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現代軍事歷史上,黃埔軍校是一個光芒耀眼的名字,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對中國的軍事有著很深的影響,它是盛產軍事將才的搖籃,更是軍人夢寐以求的圣殿,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位黃埔軍校的學員,我國的開國將領中就占據了三個,那么其余的七位是誰?后來都怎么樣了?
“黃埔三杰”之一
黃埔軍校出身的國民黨陣營有胡宗南、杜聿明、王耀武、邱清泉、廖耀湘等,共產黨出身的則有徐帥、陳賡、劉志丹、左權、周士第、郭天民等,要說論軍事才能和指揮作戰能力,粟裕和陳賡都平分秋色,兩人都是我軍的“戰神”,論資歷可能粟裕將軍比不陳賡,但是論戰功兩人都不分伯仲,每個人的看法也不相同,陳賡將軍事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因為能力較為出色,有著“黃埔三杰”之一的美稱,在東征戰斗中,他是蔣介石的愛將,華陽之役,陳賡又蔣介石的救命恩人。
陳賡
早年間的陳賡參加了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他的軍事才能得到周總理的賞識,并擔任了營長一職,后來在周總理的領導下,他又來到了中央特科工作,與粟裕將軍不同的是,陳賡將軍事受到正軌軍校教育的,在理論方面的知識可能更強一些。
1934年陳賡跟隨紅軍開始長征,擔任紅軍干團團長一職,而這時的陳賡在軍銜上還沒有超過粟裕,在抗日戰爭時期,陳賡的職務經濟已經比粟裕高,他已經成為了劉鄧大軍中,執掌386旅的旅長了,而這時的粟裕依然還沒有超過陳賡,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將軍好像找到了適合他的“舞臺”,開始大展拳腳,先后擔任華中,華東野戰軍的軍事主官,在職務上一度超過了陳賡。
陳賡
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讓胡宗南派兵進攻陜甘寧解放區,兩面夾擊陳賡的隊伍,可胡宗南哪里是陳賡的對手,蔣介石真是小看了陳賡,還叮囑胡宗南:在戰場上遇到陳賡,我希望你能活捉他,不可傷了他性命。
其實說真的,蔣介石對陳賡是有感情的,畢竟陳賡是黃埔軍校的學生,后來又是蔣介石的左膀右臂,還救過蔣介石的性命,不僅欣賞他還有救命之恩,這讓蔣介石無論如何也不能對陳賡下手,但是胡宗南帶領著部隊足足追了一個星期,到最后連陳賡的部隊跑到哪里都不知道了。
蔣介石
而陳賡知道自己的兵力處于弱勢,不能與胡宗南的兵力進行正面抗衡,于是等胡宗南的軍隊松懈的時候,他就帶領著部隊來了一個突然的襲擊,消滅掉了胡宗南的一個旅的援兵,而蔣介石得知情況后非常地生氣,直接給胡總安安排了10個整編師,讓他進攻延安。
就算胡宗南手握大權,但他也不是陳賡的對手,而陳賡作為戰略天才,他在胡宗南大軍前往延安 的路上進行埋伏,直接給胡宗南的軍隊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就連蔣介石他們都沒有想到陳賡竟然會在半路上攔截。
這一事跡被在延安的毛澤東得知后夸贊陳賡:陳賡是一位難得的將才,胡宗南永遠也不可能是他的對手。1947年,胡宗南帶領著大軍直攻延安,為了保存革命力量與火種,毛澤東下令撤離延安,留給胡宗南一座空城,為了能使毛澤東一行人在撤離的途中得到保障,陳賡主動請纓,領兵支援彭德懷作戰。
毛澤東
真要論戰術和戰略,陳賡可說是在黃埔軍校中位列榜首之位,他超高的軍事指揮能力,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共消滅了近50萬的蔣軍,以一個兵團之力,消滅如此之多的敵人,真是令人罕見,而他不僅軍事指揮才能優秀,他所管理的386旅更是威名遠揚。
“全能手”徐向前
1937年,八路軍在劉伯承的帶領下由石橋鎮出發向山西開進,而陳賡也是一同前往,10月19日,這是陳賡率領386旅與日本人打得第一場戰役,長生口戰役,與敵軍進行一個小時的激戰之后,隨后在東石門村,馬山、鑼鼓寨等地,進行伏擊戰,利用隨機用變的游擊戰術將敵人打得倉皇而逃,而他們還繳獲了大量的 軍用物資,這是386旅首戰告捷。
陳賡
后來陳賡率領的386旅與敵軍在太原地區進行了交鋒,像神頭嶺,響堂鋪等這些著名的戰役中,一向驕橫跋扈日本“天皇”可謂是吃盡了苦頭,導致后來的日本人一聽到386旅這個名字都膽戰心驚,還在裝甲車上貼了“專打386旅”的標語,1938年初,美國大使走訪了129師,在了解到八路軍的戰績后說道:386旅是中國最厲害的一個旅。
不管是哪一個階段,陳賡將軍都是威名赫赫,為人有趣幽默,根正苗紅,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傳奇色彩至今在課本上讀物上都有流傳,而陳賡在黨內不僅占據重要的地位,對國民黨蔣介石來說,他們失去了這位人才更是人生的一件憾事,而這也證明了陳賡將軍堅不可摧的信念,自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陳賡將軍被授予大將軍軍銜,1961年病逝于上海。
陳賡
位于陳賡之下的是徐向前,1901年出生于山西五臺縣,也是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他雖然在黃埔軍校期間表現不錯,但是并沒有陳賡將軍那樣亮眼,在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主要表現在我黨的革命戰爭時期。
