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云南了,連開兩天車一路從長沙自駕到昆明,有一種從冬天重返秋天的感覺。
這是我第一次來云南,天氣和溫度都剛剛好,天很藍、云很低、風很暖。
聽我勸,來云南盡量選擇自駕游,因為這是一個可以隨時開窗賞景的地方。
這次計劃以昆明為起點,然后到大理、麗江、西雙版納,過程中還會路過一些其他城市和景點。
沒有特別的計劃,隨遇而安。
我也會在接下來一些文章最后的「安可時刻」跟你們分享這次長途自駕游的攻略和經驗分享。
今天跟你們聊一個關于微信的話題。
微信團隊的同學跟我說,他們調整后的語音朗讀模型已經發布到線上版本中了,于是我又反復聽了很多篇自己的文章。
如果現在打分,我覺得九成以上已經趨近于我的聲音了。
這里說的聲音,主要是指發音、語氣、語調。如果不刻意細聽,我覺得一般人可能分不出來我和 AI 聲音誰是誰。
上次我體驗后寫了一篇文章,微信團隊的同學很快就進行了迭代,還單獨發了幾段我的聲音切片給我,比最初的效果要好不少。
現在這個經過優化的模型已經是線上版本了,你們可以直接點擊標題下方那個藍色的耳機聽到我的聲音。
對比一下,看是不是和上次有了不小的提升?
尤其是聽過我真人說話的同學,你們也可以對比下,看這次的表現怎么樣?
很多人說微信的產品迭代慢,但有時候他們也挺快的。
只不過,有些迭代是不可見的,是微觀層面的,這些事每天都在發生。
我讓幾個熟悉的朋友聽了下這次調整后的 AI 聲音,他們大多數覺得跟我真人聲音非常接近,但也有一些破綻。
比如,AI 朗讀的速度有時候忽慢忽快,慢的時候像個機器人,快的時候又很擬人化。
還有,AI 在一些特定字符的朗讀方式上并不貼合實際。
比如,我在文章里留過我的個人微信號是 tangren0517,結果 AI 版的唐韌讀成了「探戈潤0517」。
我很確信,英文單詞里沒有 tangren 這個單詞,所以發音成英文讀法顯然不是很合理。
至少,也可以按照拼音讀法發音。
除此之外,目前我還沒有發現什么其他破綻。
討論時一個朋友說,微信迭代產品時總這么悄無聲息,自己也從來不發聲,都是靠其他人幫他們說話。
尤其是一些大話,比如革命性、顛覆性、改變局面之類的大話,基本都是別人說出來然后給微信冠名。
就好比我這種公眾號作者,恰巧還是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每當發現這種更新都會十分興奮,立馬變成一個大喇叭廣而告之。
唯一不同的是,我不是微信的產品蝗蟲,不是來了又走。
我也想了想,同時也搜了搜,微信似乎從來沒有說過什么大話,幾乎都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推廣自己的產品。
有人好奇,微信團隊有運營么?
就我的了解來看,我覺得微信團隊每一個產品經理、每一個研發、每一個測試,或許都是他們的運營。
在一些內測群里,出來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都是微信團隊的產品和研發,沒有什么官方發言人,也沒有什么用戶調研師。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文化。
很多產品喜歡說大話,宏大敘事可以讓觀眾們感受到一種虛幻感,認為這就是未來的鑰匙。
可冷靜過后,數據和用戶的行動會揭示真相。
像微信這種不說大話的團隊,從來不承諾什么,也從來不否認什么,一種神秘感下又帶著一些期望。
只要微信更新,留言區一定會有人說,雙向刪除好友功能什么時候上線?
在我的記憶里,這個功能似乎已經被呼喚有些年頭了。
然而,這個功能最終還是內測了,只不過并不是像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出現。
因為,只有當你的好友數量達到上限再繼續添加好友時才會觸發這個功能。
那時候,你就會看見誰已經把你刪了,同時你也可以回刪。
就這樣,微信滿足了這個需求,但絕大多數人依舊無法體驗到,這或許就叫想而不得,但又有。
此刻,似乎一部分用戶就閉嘴了。
是的,微信需要說什么大話呢?
作為一個受益于微信生態的人,我從不吝嗇對它的喜歡,它讓我有了一種新的生活和事業,我應該感謝。
微信不需要說大話,一切都在行動里就好了。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昆明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能見度很高,這里主要指空氣很好、污染很少,加上有一定海拔,所以比較清澈。
昨天和今天在這停留,就住在滇池旁邊的一個酒店,喂了海鷗,也去了濕地公園,吃了米線。
下一站,準備去大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