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上岸的難度如今已達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據相關數據和研究表明,其難度竟然已是考上清北的 7 倍之多!平均 86 個人激烈地爭奪 1 個崗位,這一殘酷的現實不禁讓人深思:考公到底是在拼智商、拼學歷,還是拼爹呢?
就在昨天,國考拉開了帷幕,計劃招錄 3.97 萬人,然而,報名參加國考并且資格過審的人數高達 341.6 萬人,報錄比達到了驚人的 86 比 1,再度刷新了歷史新高。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國考報名人數相比去年大幅增加了 40 萬人。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考研報名人數卻減少了 50 萬人。今年國考中,有一個崗位的競爭堪稱離譜至極,中華職業教育社聯絡部 1 級主任科員,僅僅招錄 1 個人,報名人數卻達到了 11889 人,真正的萬中取 1 還不到。
清華北大,作為國內頂尖學府,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大概在七八千人左右。而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約為 1000 萬人,錄取比例約為萬中取 7。然而,考上上述那個國考崗位的難度居然是考上清北本科難度的 7 倍還多,這是何等的刺激與震撼!難道大家都陷入了某種瘋狂的狀態嗎?難道宇宙的盡頭真的是編制嗎?
今天,我站在這里試圖為這一狂熱現象潑一盆冷水,探尋為何如今大家都如此瘋狂地投身于考公的浪潮之中。原因無非兩個方面:首先,當下就業形勢的不景氣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就如同日本經濟在上世紀 90 年代泡沫破裂之后,大量年輕人迫于就業壓力而紛紛選擇考公。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就業機會相對稀缺,許多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期望能在考公中幸運上岸。
其次,很多人執著于考公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和傳統根源。我國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讀儒家書,做朝廷官”的觀念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長期存在。而之所以認為讀書高,就是因為讀書能夠通向仕途,在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級劃分中,為官處于較高的地位
那考公到底是拼智商,拼學歷還是拼爹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深入了解一下考公的具體流程和考核內容。考公分為上午的行測和下午的申論。行測主要考查綜合能力,例如邏輯推理等。這就好比是一場思維的競技,需要考生具備敏銳的思維和快速的反應能力。比如說,在解決邏輯推理題目時,考生需要從錯綜復雜的條件中迅速找出關鍵線索,做出準確的判斷。申論則主要考查分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角度,并且需要通過寫作能力來展現。這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深刻的見解,還要能夠用清晰、準確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比如在論述社會熱點問題時,考生需要全面分析問題的成因、影響,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行測和申論作為國考的筆試環節,其嚴肅程度與高考和考研不相上下。如果你的筆試成績在填報這個崗位的所有人中名列前茅,那么就能夠進入面試環節。一般來說,會按照招錄崗位的 3 到 4 倍確定面試人數。例如,招錄 2 個人,會有 6 到 8 個人進入面試。面試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結構化面試、結構化小組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等等。面試官通常不少于五位,整個過程全程錄音錄像,并且有專人負責監督作弊行為,以確保選拔的公平公正。最終,會按照筆試和面試的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那么考公是拼智商,拼學歷還是拼爹呢?先說結論,既拼智商,也拼學歷,還拼爹。
智商太差或者學習能力太差,就算你花錢報輔導班兒備考也是很難得高分兒的,拼學歷的部分在于,如果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能報名的崗位范圍會比專科生多很多,另外你學歷中的哪個專業太重要了,因為很多崗位是有專業限制。
那考公為啥還拼爹呢?并不是說有個當官的爹就真的能給你開什么綠色通道,而是認知。如果父母層次比較高,孩子自然耳濡目染,對政府的理解、對時政、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的事情,也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些家庭帶來的潛移默化的認知優勢,會在筆試面試中得到體現。這些不是我瞎說的,有人專門做過調研,父母層次比較高,孩子考公上岸的概率真的大很多。
那現在這種瘋狂的考公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
從個體的層面來講,為了能多擁有一次機會,為了能謀取一份工作,為了能尋得一份穩定的職業,這樣的想法和努力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渴望在生活中擁有一份可靠的保障,一份能夠讓自己安心的職業。比如說,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考公或許能為他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未來,讓他能夠在經濟壓力和不確定性面前有一定的安全感。
然而,從群體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這著實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需要明確,政府本身并非直接創造財富的機構,公務員的薪酬來源于財政收入。倘若大家都蜂擁而至去追求上層建筑的工作,那么經濟基礎又將從何而來呢?這個邏輯其實人人都明白,但在實際行動中,卻依然呈現出一窩蜂去考公的態勢。
一個社會,不管是在認知層面還是實際行動層面,如果普遍將公務員視為最渴望追求的職業,且沒有其他職業能夠與之相提并論,那么這個社會在創新領域就很難超越他人。當前,我們的經濟發展不正是在創新方面遭遇了瓶頸嗎?只有切實解決創新的問題,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之道。這需要我們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土壤,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并且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創新過程中的試錯。
比如,當一個創新者在努力嘗試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如果社會能夠為他留有退路,給予他重新再來的機會;而當他取得成功時,社會能夠給予他豐厚的回報,那么創新者就會既敢于創新,又渴望創新。像馬斯克這樣的人物,如果放在國內的語境中,他那些被認為是缺點的張揚個性、資本家形象的暴力裁員行為,以及個人私生活方面的問題,很可能會被輿論的浪潮淹沒,估計會永世都難以翻身。但在“漂亮國”的環境中,卻能夠做到瑕不掩瑜,人們更看重他在創新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正如那句俗語所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聚沙成塔也沒有一粒沙子是無功的。”有人或許會認為,即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也無濟于事。但是,即便覺得說了也沒用,也依然應該表達出來。如果認為很多事情做了不會有結果,那可能是因為看待問題的時間尺度不夠大。在更宏觀、更長遠的事件發展中,有因必然會有果。
比如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論和行動,經過時間的積累和發酵,最終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對于當下考公這一現象的思考和討論,無論其短期內是否能帶來直接的改變,從長遠來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