他出生于一個大家族,自加入紅軍之后,他的才能才被釋放,年僅30歲的徐向前就當上了擁有3萬人馬的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可謂是年輕有為,而他還帶帶領著紅四方面軍打了諸多經典戰役,例如雙橋鎮戰役,蘇家埠大捷等,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經典范例。
徐向前
自從廣州起義失敗后,就被派往了東北地區指揮當地的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一開始, 他埃及跟隨著劉鄧大軍一起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華北地區的軍區副司令,曾多次指揮作戰,1949年回到老家山西,發起了太原總攻,一舉解放了整個山西。
徐向前將軍雖然寡言少語,但是他不僅能帶兵打仗,在生活中也是個“全能手”,會織毛衣會攝影,甚至還能唱幾句小曲,1990年,徐向前將軍在北京病逝,享年89歲。
徐向前
排在第三位的同樣是我國的開國大將林彪,他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學員,在井岡山是就已經加入了共產黨,曾經參加過南征北戰,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讓他真正封神的一戰是遼沈戰役。
自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就被任命為八路軍115師師長,也是115師中最年輕的一位師長,而他和聶榮臻一起指導的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八路軍的士氣,而林彪也成為了名震一時的抗日將領,1947年,遼沈戰役打響,林彪率領軍隊進軍遼西,并殲滅了共國民黨軍隊西進軍團,取得了戰役勝利的關鍵性勝利,一舉解放了全東北,奈何林彪是一個復雜和矛盾的綜合體,前半生的他馳騁沙場不畏強敵,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后半生的他又犯下錯誤,糊涂不堪。
1949年以前林彪是戰神,1949年以后, 他卻走向了下坡路,最終走向了滅亡,令人唏噓不已。
林彪
寧碰閻王,莫碰老王
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共產黨的將領,那么接下來的七位都是國民黨的將領,第四位將領王耀武,他是黃埔軍校第三期的學員,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屬于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他在北伐戰爭時就已經初露頭角,而真正讓他耀武揚威的時期卻是抗日戰爭時期。
自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他被任命為五十一師的師長,在凇瀘會戰的時候,他率領部隊英勇作戰,之后五十一師被改編為七十四軍,而這支部隊是蔣介石的英勇之師,蔣介石不止一次稱贊王耀武擅長帶兵打仗,而當時還流傳一句話:寧碰閻王,莫碰老王。從這點可以看出王耀武是多么英勇善戰。
王耀武
他曾先后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等諸多戰役,在一定程度上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他在指揮作戰時,頭腦清晰,擅長帶兵打仗,也是一直保持著為人處世的高度清醒,比較明白事理。
第五位可能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是蔣介石最得力的部下,關麟征是1924年成為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在同一年加入了國民黨,雖然他家中世代務農為生,但是他的父母卻頗有遠見,認為當今亂世,只有讀書才有出路,于是便將關麟征送進私塾,而關麟征也沒辜負父母所托,經常在學校中名列前茅,但是由于脾氣火爆,也沒少在學校中闖禍。
關麟征
而關麟征是誤打誤撞才進了黃埔軍校,正好那一年是黃埔軍校第一次招生,后來他進入軍校學習后,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變化,從進入黃埔的那一刻,關麟征參軍的目的就從"升官發財"變成了"救國救民",畢業之后他便跟隨軍隊出征,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戰場生活。
而關麟征更是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已經表現出臨危不懼的大將之風,之后便一直受到蔣介石的提拔,而他在戰場上可謂是個不折不扣地軍事天才,既驍勇,又善于指揮,時間來到臺兒莊戰役前夕,這一年的關麟征剛升職為52軍的軍長,這場猛仗在無時無刻對關麟征進行考驗。
關麟征
