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這個問題的最直接的答案是什么?但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答案。我今天想談談我的答案?。▓D片來源于pexels)
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了我的當年,那是新世紀交接的時候我畢業了。那個時候的我,根本不會去考慮職業的好壞,只要有工廠要我就會去。我們班里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如此。所以,我們那個時代的就業率肯定很高。
是那個時候的工作都很好嗎?那個時候正面臨下崗潮,很多企業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但只要它要我,我就回去。
為什么?一個字,“窮”。
我找工作的錢都是找親戚借的,數額我記得很清楚,1000元。我和同班另外一個同學一起找工作,我們晚上甚至都不敢住賓館,而是在火車站的地下室過夜。我到現在還記得上海火車站地下室晚上的寒冷,還有上海長途汽車站在早上開門后我們能享受到的溫暖。迎著冷風的早晨,我記得最深刻的更是火車站前的那個高架。
從此以后我再沒有去過上海,但上海的空氣卻成了我血液的一部分。
在那樣的時刻,只要有公司錄取我們,我們就一定會去的,因為那個時候大部分的公司可以預支工資,還提供集體宿舍,至少能保證我們一個月的溫飽。
而現在的學生則不同。現在大部分的大學生出來找工作,再不會像我們那時候一樣需要白天住汽車站,晚上住火車站了。他們無需為明天的口糧發愁,這就是能夠“待業”的最大的底氣。
如果我家里有錢,能讓我更久的找工作,那個時候的我肯定也不會畢業后馬上就業。畢竟,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特別重要,在那個時候它還有轉正定級,檔案管理等諸項的事務都綁定在第一份工作上。但是,人生沒有如果,結局在我還沒出生時就注定。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統計,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個猜測。在一個大學的畢業班中,最先上班的可能是富貴人家的子女,因為他們畢業前家長已經為他們鋪好了路。其次就是最貧窮人家的子女,因為他們不得不趕快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即使是真正的搬磚。而選擇待業的,往往是中等人家家庭的子女,一方面不喜歡吃苦,另一方面又沒有足夠的資源給他們找個體面的工作,所以只能選擇等待。
我上段說的就業,包括在真正的在工地上搬磚,在工廠的流水線打螺絲,而不僅僅是那種簽訂《三方協議》的就業。
很多事情都是經濟基礎決定的,就業也是如此。 為什么很多大學畢業生寧愿待業也不去上班?是因為家庭給了他待業的基本條件。如果家里明天就揭不開鍋,他今天畢業,明天就會跑去工地搬磚,秒就業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很不爽我前面的論述。但是,孔乙己的長衫之所以能不脫下來,是因為有手中的銅板。我依稀記得,在我們那個年代,即使是985的畢業生,只要進工廠的,包括國有大廠,都要下廠實習半年,這半年的實習那可是實打實的打螺絲,現在的畢業生恐怕很難接受的安排。
忍不住多說一句。以前的本科生考研率很低,并不是本科畢業后就能找到很體面的工作,而是因為家里真的沒錢可以讓他繼續讀研。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中老年人都是“在職研究生”,就是因為既沒錢畢業后就考研,工作后也沒辦法脫產讀研。
文 西風獨醉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員、國家人力資源管理師、經濟師、社會工作師、GCDF全球職業規劃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