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與郭沫若相伴了大半生的妻子于立群在丈夫逝世后思念萬分,于是來到了丈夫的遺物前睹物思人,誰承想卻發現了一張自己姐姐與亡夫的親密合照!頓時悲傷的情緒被茫然掩埋,在得知真相后她懷著悲痛的心情上吊自殺......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們幾人之間到底有何內情?
于立群是一個出身豪門的大家閨秀,她的祖父于式枚除了是一個極具文化修養的清政府官員以外,還是一個非常時新的洋務派,這使得他對后代們的教育十分潮流。而由于自己的信仰原因一生并未娶妻,偌大的家業只能交給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于立群的父親。
于立群
可能是并未有著強大的血緣和基因關系,于的父親并未繼承了祖父的基因,過慣了有祖父賺取俸祿養活一大家的日子,于立群的父親養成了不學無術的壞習慣。而祖父的去世讓家中再無收入,本來可以靠著遺產度過此生的一家人因為于父的奢靡度日,連同家產也都被其全部敗光。
無奈一家人失去了所有的生活來源,只能投奔親戚,可于家的孩子們日漸長大,總要上學堂讀書,孩子們便依靠自己的課余時間來半工半讀,相依為命賺取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要說于家最爭氣懂事的還得是孩子們的大姐——于立枕。
作為家里的老大,于立枕目睹了家中的興衰,看著年齡尚小的弟妹,她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同學們對她的評價則是不光人長得漂亮,還很會學習,也是在大學期間她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可惜就連老天爺都嫉妒于立枕這樣的女子,她不幸感染上了肺病,無奈只能靠著黨組織的幫助前往日本去治療自己的病。也就是在此之間她結識到了同在日本的郭沫若。
逃離封建奔赴自由
郭沫若為何要來到日本?其實去往日本這件事情是他早就想做的,原因則是因為自己的母親非要給自己娶一個從來不認識的女人,作為新青年的他向往的是自由戀愛,對于這樣的婚姻他開始就是十分抵觸和拒絕的,可架不住母親的苦口婆心,本想著婚后萬一能相處處感情,可在新婚之夜看到妻子張瓊華的容貌時實在難以接受,整理了自己的行囊謊稱去外地讀書便逃離了這段婚姻。
除此之外,還和他從小接觸的思想有關,郭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中,但他的思想卻十分民主,在接觸到了革命黨派和愛國主義思想后毅然加入其中。往往福禍相依,前腳因為愛國運動被開除的他也因為自己的愛國行為得到了升考的機會,也因為家中大哥對他十分疼愛,他踏上了去往日本留學之旅。
在日本的日子里他不光吸收到了許多新鮮事物和知識,還結識到了一位美麗的日本女子佐藤富子。日本女子時髦活潑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在國外居住了一段時間的郭沫若也有了西方人的大膽和奔放,據富子回憶,郭對她的追求極具瘋狂,初見后的幾個月內兩個人就寫了一百多封信件互訴感情,最終確定下來了關系。
佳人有情才子多情
可富子的家人并不同意兩個人的戀情,一個來自中國的窮學生自然配不上自家的女兒,可兩個年輕人的愛情十分狂熱,在此情境之下選擇私奔,為了表達自己嫁給郭沫若的決心,她還給自己冠以夫姓,取名郭安娜。
失去了經濟來源甚至連固定住址都沒有,郭沫若還是一個學生,沒有辦法去搞定這些,無奈身為大小姐的富子被迫擔當這些職責,一邊為了生計發愁一邊還要像老媽子一樣照顧郭,在此期間兩個人一共生育了五個孩子。
反觀國內老家被他拋棄的妻子,郭沫若走后她就守起了活寡,深受封建社會人們的輿論壓力,做不了郭家的媳婦只能侍奉公婆......
