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結束后,為方便統一指揮,加快解放全中國。中央經過研究,決定按數字命名16個兵團,兵團職務由原先的各級指戰員擔任。
兵團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司令員和政委,通常來說這應該是兩人分擔的。
然而,我軍十六個兵團中,竟有四個人,既當司令員又當政委,他們都是誰呢?他們所在的又是哪個兵團?
司令員與政委一肩挑
兵團中出現司令員與政委一肩挑的情況是特殊的。
通常來說,我軍部隊政工干部和軍事干部是分別設置的。由于我軍是黨領導下的新式軍隊,因此軍隊的政治工作分量極重。有時還會設置副政委、政治部主任來輔助工作。
而政委一般是由熟悉理論知識、有著豐富革命經驗的老革命擔任。
例如,第二野戰軍3兵團司令員為陳錫聯上將,政委是謝富治上將。謝富治跟隨部隊長征,到達陜北后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抗戰中也一直負責政治工作,表現很出色。陳錫聯和謝富治配合得十分默契。
既然如此為什么又會出現,司令員和政委一肩挑的特殊情況呢?其實這和解放戰爭前期戰場的環境息息相關。
與影視劇展現的政工干部的可有可無不同,合格的政工干部其實是我軍的稀罕物。
抗戰勝利后,我軍根據地極速擴大,這些根據地有著殘余的日偽武裝和土匪惡霸。
為了保證根據的建設和后續推行的土改,我軍抽調了大量的干部派往解放區工作。
例如挺進東北時,我軍派遣了2萬干部隊伍隨軍出關,負責根據地的全面建設。
他們不但參與土改、城鎮建設,更是和部隊一起行動,走遍白山黑水。在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我軍鞏固了東北根據地。
這樣一來,在各大戰場上的部隊干部,特別是有文化的政工干部一時間很稀缺,不但沒法抽調政工干部支援前線,還常常需要前線的軍事主官負責后方。
一時間就連賀龍元帥都在河東負責起了后勤建設工作,為彭老總和陜北中央提供物資支持。
所以一些局勢不穩定的解放區,通常有一位足夠資歷的政工干部作為大員坐鎮。
大量政工干部的抽調產生了另一個問題,早年資歷較高的干部,現如今大多成了一方大將或地方工作的主持者,而配屬給一些一線部隊的政工干部往往在資歷上不能服眾。
這時候司令員兼任政委還可以為他們卸下身上的擔子,為他們保駕護航。
他們可以獨自兼任工作,這四個兵團正是這一情況的產物。
精兵猛將
這四個兵團分別是一兵團、四兵團、十二兵團、十八兵團,它們的司令員兼政委分別是王震、陳賡、肖勁光、徐向前。
他們四人既是軍事主官也是政工干部,在兵團的指揮中擁有絕對的發言權。戰績卓著,四個兵團都是我軍各大部隊的精兵強將。
王震將軍是我軍的一員虎將,綽號王胡子,曾跟隨中央蘇區長征先遣隊前往湖南,后跟隨賀龍元帥完成長征任務。
抗戰時期他率領359旅建設南泥灣,甚至在抗戰末期帶領部隊渡江前往湖南開辟根據地。
解放戰爭開始后,王震將軍帶領部隊于中原突圍回到延安,被毛主席稱為“第二次長征”。
后來他跟隨西北野戰軍轉戰黃土高原,和彭老總一起和強敵周旋,在保衛黨中央的同時牽制了大批敵軍。
肖勁光是我軍挺進東北的大將之一,四平陷落后,肖勁光來到士氣低落的南滿根據地,帶領我軍抵抗,完成了四保臨江的奇跡。
陳賡從太岳軍區組建了中野四縱,在關鍵時刻挺進豫西,為挺進大別山和陜北反攻提供了關鍵支援,淮海戰役期間作為主力參加殲滅黃維兵團。
徐向前元帥更是紅四方面軍的創始人,解放戰爭中他率領晉冀魯豫剩余主力部隊北上,路上不斷充實力量。
晉中臨汾戰役徐向前以少勝多將閻錫山封鎖到了太原,是我軍少有的大兵團指揮人才。
四位將帥都有共同的特點:首先都是老革命,甚至是我軍的創始人之一。其次政治經驗同樣豐富,完整參與了我軍的建設,深諳政治工作的要領。
最后他們都是獨自領導部隊作戰,經常直接受中央的指揮,他們的部隊不設置政委似乎也可以理解。
那么司令員兼任政委到底意味著什么?為什么這四位將帥決戰勝利后組建兵團時仍然作為特殊的存在呢?
