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我軍也有過不少失利,但像金門戰役這樣三個團成建制損失的敗仗卻是唯一一例。金門戰役失利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輕敵之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船只不足。由于湯恩伯在敗退之前的大破壞,28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300條船,一次只能運送三個團的部隊。
這樣一來,就只能等第一梯隊的三個團登島后,船只再返回,來運送第二梯隊。但不料這300條船運送第一梯隊登陸后遇到了落潮,全部擱淺在海灘了,不久后被敵機悉數炸毀,一條船也沒有回來。由于無船可用,預備登島的第二梯隊只能站在岸邊干著急。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第一梯隊登島的三個團和敵人血戰了兩天三夜后最終失利。
登島的9000余人當中,大部分英勇犧牲,余部被俘。吳成德是運送第一梯隊登島的船工之一,親身經歷了金門戰役,他回憶說:金門戰役如果能提前一到兩個小時打響的話,結局或可扭轉。有一些資料上說,我軍登島的第一梯隊三個團是1949年10月24日晚上八點登船出發的,實際上這個說法并不準確。如果真的是這個時間點出發的話,金門戰役的結局或許真的就不一樣了。
據吳成德回憶,第一批登島的三個團是當晚11點才出發的,他說:“船隊開始航行時,正值大潮,風急浪高,船顛簸的比較厲害。開始幾條船還能走成隊形,慢慢就亂套了。”雖然受風浪的影響很大,但船工們憑借著嫻熟的技術,還是穩住了船身,朝金門島駛去。快要靠岸的時候,包括吳成德在內的船工們準備停船,放下纜繩。
駕駛過木帆船的人都知道,船只不能離岸太近,否則容易擱淺。當船行駛到一定位置時,就要放下纜繩,把它的另一頭牢牢系到陸地突出部的石墩、樹樁等可系物上面,使船身始終養在水里。這樣一來,船身就能隨著海潮的漲落起伏,或者水漲船高,或者潮落船退,而不至于擱淺。
但由于第10兵團對金門戰役太過樂觀,負責具體指揮的肖鋒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找船上面,沒有對戰士們進行基本的航海知識培訓,因此第一批登島的官兵們都不懂船只離岸太近容易擱淺的道理。當吳成德等人準備停船下纜繩的時候,戰士們還以為船工們怕死,不敢靠岸。一個勁地催促他們把船向堤岸和灘涂靠近。
船工們沒有辦法,只得繼續把船向前開。吳成德回憶說:有的船身已經觸到干攤了,戰士們還嫌船靠岸不近,甚至跳下船,不顧船工的勸阻,把船繼續往前推。如果當時站在戰士們的角度來考慮,他們的這種要求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船離岸越近,他們下船登陸就越快,能迅速投入戰斗。船離岸遠了,他們下了船要涉水,要在水中走一大段路,容易遭到岸上敵人的殺傷。
而且當時也發生了一個意外情況,就在運送第一梯隊的船隊駛近金門島的時候,島上守軍一個名叫卞立乾的排長起來查哨,結果不小心誤觸了地雷。當時已經接近25日凌晨兩點,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巨大的爆炸聲傳出老遠。島上的守軍被驚醒,金門要塞上的探照燈隨即打開,在燈光的照射下,他們看到海上有許多船只正向金門島急駛而來。
敵軍的炮兵隨即開始射擊,第一梯隊的一些戰士還沒有登島就犧牲了。在這種情況下,戰士們要求船工盡量把船往前開,以便下船后就能登陸投入戰斗。由于官兵們沒有在戰前受到基本的航海知識培訓,不懂潮汐變化對船只的影響,也不懂駕船技術。再加上敵人已經開炮了,軍情萬份緊急,就沒能顧上認真傾聽船工們的意見,一個勁地要求往前開,犯了瞎指揮的錯誤。
吳成德是很有經驗的船工,對金門水域的潮汐變化情況比較了解,他回憶說:每個月的初一和十六,半夜12點月亮當頭時,潮水最大。初一之后,潮一天比一天低,每天都漲不到前一天的位置。大約七天后,又一天比一天潮位高,到十六形成大潮。十六之后又是如此,頭一周一天比一天低,后一周一天比一天高,到初一又形成大潮。
具體到金門戰役中,第一梯隊的三個團出發時是10月24日晚上11點,登陸的時間是25日凌晨兩點鐘,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四。部隊乘船出發的時候是大潮,登陸時已經是落潮。在戰士們的一再催促下,船工們不得已把船駛上了干灘,結果遇到落潮全部擱淺。戰士們只管往前沖,沒有人想到要把空船推到海里去。
船工們大部分留在了船上等待漲潮,吳成德和一部分船工跟隨部隊上了陸地。天亮后敵人的飛機趕來,將擱淺的船只悉數炸毀,留在船上等待漲潮的船工們都犧牲在了敵機的轟炸下。據戰后統計,僅廈門同安縣大嶝鎮和新店鎮蓮河村就有25名參加金門戰役的船工被追認為烈士。
吳成德十分幸運,沒有在戰斗中犧牲。25日黃昏,第一批登島的三個團在和優勢敵人血戰了一天后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還能戰斗的部隊已經不足兩個營,251團團長劉天祥和253團團長徐博向28軍軍長肖鋒求援。肖鋒手中沒有船,只能請求兵團派船。當晚8點左右,兵團從廈門派來了一條機動船和幾只木帆船。
246團團長孫云秀帶領四個連的部隊乘船出發,對第一梯隊進行增援。雙方會合后,還能戰斗的人員加在一起也不足一個團,此時島上守軍已經增加到了三個軍的規模,金門戰役的結局由此注定。由于吳成德不是戰斗人員,運送孫云秀登島的船只返回的時候,把他給帶上了,他這才沒有犧牲。
吳成德回憶說,如果金門戰役能提前一到兩個小時打響,結局或可扭轉。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運送第一梯隊的300條船能提前兩個小時出發的話,正是漲潮之際,船隊不但可以趁潮勢加速沖灘,而且戰士們下船之后,正逢大潮,船只很容易返回,這樣就可以繼續運送第二梯隊登島。
這樣一來,我登島部隊就能達到6個團18000余人,島上守軍李良榮兵團雖然下轄兩個軍,但這兩個軍都是被我軍消滅后重建的,戰斗力有限,而且總兵力僅有兩萬余人。在敵我兵力幾乎相當的情況下,我軍要擊敗李良榮兵團并非難事。而胡璉當時并不在島上,他直到26日上午才登陸金門。如果運送第一梯隊的300條船真能提前兩個小時出發的話,金門戰役或許就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