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 唐夢研/文 破碎的古陶瓷是如何修復后和原器渾然一體?修復師們是如何讓它們重獲新生的?古陶瓷修復有五大步驟:清洗、粘接、補缺、打磨、上色,每一步都不簡單。
清洗
粘接
補配
打磨
上色
“瓷配瓷”:古法補配龍泉窯雙耳瓶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庫房里曾有一件明成化龍泉窯雙耳瓶,在庫房里“躺”了快半個世紀,幾十年來沒人知道它是派什么用場的,一直深鎖“冷宮”不得陳列。因為修復難度太大,院里一直不敢去修復。
2009 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出現了一件與它相同的明成化龍泉窯雙耳瓶,一舉拍到 4147 萬港元。研究院當即提出,要修復這件龍泉窯雙耳瓶。幾經輾轉找到了李曉光,他是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常務理事。
明成化龍泉窯雙耳瓶修復前
當李曉光把碎片粘接完整后,瓷瓶仍有缺失部位,他決定采用古代工匠傳說中的“瓷配瓷”工藝,用新燒造的“零部件”彌補古瓷。為了達到接近一致的顏色和大小,通常需要多次燒制。這項高難度的工藝被賦予了“瓷配瓷”的美稱。重新燒造,意味著“復刻”古代全部的工藝,而且還有更難的挑戰——計算瓷胎和瓷釉的縮水率,務必使“新零件”外形,與古瓷的“傷痕”形狀嚴絲合縫。
確定修復工藝后他就開始找尋同類瓷器,但找遍全國博物館的館藏資料,也查不出同類瓷器的蹤影。后來打聽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樣的瓷器,他立刻趕到故宮,可故宮的規定,只能隔著玻璃柜看。沒辦法,他只好根據經驗,目測大致的尺寸,回到工作室畫好畫稿,再用陶土塑造出其造型,以石膏翻模澆出石膏件,晾干后加固、打平、磨光,做出底釉,繪出青花圖案。然后攜帶設計稿、石膏復制品赴景德鎮,在景德鎮的專家協助下燒制。但燒出來的零配件縮水率過大,配不攏。他醒悟過來:今天使用的煤氣窯與古代柴窯的溫度、氣氛都有所不同,縮水率必然不一樣。李曉光沒有泄氣,再次回到故宮,終于感動了故宮的同行,被允許進入庫房拍下資料照片。
這回他更加小心,先將資料進行整理后輸入電腦,由電腦計算、篩選,打印出效果圖,然后用傳統手工工藝親手塑型,制作了一批模型件送到浙江龍泉窯,盡可能按照明代的窯具、窯爐、燃料、火候燒了幾窯,最后從幾十件零配件中挑選出幾件接上缺失的耳、環等殘缺部位,再精心加工、做舊,并體現出古瓷器特有的“味道”。前前后后兩年的反復勞作,終于使這件世所罕見的明成化龍泉窯雙耳瓶,再現明代龍泉窯高峰時的美麗神韻。
明成化龍泉窯雙耳瓶修復后
與大多數進入文博系統的文物修復師不同,李曉光并沒有進入體制內,而是堅守商業修復的道路。商業修復要求也非常高,因為私人藏家要拿在手中仔細把玩,甚至用放大鏡等等的專業儀器去審視。
所以,當初為了修復一條沖線,李曉光絞盡了腦汁。所謂的沖線,其實就是陶瓷釉的玻璃體碎裂導致的光影折射,實際上是一條陰影,看起來像是一條頭發絲那么細的線。國外的玻璃器皿文物較多,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玻璃的裂紋,可以用折射率與玻璃接近的樹脂膠填充,就可以奇跡般地使玻璃裂紋不可見。
李曉光興沖沖地把國外專門用于修補玻璃的膠,用于中國古陶瓷的透明釉裂縫。他把膠灌入裂縫中,但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沖線雖然被填充,但是沖線陰影依然存在。怎么會這樣?李曉光用大量的材料做實驗,他偶然發現,中國古陶瓷玻璃釉的折射率,與玻璃其實相差很大,國外的修補玻璃的膠,是按照玻璃的折射率制造的,并不適合中國的古陶瓷。于是,他購買了市場上能買到的各種膠,進行試驗,均失敗了。但他并沒有氣餒,自學了高分子化學,經過長期的實驗,找到了適合中國古陶瓷沖線修補的膠,這種膠的折射率與瓷器玻璃釉的折射率,誤差只有0.02!
