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第五次反圍剿為什么失敗,一般普遍性認為主要原因是因為毛澤東被排除了中央軍事指揮團體。
在中央紅軍總計五次反“圍剿”斗爭中,前三次都是由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所謂朱毛紅軍的名號就是這個時候喊出來的。
朱毛領導的前三次紅軍大獲全勝,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中毛澤東已經被排擠出了領導層,但是繼任的周恩來基本能夠繼續沿用朱毛的策略,因此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也勝利了。
在第五次反“圍剿”時情況就徹底變化了,紅軍的指揮權轉移到了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手里,而這也成為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最大原因。
很多人只知道紅軍的指揮權發生了變化,但與此同時其實國民黨的指揮權也發生了變化。
紅軍轉移到了外國顧問李德手里,而蔣介石那邊也來了一個外國顧問——馮·西克特。
巧合的是,馮·西克特與李德都是德國人,只不過一個是剛剛從大學畢業毫無經驗的年輕人,一個卻是身經百戰的德國前國防部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第五次圍剿及紅軍的反圍剿正是這兩位德國軍事顧問的較量,不過很明顯李德這個年輕的畢業生面對老道的馮·西克特直接落敗了。
02
馮·西克特(漢斯·馮·塞克特),標準的普魯士貴族將軍,出生于德國普魯士貴族,畢業于陸軍軍官學校,后調入參謀本部服務。
一戰中西克特是第3軍參謀長,在德軍著名的“史里芬計劃”中擔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勢。
此后歷任第11集團軍參謀長,在東線戰斗中一次性抓捕了十四萬德軍戰俘,獲得德皇威廉二世皇帝親自授予的最高軍事榮譽獎章——Pour le Meritè。
后來第11集團軍一路連戰連捷,奪下倫貝格、拿下華沙、吃掉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在東線狂飆三百公里,徹底拔除了波蘭突出部。
1919年7月西克特擔任了德軍的總參謀長,一年后升職成為德國國防軍總司令,在位期間締造了著名的“十萬陸軍”。
所謂的十萬陸軍計劃即一戰后德國只能保持十萬陸軍規模,于是西克特想出了一個計劃將每一個士兵培養成軍官。
一旦將來情況變化,以十萬陸軍軍官為骨干,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拉出百萬大軍,而這也成為了后來納粹瘋狂擴張兵力的基礎。
可以說西克特的十萬陸軍計劃奠定了二戰德國重新崛起的基礎,否則希特勒也無法讓德國瞬間擴張數十萬兵力,軍官始終才是一個軍隊的核心。
德國前國防部長,一戰中擊敗了數十萬俄軍的德國高級將領,德國二戰陸軍之父,這就是西克特的經歷。
相比較之下而言李德的經驗就太少了。
李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了德國共產黨,后來被德國政府逮捕監禁,并于1928年越獄前往蘇聯。
此后李德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然后就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派往上海遠東局工作了,成為了共產國際駐中國的軍事顧問。
相比較那位身經百戰的德國老鄉,李德就像是一個剛剛上戰場的新兵,這也為后來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利埋下了伏筆。
03
1933年,馮·塞克特接受中國南京政府邀請來華訪問,并接受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的邀請成為了南京政府的軍事顧問。
在塞克特為首的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下,第五次圍剿中蔣介石施行了著名的“戰略攻勢,戰術守勢”戰略。
塞克特建議南京政府利用自己的兵力和武器優勢,穩扎穩打,采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戰術,每推進一步就修建堡壘,而中共當時的武器根本無力突破國民黨的堡壘。
依靠這一戰術,國民黨在第五次圍剿中逐步推進,一點點蠶食中央紅軍的生存空間,逼迫我軍最終不得不遠距離長征。
我軍這邊的德國軍事顧問李德同樣推翻了之前的計劃,毛澤東在前幾次反“圍剿”中實行的積極防御方針被推翻。
李德擬定了所謂的堡全主義戰略戰術,即要求將國民黨阻攔在蘇區之外,在江西黎川以南、廣昌以北等地的交通要道上構筑碉堡進行嚴格守衛。
同時李德要求紅軍寸土必爭,并且生搬硬套歐洲一戰塹壕戰的戰術方針,命令紅軍構筑要塞式防御陣地。
同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打陣地戰,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其失敗的戰術,嚴重脫離了中國革命的實際。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國民黨的堡壘越來越多,中央蘇區的活動空間越發狹小,此時就算再次啟用毛澤東的游擊戰也無濟于事了。
不得已之下中央紅軍開始了殘酷的長征之旅。
04
其實李德和塞克特使用的戰略幾乎一模一樣,這都是源于當時一戰的經驗。
但是李德忽略了的具體情況,盲目的搬運,過分的教條主義,完全不顧紅軍的現實實力和我軍的實際情況。
塞克特的戰略則是充分考慮到了前幾次國民黨集團失敗的原因,毛澤東的積極防御方式,充分調動了國民黨軍隊,每一次都給了我軍集中優勢兵力突破的機會。
因此塞克特才專門用出了這一套結硬寨打呆仗的形式,如果是塞克特對毛澤東或許還會有一場龍爭虎斗。
但是遇上了李德恰好同樣想要結硬寨打呆仗,因為巨大的實力差距,即使紅軍將士英勇奮戰依舊難以抵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