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639字 | 閱讀需6分鐘
1945年二戰進入最后時刻,日本越來越朝著“一億玉碎”的方向發展。但在這最后關頭,日本政府竟然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思維,認為想要保住日本必須保住滿洲,東京可以被炸得稀爛,滿洲必須保持完整。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日本本土都面臨美軍威脅時,東北地區仍然保持有百萬關東軍。眾所周知,東北說到底還是中國的一部分,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跟日本本土還是有本質區別。日本到底看中東北的什么?
日本對于中國東北的覬覦從唐朝就已經開始了。古代天皇時期,為了仿照中國的朝貢關系,日本天皇謊稱高句麗、新羅、百濟都是日本的藩屬國,其勢力范圍包括朝鮮半島、東北這一廣大地區。為了把這一謊言變成既定事實,日本在隋唐時期就開始不斷向朝鮮半島滲透,最終在公元663年與唐朝爆發了“白江口之戰”。
東北地區
在此后的豐臣秀吉時代,日本再次侵略朝鮮希望以此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東北地區。但這一企圖再次被明朝阻止,這便是萬歷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到德川幕府時期,發生了震驚日本的“黑船事件”,日本社會除了掀起一波勵精圖治的浪潮外,還有一批人希望通過占領朝鮮和東北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明治維新時代,由于中國的衰弱,日本對于東北的覬覦逐漸開始具體化。日本關于發展內政,還是對朝鮮、滿蒙擴張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爭論。日本著名鷹派山縣有朋在甲午戰爭前就提出,隨著中國的衰弱,沙俄在西伯利亞鐵路建成后會對東北進行侵略,如果要保證日本的安全必須要爭奪東北。這就是著名的“軍備意見書”。
黑船事件
此后,日本的戰略方針就是按照這一路線規劃的。198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廷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出兵平叛,但此時的日本在沒有受到邀請的情況下強行出兵朝鮮,最終“甲午戰爭”爆發。
清軍比損失北洋艦隊更悲慘的實際上是整個淮軍的覆滅和朝鮮、遼東的丟失。淮軍的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以來建立的所有近代化軍隊完全被摧毀。戰后,沙俄為了維護自己在東北的利益就有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在甲午戰爭結束后,除了沒有得到東北外,已經到手的朝鮮也不安穩。成為日本傀儡的朝鮮國王不甘心受日本擺布反而開始親俄。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后,俄軍并沒有回國而是在東北留了下來。這時繃緊神經的日本內閣終于受不了了,1903年日俄談判無果于是在第二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后,日本獲得了南滿鐵路的經營權,順帶著就把整個南滿劃為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甲午戰爭
此后,日本在東北扶持了奉系軍閥,尤其是經歷郭松齡事件后,日本在東北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張學良接手東北后,日本在東北的權益并沒有減小,反而因為“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的慘敗讓日本對于完全殖民東北感覺有了進一步的可能。
1931年9月18日,日本終于還是打響了全面侵占東北的第一槍。此時在東北的局勢完全不利于東北軍。由于東北軍主力開進關內幫助蔣介石平定石友三叛亂,東北地區總計部署兵力為 15萬,具體到沈陽僅有1.5萬人,其中最為精銳的就是王以哲的第七旅。
在整個遼寧省東北軍分散部署在各地,其余三個步兵旅和一個騎兵旅想要支援沈陽,以東北軍的集結速度起碼要三天以上。黑龍江和吉林的省防軍并不是張家嫡系且裝備較差,張學良根本指望不上。但此時日軍在南滿擁有兵力共計2.8萬人,且這些兵力大多部署在南滿鐵路沿線,在九一八事變當天就有13列軍車向沈陽進發。
如果按照后來整個東北軍與日軍的戰損比來看,雙方戰斗力差距在1:10。而且剛經歷中東路事件的東北軍士氣低下,對于對抗日軍完全沒有信心。也是在這一背景下,張學良做出了退出沈陽的誤判。
從后來的戰斗來看,此時東北各級軍官已經被日本人滲透個干凈,在此后的錦州、熱河保衛戰中,即便拿出東北軍主力也難以阻擋日軍進攻。在此后的長城抗戰中,即便云集了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晉綏軍各路主力仍然以“塘沽協定”收尾。如果想要保住東北,以當時的態勢各路諸侯必須要拿出后來長城抗戰的決心才能在熱河或者錦州這樣的戰役中有所作為。
但此時的蔣介石忙于內戰,且東北、華北根本不是他的地盤,在當時抗日呼聲還不算激烈的檔口根本不可能出兵東北。所以,東北的丟失可以把責任算到張學良身上,畢竟他是東北王。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1928年北伐軍在濟南城已經“打過樣”了,蔣公能做得的事其他軍閥為什么做不得。
張學良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日本開始在東北投資經營。正是在日本的全面經營下,東北地區在1937年日本全面開動戰爭機器后,反哺日本的物資是不可替代的。
1943年日本把進駐東北的昭和鋼鐵等數家公司合并為滿洲鋼鐵公司,當年這個滿洲鋼鐵公司就生產出了170萬噸的生鐵和50萬噸的鋼材。東北地區也是全中國唯一可以生產飛機的地方,滿洲飛機公司可以年產1200架教練機。與此同時,東北還可以生產汽車、坦克和輪船。
截止到1944年,日本從東北地區獲得煤炭9800萬噸、各類金屬8600萬噸。東北地區一直以來就是稻米的重要產地,從1942年至1944年共獲得970萬噸。這一糧食供應遠大于朝鮮和華北。這一時期朝鮮和華北總共才供應200萬噸大米。在如此龐大的物資供應背后是170萬千瓦的發電容量,這在全中國都嚴重缺電的時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存在。
東北地區除了供應大量的物資外,還提供了充足的財政支持。偽滿當局僅僅在1944年就像關東軍提供了34億元的軍費,偽滿能有如此大的財政支出能力,其基礎是每年超過7億元的收入。正當東京在美軍的轟炸下變成一片廢墟時,東北地區的工業正在開足馬力為關東軍提供充足的資源用于建設各類防御工事。
此時偽滿洲國的GDP(根據歷史學家折算)甚至已經超過了日本本土。東北的后勤供應能力,讓日本當局認為即便放棄日本本土也可以以東北作為基地做最后的抵抗。
東北除了重要的工業和財政價值,地理位置也相當重要。正如前文所講,在日本一直有一個說法,也就是朝鮮是日本的屏障,東北是朝鮮的屏障。如果要保護日本就被需要占領東北。在蘇聯崛起后,日本當局就認為必須占領東北作為緩沖區,以防止共產主義南下滲透進日本。
長春新京
而且,東北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三面環繞,這一地理環境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大保險箱。所以,從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就成了北進蘇聯、南下華北的重要支點,1944年日本的一號作戰計劃其起點就是東北地區,企圖在中國大陸打出一條橫貫南北的交通線把整個東南亞給盤活。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東北地區又被賦予了日本大后方的任務。1945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日本當局沒有把所有資金給到日本本土反而調撥給東北,他們希望東北可以以一個大后方的身份為日軍提供后勤物資。于是就有了前文偽滿洲國GDP反超日本的反常現象。
所以,擊垮日本最后一道心理防線的不是美軍的兩顆原子彈,而是百萬關東軍被蘇軍完全擊敗,東北徹底丟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