腰鼓的另一半長什么樣?
2016 年,青龍鎮遺址的發掘成為上海近年來最大的考古發現,里面出土了大量唐宋年間的陶瓷器,大部分殘缺不全。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楊蘊和她的團隊便參與了這項浩大的修復工程,長 58 厘米的宋代長沙窯瓷腰鼓就是其中修復的最大的一件器物。
“我們陶瓷器一般都是小件的,如果用打樣膏翻模肯定是小件的合適,但是鼓的器型比較大,我是運用自己早年學習青銅器修復的翻模技藝,用了石膏翻模(結合硅橡膠)。當然補缺不是靠自己憑空想象,要參照很多資料,查找其他腰鼓造型,再給我們陶瓷研究部的專家審閱,確定修復方案。” 楊蘊說。
腰鼓修復前
這件瓷質腰鼓十分罕見,長 58 厘米,表面為褐黃釉,兩端粗圓,中間腰細,外壁凸起七道弦紋。但楊蘊最初拿到的是 35 片陶瓷碎片。經過細致地鑒別,她發現這些碎片顏色有細微的不同,其實來自三件不同的器物。剔除了“混入者”,經過拼對,大半件腰鼓呈現出來,但缺的另一半長啥樣呢?正好陶瓷部主任陸明華在景德鎮見到過相似的腰鼓,楊蘊和他一起研究后,認為這件器物應該也是一件左右對稱的作品。于是,她通過 3 D建模、打印,補全了殘缺部分,又經過黏接、打磨、著色等步驟,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造型流暢優美的腰鼓的樣子。
長沙窯瓷腰鼓 修復前中后比照圖
元青花鳳首扁壺的二次重生
20 世紀 70 年代,一件元代的青花鳳首扁壺在北京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豁口的元代窖藏中被發掘出來。這件高 18.7 厘米、底座 8 厘米× 4.5 厘米的橢圓形盛水器,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紋飾,展現了元朝草原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然而,這件珍貴的文物在剛剛被發現時完全可以用“體無完膚”來形容。
元青花鳳首扁壺修復前
該扁壺出土時已成 48 塊碎片,其中最大的碎片為 13 厘米× 6 厘米,最小的為 2 厘米如指甲般大小。出土后,為了更好保存和基本的展示需要,有關人員作了簡單的粘接拼對,用石膏把缺失的部分補配完整,并用藍色顏料補繪了缺失的部分圖案,但器物背面圖案未作任何處理,呈石膏原色,第一次修復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勉為其難。在隨后的 30 多年里,元青花鳳首扁壺便以這殘缺的樣貌出現在《考古》雜志里、郵票上、展覽中,依然引來無數驚嘆。
元青花鳳首扁壺第一次修復后
但由于補缺材料的厚薄不均,以及青花紋飾的處理不當,這件國寶的保存現狀并不樂觀。部分碎片已經脫膠,壺柄斷裂,整器搖搖欲墜,正面的青花紋飾因粉質顏色的粗略接筆而變色發黃,而背面的圖案則未作任何處理,呈現出石膏原色,大大影響了扁壺的美觀與展示效果。
2003 年,首都博物館決定對這件國寶進行重新修復,并特邀蔣道銀先生擔此重任。蔣道銀現任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常務理事、高級修復工藝師、上海古陶瓷修復中心主任。修復過程中,蔣先生首先使用超聲波清潔機對扁壺進行拆分和清洗,然后用無色透明的環氧樹脂膠進行粘接。這種粘接劑既保證了文物的安全,又考慮到了可逆性,為將來可能的重新修復留下了操作空間。
蔣道銀在修復瓷器
“部分已經脫膠,壺柄斷裂,整器有些搖搖欲墜。”據蔣先生回憶,這件扁壺雖然造型優美奇特、紋飾生動、釉色瑩潤,破損卻相當嚴重,粘接后僅僅高 18.7 厘米的橢圓小壺,全身殘缺孔洞達17處。蔣先生便使用瓷粉和合成材料調和成補缺材料進行補缺,這種材料成型后,胎骨堅硬、細膩,敲擊時有金屬聲,與原器瓷胎十分接近。
然而讓蔣先生疑惑的是,修補完成后器物平放時會向前傾斜 3-5 度,壺柄上方有小環施釉不全呈露胎狀。經過分析,他認為這是該件國寶出窯后就存在的缺陷。本著科學的態度,他決定保持原始狀況,對這些微小的制作缺陷不作任何修復。
接下來就是作色,用高分子油漆顏料噴涂底色。最終的修復處寬度不大于 0.2—0.4 厘米,即一根筷子粗細。這也就是目前國內外修復領域所提倡的最小干預原則,修復處越小越佳,不壞不損之處無需干預。
修復的最后一道工藝是手工描繪圖案,修復處光澤不夠時,使用機械噴繪上釉技術罩光。歷經 13 個月的努力,鳳首扁壺不僅重獲完整之身,而且殘缺的青花紋飾、釉面蘇麻泥青下凹結晶斑點一一重現。
元青花鳳首扁壺第二次修復后
青花盤的圖案是如何補上的?
