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界更多地認為:粟裕“斗膽直陳”三個縱隊不過江在江北打大仗的戰略建議,毛澤東主席是完全同意的。實際上并沒有這樣簡單。帥克以為,毛澤東主席是有條件地同意粟裕的建議,或者說是暫時同意粟裕的建議,還可以說是同意你粟裕的建議,但是必須要你粟裕立“軍令狀”。為什么這么說呢?
讓我們先看一下中央城南莊書記處擴大會議后,毛澤東主席于1948年5月5日起草的電報原文:
“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使江淮河漢之敵容易被我軍逐一解決,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將戰爭引向江淮河漢,使山東、蘇北、豫北、晉南、陜北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解決一樣,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難。目前粟裕兵團(一、四、六縱)的任務,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開辟渡江道路,即在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第459頁)
這封電報內涵非常豐富,既強調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央軍委既定的戰略方針,又指出了當前三個縱隊過江條件不具備的現實情況,更是明確了不過江并不是簡單的準備過江,而是在不過江前要大量消滅敵人。
這封電報表明:過江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
主席在他這封電報的開頭,即明確地提出了全軍的作戰指導和重心: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也就是說過江是既定的戰略任務,暫時有困難,但遲早還是要過江的。
實際上過江實行戰略躍進,這是主席在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整體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看,主席的躍進大戰略有一個完整明晰的發展脈絡。
第一個戰略躍進動作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我軍戰略反攻的序幕。軍迷們對這段歷史都很熟悉,這里不再贅述。
第二個戰略動作是要葉飛和陶勇的兩個縱隊“出閩浙贛,創立閩浙贛根據地”。1947年7月23日,毛澤東主席在給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的一封電報中特地明確了葉飛、陶勇兩個縱隊戰略躍進的步驟和要求:
“葉(飛)陶(勇)兩縱出閩浙贛,創立閩浙贛根據地。其步驟:第一步,于現地休整數日,迅速殲擊泰安、大汶口、肥城、平陰、東阿、東平地區之敵,占領該區,以一個半月至兩個月時間在該區內(或在聊城)完成休息、補充、配備干部及政治動員;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臨時根據地;第三步,相機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臨時根據地;第四步至閩浙贛目的地。”(《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第148頁)
后來,根據戰局發展變化,毛澤東主席取消了葉飛、陶勇兩個縱隊出閩浙贛的戰略躍進計劃。
第三個戰略動作便是這次要粟裕率三個縱隊過江,在江南執行寬大機動作戰的戰略任務。
透過主席的這三個戰略躍進計劃及其電報有關內容,了解了前因后果,我們便不難理解,主席為何說過江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了。
這封電報表明:不過江是有明確的前提條件的。
毛澤東主席意志極為堅定,一旦作出戰略決策,不是一般人建議就能輕易改變的。這次,他在電報當中同意粟裕暫不過江的同時,明確提出了不過江的條件。
有意思的是這個不過江的條件,不是讓粟裕率一、四、六縱隊像在前期濮陽整訓那樣,加強作風紀律整頓,加強江南水網稻田地戰場環境軍事訓練,加強無后方依托行軍打仗訓練,而是給粟裕提出了必須在四個月至八個月內,殲滅敵人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這之中還包括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五軍在內這樣的條件。
當時,國民黨軍一個旅相當于整編前的一個師,大約在8000人左右,十一二個旅大約10萬人左右。那么,給粟裕指揮的部隊有多少呢?除華野第一、四、六縱隊外,還有第三、八縱隊,中野的第十一縱隊。具體兵力數字不好算,大致在15萬人左右。
四至八個月內,15萬人要消滅10萬人左右。這個條件實在夠“嚴苛”的。
這種“嚴苛”還在于,國共經過近兩年的大打,敵人也變“聰明了許多”,因為他們也改變了戰略戰術。在這種情況下,戰機特別難尋,再像以前打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那樣的大仗,并不好打。這也是華野自孟良崮戰役以來的一年時間,并沒有打上大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給粟裕附加這么“嚴苛”的條件,我們也可理解為,解放戰爭進入到戰略進攻的關鍵時期,毛澤東主席希望加快戰爭進程,希望盡快打開中原“拉鋸式”的戰局,希望通過給粟裕壓擔子來推進整個南線的戰事。
這封電報表明:不過江粟裕是需要立“軍令狀”的。
因為粟裕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的戰略建議,等于是改變了原定的整個戰略躍進計劃。茲事顯然極為重大。為此,毛澤東主席還在這封電報中特別指出:“以上計劃是我們和陳粟及(薄)一波(李)先念所商定者”。另外,電報也不僅是給當時還在城南莊的陳毅粟裕,還發給了劉伯承鄧小平以及華東局。也就是說,“一波先念”、劉鄧、華東局都是這個電報的見證人和監督人。
對此,粟裕在他的戰爭回憶錄當中這樣寫道:
“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采納了關于第一兵團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議,陳毅同志又要暫時離開華野,我深感自己的擔子沉重,覺得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軍令狀’。”
無疑,粟裕的“是向中央立下了軍令狀”,這個說法是非常貼切的。自古以來,立軍令狀有主動立和被動立之說。粟裕的這次軍令狀,盡管是他自己后來說出來的,但通過給他提出的暫不過江的“嚴苛”條件來看,可以說主動成分和被動成分都有。
因為,通過前后分析和量化對比來看,不過江的殲敵任務比過江的殲敵任務還重、還難。過江要求的是執行寬大機動的作戰任務,強調的只是調動敵軍、分散敵軍,并沒有賦予明確的殲敵任務指標;而不過江則要你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還有一個五大主力之一的五軍,任務指標非常明確具體。
最終,粟裕僅用了一個多月,僅用了豫東戰役一場大仗,便完成了軍令狀規定的各項任務。不僅如此,豫東戰役還創造了解放戰爭好幾個第一:第一次一個戰役殲敵9萬余人,第一次俘虜敵正兵團司令級將領——區壽年,第一次奪取敵省會城市開封。
完全可以說,粟裕干脆、利落、超額地完成了軍令狀明確的戰略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