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秦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大規模消滅了六國有生力量,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因戰爭被殺死的軍隊數量有200多萬人,其中100多萬直接或間接死于白起之手。
白起被賜死跟功高震主沒有什么關系,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白起作死。
長平之戰后,白起建議趁勝攻打邯鄲,但是秦昭襄王不同意,反而接受了趙國的割地請降,等到秦國向趙國要求接收城池時,趙國又反悔了,不愿意割地,這又把秦國惹惱了。
《戰國策 卷33 中山》: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
于是秦昭襄王準備發兵攻打邯鄲,白起聽說后,極力勸阻。秦王問:之前國庫空虛時,你認為可以攻打趙國,現在為什么不行?
秦昭襄王
白起認為:長平之戰后立即攻趙可以,當時趙國沒有做好準備,現在攻打趙國,趙國已經做準備,趙國同燕國、魏國結為同盟,同齊國、楚國結成伙伴,現在不可以攻打趙國。
秦王不聽,并說已經準備好發兵了,于是派五大夫王凌率軍攻打趙國,王凌攻趙果然如白起預料的那樣,作戰失利,連軍營都丟了。
于是秦昭襄王想派白起出戰,白起說自己病了不能出戰,秦王就派范雎去探望白起,并勸說白起領兵攻趙。
白起說了一大堆理由,總之就是一句話,現在攻打趙國看不到任何好處,只有壞處,現在我又生病了,所以不能去。
范雎說服不了白起,于是把白起的話帶給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說了一句話:
微白起,吾不能滅趙乎?
意思是: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滅掉趙國了嗎?
白起
于是秦王派王齕代替王凌出戰,攻打趙國,并且持續增兵,秦軍圍攻邯鄲城長達八九個月,死傷慘重,依然沒能攻下邯鄲。
白起聽說后,說了一句話:
不聽臣計,今果如何?
不聽我的計策,現在結果怎樣?
《戰國策 卷33 中山》:王聞之怒,因見武安君,強起之,曰:“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愿,將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秦王聽說白起說的話后很生氣,于是親自去見生病的白起,逼著白起起訂,秦王對白起說:你雖然有病,也得勉強自己臥著為我帶兵,建立戰功,這是我希望的,會重賞你,如果你不去,我就會怨恨你。
秦王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白起依然在為自己不去而申辯,白起又說了一大堆理由,最后說了一句:我寧愿受重罰而死,也不忍心做蒙受恥辱的軍隊的將領,希望大王明察。
白起不聽從秦王命令,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
秦王沒有說話直接走了。
從整個事件來看,白起一直在為自己申訴不出戰的理由,哪怕是秦王親自上門,白起也是講一堆理由,希望秦王放棄攻打趙國。
秦昭襄王是君,白起是臣,對于國家大事來說,做決策是秦王,執行是將領,秦王哪怕做錯了決策,他自己會承擔責任,但如果將領不愿意聽從君主的命令,那就是抗命不尊,這是非常嚴重的欺君之罪,輕則被殺,重則族滅。
白起不斷地在挑戰秦昭襄王的底線,他雖然是當時秦國最有名的將領,但他是臣,他可以給君主提供建議與謀略,但絕對不能違抗命令。
秦王親自來見白起的時候,已經生氣了,秦王已經把話說得非常清楚了,只要你帶兵出戰,立了功我不僅不處罰你,還會獎賞你,不去就會怨恨你,說是怨恨,其實就是要殺白起。
白起軍事厲害,但政治能力太差
從政治的角度考慮,趙國違約不愿意割讓城池,這讓秦國失掉了面子和里子,秦昭襄王必須為國家爭取榮耀。
從軍事的角度考慮,也許白起說得有道理,此時秦國沒有戰勝趙國的條件,但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從秦王角度出發考慮,這也不算錯。
姑且不論秦王執意攻打趙國的命令對或不對,在封建社會,君為臣綱,臣是要無條件服從君主的命令,不服從就是欺君之罪。
白起不止一次違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對于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來說,這是不能容忍的,白起雖然為秦國立下很多功勞,但不代表他就可以超越君權,為所欲為。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秦王親自出馬也沒請動白起,于是秦王派使者賜劍給白起,讓他自殺,白起自殺前,仰天長嘆道:我對上天有什么罪過,競落得這樣的下場?很久之后,白起又說:我本來就應該死,長平之戰,趙軍幾十萬降卒,被我用欺騙的手段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
秦王親自出馬,白起還是不愿意出戰
說完白起舉劍自殺。
白起直到被殺,都沒搞清楚他為什么而死?他不是因為長平之戰殺降而死,而是因為違抗君命而死,白起的軍事才能雖然很高,但在政治上,是一片空白的,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君主,都不可能容忍臣子違抗自己的命令。
這才是白起被殺的真正的原因。
二、范雎陷害。
范雎在白起被殺事件中,起用到催化作用,主因是白起違抗君命,范雎只是加速了白起的死亡。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長平之戰后,白起準備繼續進軍攻打邯鄲,都做好準備了,韓國和趙國派蘇代重金收買范雎,并趁機離間范雎與白起的關系,范雎也擔心白起滅亡趙國后,有了更大的軍功,于是范雎以秦軍疲憊,需要休養生息為理由,請求秦王罷兵。
范雎陷害白起
當時趙國愿意割讓六座城池,以換取秦國退兵,不打仗還能得到城池,秦王認為有利可圖,就同意了,白起聽說這事后,與范雎結下仇怨。
當時白起在軍事上都做好準備了,結果秦王聽范雎的話不打了,白起能不生氣嗎?
從范雎來看,他知道白起對自己有意見,范雎也對白起有意見,白起后來不愿意去邯鄲帶兵攻趙,秦王曾派范雎勸說白起,范雎向秦王報告時,少不了添油加醋。
范雎是秦國丞相,秦王與范雎商議白起事件時,范雎認為白起“怏怏不服,有馀言”,意思就是白起不服氣,有怨言。
范雎大概率建議秦王殺白起,因此加速了白起的被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