這樣清貧卻幸福的家庭卻并不是郭沫若想要的,在得知國內的境況后毅然拋下富子和五個孩子秘密回國,可憐的富子外出回到家后卻再也找不到丈夫的身影,而由于中國和日本當時緊張的關系,富子被日本政府誤會成了一個間諜賣國賊被捕入獄,遭到了嚴刑拷打和各種不公待遇。
回到中國的郭沫若再次和當年日本結識的老友于立忱重逢,兩個人同為抗日洪流中的有志青年很快從革命友誼發展成為了愛情,本以為又會是一段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可誰知紅顏命薄于立忱不幸病逝。
悲劇的起源和結局
在于立忱病逝后的葬禮上,身為胞妹和男友的兩人都為她的逝去悲痛萬分,而正當郭沫若抬頭向眾人道別之時他看到了于立群,和自己逝去的女友太像了,甚至在她的身上還多了一絲青春的活潑感,這讓他想到了當年在日本和于立忱初相識的日子。
看著眼前的郭沫若一直盯著自己,于立群心中也是困惑萬分:“也許他們同為革命青年,有著深厚的友誼吧!”她并非知道郭沫若心中所想,在面對這個比自己大二十四歲并且有著深厚的文學造詣的成功人士,她也無法拒絕對方葬禮后想要見面的請求。
郭沫若對她展開了頻頻的邀約,在這個過程中于立群也逐漸被吸引,她聽著對方對革命事業和文學著作侃侃而談,更羨慕他曾經的留學經歷如此輝煌,可她心中總是充滿自卑,不明白為何郭沫若會注意到自己這個普通的女子,在郭的光環下她也忘記了自己是多么優秀的一位地下黨員,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革命家,也曾經是一位世家小姐。
就在和郭的日漸相處下慢慢淪陷在這段感情中,面對郭事業的進步,她放棄了自己原有的革命理想選擇與他結合,兩個人過起了甜蜜的生活,在婚后的39年里兩個人一共孕育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
如果說造成于立群之后婚姻生活的悲劇,那就是源于她自身的自卑和遷就,開始他們急速因為于立群對自我理想的放棄而促成的一段姻緣,一直到后來她在和郭的生活中便不斷的放棄自我犧牲自我,做起了郭沫若背后的女人。
本以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愛情的幸運的,可她在丈夫逝世后卻意外發現了一個讓她震驚痛苦的真相。
郭沫若逝世后她便經常郁郁寡歡,時不時的望著兩個人共同生活過的房子回憶,她將丈夫生活過的痕跡全都打掃的一塵不染,仿佛他從未逝去一般,而就在一日她幫丈夫整理遺物之時,卻在一摞照片中發現了一張丈夫和姐姐的合照。
照片上兩人親密萬分,丈夫的眼神溫柔似水,姐姐也一臉嬌羞甜蜜,一陣思索后于立群判斷,這絕對是一張超過了革命友情的照片!
回想到和丈夫的初相識,于立群心中不寒而栗,她不敢再順著自己的猜測繼續想下去,可這個疑慮讓她夜不能寐。靠著回憶她找到當年姐姐的好友大聽起來二人的關系,誰知道姐姐的好友對她的猜想顯得大為震驚。
“你不知道啊!當時立忱和他就是一對呀,他們兩個在日本就早早認識了,回國以后又重逢,兩個人就在一起了,只是可惜還沒有結婚立忱就......你是她的妹妹,你不知道嗎?我以為當時你知道的,我還想真是一種神奇的緣分,姐妹兩人居然先后愛上了同一個男人!”
真相是殘酷的,它帶給了于立群巨大的創傷,她原以為的幸福愛情和美滿婚姻卻是籠罩在謊言之下的一場騙局!這些年來她一直再被丈夫欺騙,一直被蒙在鼓里,當年對方充滿愛意的眼神都是假的!自己居然是他懷念姐姐的一種工具。
于立群再也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她無法擺脫這種愛情帶給她的屈辱和陰影,于郭沫若去世二百多天后選擇在家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痛苦。
而帶著痛苦離世的不止于立群異人,曾經被他拋棄的原配妻子張瓊華一生都在為他“守活寡”,替他侍奉自己的父母將近七十年,最后無兒無女孤獨終老。
當年在日本海誓山盟的富子小姐再給他的信在沒有回音,在結束牢獄生活后帶著孩子輾轉亂世找到郭沫若,換來的也是他無情的拒絕,看著昔日的戀人卻和于立群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可當年她早已在父母和愛情之間選擇了愛情,她無處可去,中日戰爭也讓她冷遭白眼,最終還是新中國以后再總理的幫助下來到中國,日子才有所好轉。
結語
郭沫若雖為一代才子,文學造詣極高給后世帶來了貢獻和影響,中國文學歷史上有他的存在。可細看他的感情生活才發現他并非是一個值得學習其精神思想的“完人”,他的多情多思造就了他細膩的文章,但也造就了四個女人一生的悲劇,不知道這樣的人您這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