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的日軍師團里面,很多人認為戰斗力最強的,就是以17個常設師團為基礎的甲等師團。
事實上,在甲等師團里面,還有四個精銳的師團,其戰斗力更是凌駕于其他甲等師團之上。
這四個師團便是日軍“四大機械化師團”,他們分別是:
用于南方作戰的:近衛師團、第5和48師團,用于東北地區的第23師團。
二戰日軍精銳部隊
為何選擇這四個師團,成為機械化師團
日軍在武漢會戰后,將一大批師團從四單位改成三單位。
不過,在日軍進行三單位改制的過程中,他們一方面看到了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軍機械化部隊在作戰中所展現出來的支配力;另一方面,在1939年二戰爆發后,他們在歐洲的軸心國大哥——德軍,通過波蘭戰役中機械化閃擊戰告訴世界,機械化部隊的優先級。
因此,在盟友和敵人的共同刺激下,意識到與世界主流陸軍大國差距的日軍,也想要開啟自己的機械化部隊之路。
在大本營的一番探討之后,決定在1939年底,陸續組建4個帶有實驗性質的機械化師團。
其中關東軍1個,日軍在南方的駐軍3個。
日軍機械部隊在步坦協同
先來說說,關東軍的機械化師團——23師團。
其實,如果以關東軍內部的戰力強弱排序來說,這個唯一的機械化名額肯定是要給最精銳的王牌部隊。
而當時關東軍作戰序列中,確實有不少王牌:
有來自的北陸耐寒的旭川第7和金沢第9師團,以及叛亂火藥桶的東京第1師團,關東真正的一哥宇都宮14師團,北九州精銳組成的12師團,盛產強兵的仙臺第2師團,四國一哥善通寺第11師團。
這幾個師團都是老牌的常設師團,從1937年開始,除了12師團外,都在關內和國軍精銳作戰過。第9和11師團參加過淞滬,14師團在蘭封會戰中,更是擊潰過薛岳的20多萬大軍。
在淞滬會戰之中的日軍精銳
因此,怎么說這唯一的機械化師團,都輪不到23師團,唯一的解釋就是,日軍咽不下諾門罕戰役那一口氣。
要知道,在諾門罕戰役之前,第23師團僅僅是一個守備性質的丙等師團,在諾門罕戰役戰役中,作為最早投入作戰的23師團,一開始就被蘇軍所針對和突破。在1個多月的作戰中,小松原道太郎的23師團損失慘重,傷亡超過18000人(算上第7師團和大本營配屬部隊),傷亡率達到了70%以上。5個聯隊長中,4人陣亡1人切腹,3個步兵聯隊中第72步兵聯隊(熊本)戰前一線戰斗兵為2300人,傷亡2200人,傷亡率高達90%以上。
23師團在諾門罕戰役
而帶著這種恥辱的戰績,關東軍為了給自己雪恥,在戰后給23師團進行了極致和全面補充。
不僅從熊本調過來的精銳兵員,還從其他師團調軍官前往重組第64、71和74聯隊,并加強炮兵聯隊,反正一切資源都往23師團上仍,將其打造成一支“復仇師團”。
而此次唯一的機械化兵團,自然也是歸23師團莫屬。
23師團炮兵部隊(劇照)
在1941年,機械化23師團的編制中,裝備為:
“10700支長短槍,輕重機槍480挺,41山炮(聯隊炮)12門,以上這些和其他師團相差不大,但炮兵聯隊為24門最新的90式野炮(大部分師團為三八改野炮),105和150毫米榴彈炮分別為12門,輜重聯隊以6個汽車中隊為基干,光車輛就達到了300輛以上,而且為了反坦克作戰,裝備了大量的反坦克炮以及搜索聯隊還有一個戰車中隊(15輛95式輕型坦克),這在其他師團中是絕無僅有……”
23師團坦克部隊
和23師團靠著被打殘受到重視不同,南面的近衛、第5和48師團,升格為“機械化師團”是順理成章的事。
和一直支持北進的皇道派掌管的關東軍不同,統制派的目標是南洋作戰,因此為了準備對東南亞作戰,日軍大本營也開始對靠近南方地區的日軍華南方面軍進行加強,一下子將三個機械化師團的份額給了華南方面軍,這也從側面反映相較于北進,日軍大本營更傾向于南下(統制派在二二六事變之后擊敗皇道派,占據日本大本營)。
而當時華南方面軍下轄:
近衛師團、第5、18、38、48和104師團。
日軍精銳的第5師團(劇照)
日軍第5師團自然不用說,長州藩的老底子師團,日軍陸軍歷史最久的部隊之一,自然占據一個名額,他們在關內的山西和華北作戰中,一個師團打垮了半支晉綏軍;近衛師團是日軍“皇家師團”,雖然硬仗打的不多,但人家出身好,該師團自然也占據了1個名額。