臺兒莊一戰關麟征殲敵1400余人,為戰役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的名聲才開始大噪,就連一向驕傲蠻橫的日軍聽聞他的名字都不由得心驚,甚至美國人也在時代周刊上稱贊他為"中國的巴頓"。
1949年,關麟征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辭去了一切職務然后跟隨家人一起去了香港,之后他再也沒有拿起過槍,然后一直隱居于此,直到1980年病逝。
排在第六位的是胡璉,他出生于陜西,是黃埔軍校的第四期學員,國民黨陸軍第一級上將,與胡總南并稱“二胡”,而在國民黨內部,他還有另一個稱呼就是“蒼鷹”,說明了他在作戰時多么殘忍冷酷,在戰爭上會將損失程度降到最低,不過他不管是在為人處世還是在作戰方面都十分狡猾。
胡璉
抗戰時期,他擔任國民黨11師的師長,1943年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他們想要殲滅中國人的心不死,于是組織了十萬人進攻湖北西端企圖占領重慶,但是他們很不走運,在石牌遇到了胡璉的十一師,他率領11師抵擋住了日軍前進的腳步,打出了1:2的戰損比,殲滅日軍兩萬余人,拯救了國民黨政府。
而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率領的18軍參加內戰,戰敗后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后來又指揮了金門海戰,而是有了“金門王”這一稱呼,而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國民黨中屈指可數,曾有人這樣評價胡璉,就算是10個胡宗南也比不上胡璉。
胡璉
位列第七位的是國民黨大將杜聿明,他 的知名度也算是比較高的,他同胡璉一樣都是陜西人,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而他的指揮才能毋庸置疑,就連蔣介石都曾多次公開稱贊杜聿明的指揮才能,抗戰時期的杜聿明曾率領部隊參加桂南會戰。
作為蔣介石的愛將,他在桂南會戰中雖然武漢已經失守,但是他也為抗日戰爭爭取了時間,給日本侵略者增加了困難,而在守衛中國西南門戶中,杜聿明在這次作戰中重創日本第五師,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杜聿明
鷹犬將軍和邱瘋子
解放戰爭時期,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地區的司令,奉命守護東北戰略要地,但是在作戰期間的杜聿明突然病重無法指揮,等他痊愈后回到東北時,錦州和沈陽已經被中國共產黨一舉解放,而杜聿明也被我軍俘獲,一直在戰犯所進行改造。
他并不像普通的戰俘那樣反對改造,反而積極接受我軍的改造,1959年,他作為第一批特赦的戰俘被釋放,此后一直生活在北京,直到去世前還在編寫文史類資料,由此可見,他雖然是國民黨大將,但是卻是個有覺悟的愛國人士。
杜聿明
排在第八位的是宋希濂,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被人們稱為“鷹犬將軍”與毛主席一樣同為湖南湘鄉人,他在校期間還被人譽為“黃埔之光”,可見能力不凡,也是蔣介石十分器重的國民黨將領,曾先后經歷了大大小小十余次的戰役,而他在的指揮作戰中,鮮少有敗績,尤其是對日軍的戰斗中,不管是保衛南京還是武漢會戰,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率領著手下的精銳部隊殲滅日軍侵略者不計其數。
1949年宋希濂在與我軍的戰斗中被俘,之后一直被關押在戰犯管理所進行學習改造,1959年,作為第一批特殊戰犯被釋放,之后便會定居在美國。
宋希濂
第九位是黃埔軍校第二期學員邱清泉,他在國民黨內部有個非常響亮的稱號“邱瘋子”,主要由于他打起仗來不要命,為人的性格脾氣也非常暴躁,雖說他脾氣不好,但是邱清泉卻有一定文化功底,在一群指揮打仗的大老粗面前,他還是算得上是能文能武的將才,雖然他與同僚的關系一般,但是他卻是個十分愛國的抗日將領,尤其在抗日戰爭中,但凡是他指揮的戰役,參戰的日軍都對他有了心里陰影,生怕這個人“發瘋”。
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邱清泉的部隊被我軍華東野戰軍包圍,后來在突破中陣亡。
邱清泉
而排在最后一位的就是廖耀湘,黃埔軍校的第六期學員,與宋希濂不同的是,他雖然多次指揮戰斗,戰績也不錯,但是境外的戰斗,即便勝利了在國內的名聲也不明顯,好不容易等到調回國內,卻又被調往了東北,在遼沈戰役中,遇到了同是黃埔軍校的林彪,慘遭失敗,由他率領的10萬國民黨軍被盡數殲滅。
在1948年被我軍俘虜之后一直被關在戰犯管理所,1961年被特赦。
廖耀湘
結語
不管怎么說,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一手建立的,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雖然到后來會成為對立面,但這也不可否認黃埔軍校有優秀的教學能力,在抗日戰爭中他們雖是不同的黨派,但都曾為國效力,他們都是中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護著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