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領紅軍抵達陜北吳起鎮,走完了長征,經過一兩年的轉戰,我軍終于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追擊,盡管當時戰士們心身俱疲,但那一刻的心情格外激動。
這張照片是毛主席剛走完長征后站在窯洞前拍攝的,不難發現,毛主席穿著一身破爛的衣服,滿臉憔悴,甚至都瘦得脫相了,并不像四十歲的樣子。
那毛主席會如何看待長征,他在長征中又經歷了什么?
毛主席談長征
1960年,美國著名作家,毛主席的好友斯諾問毛主席,在中國革命中,感到最黑暗的時期是什么時候?
毛主席想了想回答道,打敗仗的時候,心情就不高興,話鋒一轉談到了長征,那時內部,外部都有困難,但毛主席依舊覺得是有希望的,不管怎樣的困難。
從毛主席的表態中不難發現,他老人家在長征期間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沒有根據地依靠,還要經常與數十萬國民黨軍隊作戰,其心情可想而知。
中央紅軍在長征行軍的途中,幾乎每天都有一次大的遭遇戰,誰也不知道會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起,平均每走100多英里短暫的休息一次,除去在四川的日子,平均每天要行軍近30英里。
而且轉戰的途中,還要經過湍急的河流,過草地,爬雪山,其中的艱苦是難以想象的,尤其是爬雪山,只能朝雪淺的地方走,有時候一滑,走兩步變成退三步。
據毛主席當時的警衛員陳昌奉所說,部隊經過大雪山時,毛主席走在最前面,吃力地彎著腰向前走,當時毛主席并沒有穿棉衣,那條灰色的單薄褲子早就濕透了,黑色布鞋也是如此。
等過了一段時間,陳昌奉認為這山太難走了,還是他們扶著毛主席走好,但毛主席拒絕了,他認為戰士們和他一樣累,還沒等眾人回答,毛主席繼續向前走。
走到半山腰,天氣下起了大雪,還刮起了寒風,等暴風雨停下后,大家加把勁來到了山頂,可剛到山頂,不少戰士直接坐到了地上,甚至還有的同志直接躺下來了。
毛主席看到之后感到擔心,走到眾人中間說道:“同志們,這里空氣稀薄,不能在這里休息啊,要快點下山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聽到毛主席的鼓勵后,戰士們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齊刷刷的站起來,朝山下跑去,而陳昌奉站起來后突然感到就頭暈,差點摔倒在地,還好毛主席眼疾手快,扶住了他。
不過,毛主席在此期間也患上傷寒病,由于行動不便,只能用擔架抬著走,后來毛主席在詩詞《念奴嬌·昆侖》中,情真意切的表達了爬雪山時的真實想法。
在長征的途中,更讓紅軍戰士感到折磨的其實是疾病,像瘧疾、傷寒、 流感和沙眼是最常見的,戰士們的腳和腿出現了嚴重演爛,出現了神經衰弱的情況,加上缺乏營養和藥物,其痛苦可想而知。
同樣,毛主席在長征期間也患上過瘧疾,雖然康復了,但剛抵達陜北的時候,身體依舊非常虛弱,所以在照片中,毛主席十分憔悴,幾乎脫相。
在長征中,毛主席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但最終依舊取得了勝利,充滿了希望,但剛抵達陜北之后,毛主席就面臨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中央紅軍抵達時,陜北已經進入寒冬,但當時紅軍戰士衣服破爛不堪,瘦骨嶙峋,如果沒有棉衣的話,可能無法順利的過冬,而且戰士的溫飽問題也得到解決。
后方部主任楊至成仔細查了查發現,最多能湊出1000多大洋,但當時中央紅軍還有7000多人,想要渡過難關的話,最起碼還得需要兩三千的大洋。
一向冷靜的周總理得知之后,也有些著急,陜北地區貧瘠,群眾也不富裕,不知道從哪湊這么多大洋,而毛主席聽完之后便想到了紅15軍團的徐海東。
于是,他就寫了一張借2500塊大洋的借條,讓楊至成送去,他相信,只要有可能,徐東海一定會幫忙的,可徐海東看完借條后,陷入了自責,他早就應該想到毛主席等人有困難了。
他馬上叫來了供給部長查國楨,讓他查查還剩下多少,得知還有7000后,沒有絲毫猶豫,決定將5000塊大洋交到中央,可查國楨聽后陷入了沉思。
其實,紅15軍團也需要一筆錢為傷病員過冬,本來就不夠用,徐東海也察覺到了他的顧慮,語重心長的說道,毛主席主動開口,說明比我們還困難,就是不吃、不穿、挨凍受餓,也要支援黨中央。
就這樣,紅15軍團將5000塊大洋第二天送到了黨中央,可謂是雪中送炭,而這件事毛主席一直記在心里,直到多少年之后,依舊提及此事。
關于長征,毛主席說道,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您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