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古陶瓷研究中心,一件珍貴的元代青花瓷器——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盤,靜靜地躺在工作臺上,等待著它的重生。這件大盤高 7 厘米,口徑 45 厘米,底徑 26 厘米,是元青花中的佼佼者,歲月的侵蝕下,它已經破碎成 79 片,損壞率達到了 10 %。它的表面和胎體上有著輕微的腐蝕,殘留著石膏和膠水,釉面和胎體上還有刮傷和錯位的痕跡。
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盤修復前
修復這件大盤的重任落在了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中心的陳洪梅及其團隊身上。他們深知,這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和歷史的一次深刻對話。修復工作從拆分開始,團隊選擇了濕敷法,使用丙酮作為化學試劑,小心翼翼地將大盤的碎片分離。這種方法雖然溫和,但效果顯著,只是在斷截面上仍留有膠體和土沁。
接下來是清洗環節,團隊將有機溶劑和超聲波清洗機組合使用,以清除胎體孔隙中的殘留膠體。這一過程中他們嘗試了多種清洗劑,最終選擇了對瓷器損傷較小的弱酸清洗劑,成功清除了瓷器表面的土沁。
粘接是修復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團隊選擇了Hxtal(NYL- 1 )作為粘結劑,這種材料不僅粘接強度高,而且抗老化性能好。他們先使用熱熔膠將瓷器碎片臨時固定,然后再用Hxtal粘結劑進行滲透粘接,確保了瓷片拼接的精確性。
補配和打磨是修復過程中最考驗耐心和技巧的環節。團隊選用了硬度、密度較大的氧化鋁作為填料,與紅星 509 膠調和后填充在大盤的缺失部位。他們還制作了自由樹脂模具,以復原器物缺失的部分。在打磨過程中,團隊使用了多種工具,從粗磨到細磨,直到補配材料表面平潤光滑,與大盤本體無異。
補繪是讓大盤恢復往日光彩的重要步驟。團隊選用了丙烯顏料,這種顏料不僅老化性能好,而且色彩表現力強。他們精心調配底色,噴涂透明保護膜層,然后細心地補繪青花圖案。在大盤紋飾缺失面積較大的地方,他們甚至采用了水轉印貼紙進行貼圖補繪,既節省操作時間又可以呈現更加自然的補繪效果。
元青花大盤是釉質肥厚的高溫瓷器,釉質較為光亮、堅硬。針對瓷器這一特性,團隊選擇了光澤度較大的油性仿釉材料進行仿釉處理,這種材料在干燥后能形成堅硬的釉面瓷膜,且具有可逆性,便于修正。經過層層工序,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盤終于重現了它的輝煌。
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盤修復后
這件大盤的修復,不僅是對一件藝術品的拯救,更是對一段歷史的傳承。通過他們的努力,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盤的故事得以延續,它將繼續在博物館中講述著屬于它的時代故事。
參考文獻
[1] 蔣道銀. 修復《元代青花鳳首扁壺》 [J]. 上海視覺, 2016 , ( 02 ): 84 .
[2] 陳洪梅,李其江,袁楓.大件青花瓷器展覽修復工藝應用——以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盤為例[J].瓷, 2022 ,( 11): 114 - 117 + 131 .
圖片 |唐夢研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