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證粟裕是否親臨車橋戰役前線時,粟裕是什么時間、用多長時間抵達車橋前線,是一個關鍵的考證點。按照某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回憶,粟裕自帶二十人,在該主任和團長帶的一個特務營的護送下,用了兩天時間從師部三倉河趕到了車橋前線。有的人將粟裕這次前線之行解讀為輕裝簡從、輕車熟路、直奔車橋。對此,我們再做進一步的考證。
需要延伸說明的是,政治處主任稱粟裕是3月初的一天找他談話,第二天護送粟裕向車橋出發的。我們把政治處主任說的3月初的一天最大限度往前提,按3月1日粟裕找他談話(再往前提不可能了,因23軍戰史明確記載該特務團2月末才成立),按3月2日出發算。這樣就把粟裕機動的時間變量放到最大限度,看用兩天時間能否在“3月4日的午夜時候”趕到車橋。
首先,讓我們有個距離概念,看一下師部三倉河距離車橋大致有多遠。
我們大概測算了一下,從一師師部三倉河到車橋鎮,按現在的高德地圖量兩點間直線距離大約150公里左右。但部隊開進不可能走直線的。特別是三倉河到車橋這段路程,以水網和旱地為主,水系密布、湖蕩眾多,地形非常復雜。我們無法考證當年他們走的是哪條具體路線,哪些地方走的是陸路,哪些地方走的是水路,哪些地方是繞行,哪些地方是穿越敵人的據點和封鎖線。但即使按最捷徑的路線走,也不會少于200公里。
下圖是粟裕從三倉河到軍部往返的路線圖,其中就包括從車橋以南回到師部三倉河這段。我們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個曲曲折折的路線,有的地方還需繞大彎。有興趣的軍迷們可以算算大致有多少公里,估算下來二百公里只多不少。
其次,讓我們有個敵情概念,看一下通過日偽軍據點和封鎖線有多么難。
蘇中戰略區約兩萬三千平方公里。在這樣的一個范圍內,敵人總共修建了500多個據點。我們可以看一下下面的1943年4月至1944年2月的蘇中示意圖,上面標注的密密麻麻的藍色小圓點便是敵人的據點,可見其密度有多大。粟裕稱敵人“據點與據點之間最遠的只相隔十五華里,近的只有三、五里”。蘇中區行署主任管文蔚稱“一路上敵偽據點、崗樓星羅棋布,穿插過去相當危險”。
據管文蔚回憶稱,1943年底他和陳丕顯在一個加強排的護送下去黃花塘軍部開會。原定路線是從鹽城附近向西,后發現敵情不得不轉到鹽阜以東的海邊上。在躲過敵人數天的“掃蕩”后再出發。為了搶時間按時到達軍部,他們在走到車橋南面的平橋時,甚至決定用武裝掩護強渡。
據《秦叔瑾戰地日記》記載,粟裕在一個連的兵力護送下去軍部的時候,有一次遇到敵人,他們潛伏在黃豆地里幸而躲過。秦叔瑾不無慨嘆地說,敵人“要是發現那一次就發生問題了”。
一師教導團團長張震東率“一營及山炮連”在向車橋開進的途中,碰上了敵人的“掃蕩”。張震東“要求部隊誓死保衛山炮連趕赴車橋參加戰斗”。最終他率部隊繞道跳出敵人掃蕩地域,與葉飛的前指會合。
類比上面這些例子,我們不難想象,粟裕一行20人與護送的特務營總共有好幾百人,他們在敵據點之間穿梭,在封鎖線中前行,有時需要晝伏夜行,有時需要遠道繞行,有時需要換乘船只,有時需要規避敵人。在這樣復雜嚴峻的敵情和地理條件下,行軍的狀態會是什么樣子?行軍的難度會是什么樣子?行軍的速度會是什么樣子?恐怕用輕裝簡從、輕車熟路、直奔車橋來描述和解讀,未免大相徑庭了吧。
再次,讓我們有個慣例概念,看以往走這條線大概要用多長時間。
二百多公里的水網旱地,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呢?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通過這些例子大致能推算出用多少天時間。
根據《秦叔瑾戰地日記》記載,他們護送粟裕去軍部的時候,從師部出發兩天時間只走到通榆公路西側的林葛莊,大約相當于到車橋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從軍部返回那次,從車橋以南回到三倉河大概用了近十天的時間。除去沿途看望有關部隊,怎么算也得有七八天的時間。
據一師偵察科副科長嚴振衡回憶,他護送葉飛去車橋前線時,在“這一條路線我已經很熟悉了”的情況下,仍然“用了五天的時間到了顧殿堡以西的樓王(婁王莊)”。五天時間才走了整個路程的三分之二左右。如果全程下來的話大約也得七八天時間。
車橋戰役結束后不到十天,測繪參謀秦叔瑾便和毛瑞洧等五人奉命前往淮寶地區測繪了解地形,為師部和蘇中軍區機關搬遷到淮寶一帶作準備。秦叔瑾日記記載,他們3月14日從師部出發,用了4天時間,于18日抵達婁王莊。比葉飛一行到婁王莊少用了1天。
需要說明的是:粟裕去軍部和葉飛走這條線時,都是帶著一個連的兵力護送。如果按政治處主任所說,粟裕是跟著特務團一個營的兵力一起開進,顯然好幾百人的目標更大,過敵人的據點和封鎖線更難,所用時間只會更長些。
參照上面這些例子,我們大致估算一下,粟裕和特務營從三倉河到車橋至少也得需要5天時間。
我們不妨再增加一些感性認識,舉幾個我軍著名的強行軍例子。飛奪瀘淀橋120公里,用了25個多小時;孟良崮戰役王必成六縱飛兵激渡120公里,用了40多個小時;抗美援朝113師三所里穿插70多公里,用了14個小時。如果粟裕和護送他的一個特務營,兩天真能在這樣復雜嚴峻的敵情和地形條件下走了200多公里趕到車橋前線,那無疑將創造我軍強行軍的歷史新紀錄。而如果真有這樣全軍性的紀錄,車橋戰役戰史乃至全軍戰史無論如何都應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無論如何也不應漏掉的。
我們說,抗日神劇可以這樣編劇。但現實中,畢竟200多公里的路程擺在那,畢竟水網旱地的復雜地形擺在那,畢竟據點密布的嚴峻敵情擺在那,畢竟走這條線的幾個例子擺在那。不做科學嚴謹的定量分析,只憑想當然的“輕裝簡從”,只憑無干擾的“飛兵車橋”,乍一聽好像既給力又快意,但實際上經不起半點推敲,無外乎是一種變相抗日神劇的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