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領導人負責的工作也比起一般兵團來說更加特殊。
特事特辦
王震兵團原先屬于西北野戰軍,負責包圍陜北中央機關,和胡宗南周旋。
當地的政工干部大多跟隨中央行動,王震這位老革命獨自扛起了部隊的大旗。
王震兵團的主要任務是解放大西北,此時配屬的政委張子意尚未到任。王震部隊參加了關中、隴東、蘭州的全部戰役,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一兵團翻過祁連山順利收復了河西走廊,最后進軍新疆,把紅旗插上了帕米爾高原。
肖勁光兵團前身是南滿部隊。在解放戰爭初年,南滿部隊獨自在長白山抗擊數倍國軍精銳,根據地一度被壓縮到幾個縣。
當地工作由陳云和肖勁光主持,陳云在后方梳理工作,肖勁光負責在南滿浴血奮戰,牽制了大量敵軍,這時候部隊的主要工作都是肖勁光負責的。
肖勁光作為四野主力在渡江后正面擊潰了三大戰役后國民黨戰斗力最強的白崇禧部隊,并解放了廣西全境。
陳謝兵團率隊挺進豫西,雖然謝富治和陳賡一起稱為陳謝,陳賡在資歷上卻遠遠超過了大多數人,陳賡為黃埔一期畢業生,長征時期又是干部團團長。
陳賡兼任政委,為謝富治卸下了不少擔子,幫助他專心工作,穩定兵團的政治情況。所以陳賡的部隊往往沒有專門的政委。
渡江戰役后第四兵團從第二野戰軍中獨立,配合第四野戰軍迂回華南,解放了兩廣地區和云南,還參加西昌戰役。
第四兵團作為一支戰略奇兵,縱橫在廣袤的丘陵之中,時刻接受中央指揮。
徐向前作為紅四方面軍的創始人也同樣畢業于黃埔一期,創建了鄂豫皖和川陜根據地,與陳賡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徐帥擅長練兵,總是在一線指揮部隊作戰,因此他的部隊往往也不設置政委,此時他的副政委則是當年的老部下王新亭。
渡江之前,徐向前指揮華北一兵團也就是十八兵團的前身攻堅太原。
十八兵團成立后,徐向前身體不適,很快由副司令周士第接任他的職務,并跟隨彭老總前往了大西北。
英雄后續
將政委和司令員一肩挑在一個人身上,既是黨中央對這四位同志政治立場的絕對信任,也是對他們工作能力的高度肯定。
他們所屬的四個兵團在之后仍然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兵團解放新疆后長期駐守新疆,參與了新疆國民黨起義部隊的改編。
一兵團隨后參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設,為我國西北的和平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兵團的司令員王震同志轉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組建了鐵道兵這一兵種,為我國鐵路建設做出卓越的貢獻。
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后擔任農墾部部長,組織邊疆建設了大批國營軍營農場,極大減輕了內地負擔,促進邊疆的長期穩定。
第四兵團建國后負責云南剿匪,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不久陳賡被調任前線。
1951年第四兵團主力赴朝鮮參戰,其中15軍在上甘嶺的表現卓越,將美軍逼回了談判桌,并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第四兵團的司令員陳賡1955年被授予大將,后負責組建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多軍種綜合性的軍事工程學院——軍事工程大學(今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國防建設方面投入心血。
第十二兵團在建國后在兩廣剿匪,其中韓先楚率領部隊解放了海南島,所屬部隊后并入廣東。
而肖勁光則在1949年籌建人民海軍,1955年被授大將,他強調建軍先建校,創辦10所正規海軍院校和6所預備軍校。
肖勁光還組建多個海軍技術性兵種,為人民海軍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和物質基礎。
第十八兵團下屬部隊隨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戰斗中表現突出。
其司令員徐向前元帥建國后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元帥軍銜,此后一直為我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工作。
1979年徐向前元帥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沉痛打擊了越南對我國的侵略行為。
縱觀四位將帥,四支部隊的發展,他們的命運和我黨、我軍的發展息息相關。特殊時期的特殊安排也是實事求是思想指導下的代表案例。
作為我軍的脊梁,他們勇挑重擔,高標準地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穩定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