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過剩的年輕人,如何尋找出路?或許可以參考中國企業的決策,跟著大膽出海,公司獲取不錯的利潤,個人獲得更高的工資。
比如我的一個同學,被公司派去了越南,在當地過得很滋潤,他自己說就像90年代的日本或臺灣人來中國的感覺是一樣的,工資高、當地消費很低。而他們的企業,通過海外業務也重新獲得了高速增長,海外業務體量已經超過了國內。
相似的環境、相似的困難,解法也是可以相互參考的。
先說人才過剩,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117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但是找工作卻越來越難,今年8月全國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已攀升至18.8%,這里面不包含大學生。
大學生的就業更加困難,有招聘公司數據顯示2024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僅為55.5%,接近一半的大學畢業生沒有找到工作。
在這種艱難的局面之下,這兩年,考研人數降低了18%,減少86萬人,降到了388萬人;但是考公熱持續升溫,2025年的國考報名人數突破325萬人,再創新高。
這也非常好理解,考研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實現不了,那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就沒必要了。更何況,讀研的學費越來越高,有的專業碩士學費高達30萬以上,很多學校還不提供宿舍。
所以,把時間和精力省下來,盡快找到工作、盡快上岸才是王道。同時過高的失業率,又導致大家對工作的期待不斷降低、對穩定性要求提高,所以考公的人越來越多。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哪怕你考上了公務員,你的獲得感也并不高,因為相比前幾年的大學生,你的選擇范圍還是少了,你的獲得感降低了。
再來看中國企業。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所有的企業都過得很好,而且不斷擴充產能搶占市場;在市場飽和之后,則進行瘋狂的價格戰、壓低成本,通過瘋狂的內卷熬死了其他對手。但是,等到最后,發現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后,投資、消費等各方面需求都下降了,自己也沒有活得那么好。
這個困難,之前日本企業也遇到過,他們的解決方法就是出海,尋找新的需求。咱們國家很多企業也是如此,他們選擇走出去,賺海外的錢,無論是歐美還是一帶一路。出去了會發現,雖然有很多調整,但總體來說利潤還是比較高的,錢比國內好掙。
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都經歷過國內的煉獄模式,到海外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去,簡直是砍瓜切菜,迅速搶占市場。
所以,對于年輕人來說,轉變觀念,在找工作時,跟隨一些中國企業出海的步伐,從中找找機會也是值得考慮的。
當然,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出海很苦,背井離鄉很苦,如果能在國內解決最好。這就要求中國經濟要成功轉型,要加強國內經濟大循環,國內的內需要增長起來,尤其是服務業要增長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消納大量的就業人口,讓大家過上體面的生活。
這個過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難,尤其是要讓大家無后顧之憂地敢消費、愿意消費,有大量的事需要做。這是我們經濟發展的目標,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大林哥,帶你認識財經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