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8年12月16日,淮海戰役的總指揮——“中共淮海戰役總委員會”的五位領導成員在華野指揮所蕭縣蔡家洼村會面。
這是淮海戰役開戰以來,總前委的五位成員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聚會,因為在這之后粟裕就前往了一線指揮。
這五人可以說是解放軍為淮海戰役準備的王炸天團,其中劉伯承、陳毅皆是開國元帥,鄧小平雖未授銜卻同樣可以看作元帥。
粟裕則是戰功不遜色元帥的大將第一名,五人中似乎只有譚震林一個名字不為人所知。
三個元帥,一個大將,譚震林又是誰?為何能與陳劉鄧粟四位并列?名氣和職務均較低的譚震林為何能進總前委?
02
雖然名聲不顯但是要說資歷,譚震林并不差,他是1926年的黨員,參加過秋收起義,跟隨毛主席上了井岡山。
井岡山出身就代表譚震林的資歷了,標準的老井岡也是主席信任的對象,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曾作為中革軍委成員。
到了抗戰時期,譚震林首先開辟了江南抗日根據地,后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還一度成為粟裕的上級。
從資歷上來說譚震林并不差,但是并不是說資歷夠了就可以去指揮淮海戰役了,譚震林得以進入總前委關鍵還在于平衡。
淮海戰役的主力部隊就是我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加上部分其他軍區部隊以及地方武裝協同作戰。
既然華野和中野兩支主力野戰軍,總前委自然不可能單獨讓某一個野戰軍去全部擔任,必須要均衡。
中原野戰軍毫無疑問自然是劉伯承這位元帥和鄧小平這位政委,但是華野就麻煩了。
本來華野按理來說就是陳毅和粟裕兩位,但是此時陳毅的職位比較多,他從1948年開始就中央調到了中原局。
也就是說此時的陳老總只是名頭上還在華野,但是主要工作已經轉到了中野,是中野的副司令員。
這樣一來華野就只剩下了粟裕一人,毫無疑問這是不平衡的,華野最多算一個半,中野卻有兩個半。
華野必須要再加一個人,同時考慮到華東野戰軍原本就是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并而來,是兩方面來源。
粟裕是華中野戰軍司令和代表,那么另一個代表最好就找山東野戰軍的代表人物,于是譚震林就被挑出來了。
譚震林當時的職務是華野的副政委,從職位上來說是有資格的,至于華野其他人,參謀長陳士榘和宋任窮資歷都不太夠和三大元帥并列。
加上譚震林原本就是山東野戰軍的人,和粟裕一起剛好可以代表華東野戰軍的兩大來源。
不管是職務還是資歷都十分合適,于是最終譚震林野加入了總前委班子。
03
事實證明譚震林進入淮海總前委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譚震林在淮海戰役中承擔了關鍵的后勤保障與動員工作,這一任務對于戰役的勝利至關重要。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決戰,作戰人員多,戰線長,物資消耗巨大。
譚震林作為總前委成員之一,負責協調華東戰區的后勤保障,這為淮海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淮海戰役涉及幾十萬解放軍士兵和上百萬民眾的參與,后勤保障成為戰役持續進行的關鍵。
譚震林協調組織了從各根據地向前線輸送糧食、彈藥、藥品和其他急需物資的工作。
在譚震林的組織下,組織了大量的后勤支援人員,成功動員了數百萬名民工,建立了龐大的運輸網絡。
由于道路崎嶇、交通不便,物資運輸大量依賴人力和畜力,譚震林調動了大量民工隊伍。
他們使用獨輪車、挑擔、畜力等方式,將糧食、武器和其他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前線。
在整個淮海戰役中,約有540萬民工參與了支前工作,幫助運輸糧食、彈藥,修建道路,搭建橋梁,甚至直接參與后方作戰支持。
這些民工的付出極大地緩解了戰場上的后勤壓力,為部隊的作戰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可以說譚震林在組織和動員這些民工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04
明顯不顯,但是功勞并不低,譚震林在淮海戰役中的后勤保障與動員工作是整個戰役勝利的堅實后盾。
他通過調集大量物資、動員數百萬民工、組織兵員補充等多項工作,確保了前線部隊在極其艱難的戰斗條件下持續保持作戰能力。
這些舉措不僅保證了戰役的物質支持,更激發了全國各地民眾的革命熱情,為淮海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粟裕指揮百萬大軍的淮海戰役是一個奇跡,譚震林指揮數百萬支前民工更是一個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