而最后一個名額則給了從寶島旅團改編過來的第48師團(寶島旅團+12師團的47聯隊)。
這個寶島旅團別看叫寶島,但是所屬部隊皆是清一色的日本人組成,在侵華戰爭中還有一個熟悉的名字叫波田支隊(支隊長波田重一),先后參加了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當年偷襲馬當要塞的正是這伙日軍,在1939年后隸屬于21軍(后來的華南方面軍),參加了桂南戰役,是日軍的王牌之一。
日軍寶島旅團,也是精銳部隊
以第五師團為首的這三個師團,雖然也叫機械化師團,但和北方的23師團不太一樣,這三個師團是專門用于熱帶地區作戰的。
在編制也是偏向叢林和雨林作戰考量:
“第48師和近衛師團是3單位制師團,總兵力為14000人左右,在裝備上和其他三單位師團相差不大,但在輜重和搜索聯隊有很多自動車,一個師團有車輛600輛左右,是普通關內師團的6-7倍,同時在步兵大隊還裝備了1000多輛自行車,好家伙人家德軍用坦克開路打閃擊戰,合輒日軍是以自行車開路;”
而第5師團因為是四單位制,所以還車輛更多達到850輛,人數也是在2萬人以上……
機械化師團其實就是自行車化
四大機械化師團結局
那么日軍專門為侵略準備的四大機械化師團,他們結局又是如何呢?
說來也巧,在1941年年底,日軍在看到遠東蘇軍戒備森嚴之后,選擇了“南進”,大批關東軍師團被征調到東南亞,加入以華南方面軍為基干的——“南方軍”,因此在1942年開始之后,日軍南方軍也是聚集了四大機械化師團。
在自行車里面閃擊馬來半島的日軍
先來說說,原先隸屬于華南方面軍的這三個南方機械化師團。
1941年底,在偷襲珍珠港之后日軍以華南方面軍老部隊為基干組成了25軍,司令官為大名鼎鼎的馬來之虎山下豐文。在日軍招核三大參謀瀨島龍三的精準策劃之下,從越南出發,靠著自行車穿越中南半島雨林,閃擊馬來西亞。
這也讓英軍始料未及,馬來半島失守,隨后以近衛和第5師團為主力,圍攻新加坡,迫使10萬英軍投降,而這里面首功正是這兩個機械化師團。
而另一個48師團,則是被本間雅晴調到了14軍負責和第4、16師團一起進攻菲律賓,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在這幾個師團中,和大阪第四師團一樣得到了大本營的嘉獎。
第5師團部隊在新加坡俘虜英軍
可是,在1943年后美軍反攻階段,這三個師團可就慘咯……
1944年駐扎在印尼的第5師團,在盟軍的進攻壓制下節節敗退,只能跟隨師團長山田清一被迫退到了叢林之中,在美軍層層圍剿下斷水斷糧,在東南亞的叢林之中一直挨餓到日軍投降。同樣挨餓的還有第48師團,1944年美軍在萊特島反攻開始,第48師團只能龜縮在菲律賓的叢林之中,其占領區一直被美軍壓縮,只能往無人區(原始叢林)退縮,其處境比第5師團更不堪,在毒蟲密布的菲律賓雨林,第48師團非戰斗傷亡過半,直到日本投降才從叢林中出來。
相比之下近衛師團倒是過的很舒服,近衛師團(此時叫近衛第2師團)他們同樣被美軍以蛙跳戰術圍困,但蘇門答臘一直是圍而不打,因此在日本投降時候,近衛師團反而傷亡不算大……
在東南亞投降的日軍
再來說說,第23師團……
該師團在1944年因為日軍在太平洋兵力緊缺,只能被抽調到東南亞作戰。
同年2月,該師團在寶島進行短暫補充之后,準備前往菲律賓協助防御,編入山下奉文的14方面軍,可運送該師團步兵64聯隊和野炮兵17聯隊(一個大隊)的運兵船從高雄出發之后,就被貓在港口的美軍潛艇盯上,在進入公海之后,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1個聯隊+1個大隊日軍全部葬身魚腹。
而剩下的部隊,到呂宋島之后依然是挨打的份,在1945年1月呂宋島失守之后,23師團的殘部只能龜縮到菲律賓叢林打游擊,缺乏給養的23師團甚至發生了慘烈的饑荒。
被困在呂宋島的日軍(圖片來源《野火》)
這四個號稱最強機械化部隊的師團,當他們出來投降之后,每個人都是眼窩深陷,饑腸轆轆,哪有什么精銳師團的影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