(chǎn)原子彈用钚的城市,僅次于美國的里奇蘭。
蘇聯(lián)干勁十足的同時,大量的核廢料便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可能是當時過于急躁,蘇聯(lián)并沒有考慮這些核廢料的處理問題,不然也不會出現(xiàn)像切爾諾貝利那樣的災難性事件了。
總之,蘇聯(lián)處理核廢料的方式既簡潔又方便,直接丟到了40號城周圍的河里。
嗯,就是直接扔,對于他們是順手的事情,附近的居民可遭殃了。
后來,蘇聯(lián)可能覺得這樣做有點不妥了,于是他們決定找一個地方,把所有的核廢料都集中到一起。
沒錯,就是我們要說的,卡拉恰伊湖!
卡拉恰伊湖實則面積很小,只有15公頃,也不深,最大深度也僅有1.25米,總水量約為400萬立方米。
這么小的湖其實根本不夠冷卻核反應堆的,蘇聯(lián)只是單純的喜歡方便,對!就是方便傾倒核廢料。
1949年,那是蘇聯(lián)最高興的一年,蘇聯(lián)第一顆代號為“第一閃電”的原子彈在哈薩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爆場引爆成功。
八年后,人們就笑不出來了,原本已經(jīng)核污染了的卡拉恰伊湖再次升級,事后被稱為基什蒂姆災難。
也就是1957年9月份,由于蘇聯(lián)核廢料處理不當,再加上技術問題和疏于管理等問題,一個燃料箱泄露導致爆炸,給無數(shù)人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和損失。
這次災難產(chǎn)生了110億居里的高濃度核廢料,反正是一個很龐大的數(shù)字,其中大部分落入了卡拉恰伊湖。
這么大一個事件你可能想象不到,它竟被隱瞞了很久,直到蘇聯(lián)解體才大白于天下。
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附近地區(qū)的癌癥患者,還有出生帶有缺陷的人越來越多,但在事件沒有透露出來時,人們都以為這是命中注定的。
40號城,也就是奧焦爾斯克,現(xiàn)在還是一座封閉的城市,即使是居民也只能憑自己的特別通行證離開。
如今,但凡是聰明人都不會靠近卡拉恰伊湖,在那待上30分鐘就會受到致命劑量的輻射,約為300毫西弗,是切爾諾貝利的100倍以上。
結論就是必死無疑。
1968年,卡拉恰伊湖經(jīng)歷了一場干旱導致放射性塵埃從湖的干涸區(qū)域被帶走,輻射了大約50萬人,影響的范圍很大。
與此同時,湖水也干的只剩下1.5平方公里,但是風險卻一點也沒有減少。
大量污染還在湖底,并以每年約100米的速度遷移,有可能接近附近一條名為梅沙亞克河的河流。
為了防止污染的擴大,2016年,俄羅斯用了許多特殊混凝土塊、巖石,還有泥土進行填湖。
效果如何不清楚,但附近城鎮(zhèn)仍在開放狀態(tài),40號城仍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核設施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