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役是濟南戰役。
濟南戰役結束后,國民黨高層陷入一片沮喪之中。剛卸任國民黨軍參謀總長的陳誠,當時正在醫院治療。他在得悉濟南被解放軍攻克后,這樣寫道:“勘亂時期的剿共軍事,以(民國)三十七年(即1948年)九月下旬濟南的失陷,作為一個轉捩點”。“在此以前,可以說勝敗之機猶未大定,國軍努力的機會,還有爭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后,顯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
眾所周知,陳誠是蔣介石的嫡系,也是國民黨資深的高級將領,是國民黨著名的“土木系”的總頭頭,為何他作出濟南戰役是國民黨的轉折點,失敗已無可挽回這一預言呢?
這么堅固大城市僅只守了8天便被攻克
對于守住濟南這么一座孤城,國民黨上下的信心并不足。這一點守城主將王耀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曾向蔣介石建議過放棄濟南,但蔣介石更多考慮的是政治因素,再加上他認為,濟南城防堅固,又有國民黨的空中支援,應該能夠堅持下去。因此,他斷然拒絕了王耀武的請求。
盡管國民黨高層判斷濟南可能不保,但他們絕沒有想到這么快就失陷。王耀武手下的師長曹振鐸說過這樣的話:“我在抗戰時也沒有做過這樣好的工事。就怕共軍不敢來。如果來了,一定會把他們擊敗”。這話雖然狂了些,但對于濟南如此堅固的工事,他們還是有一定自信心理的。
不過,最終的結果是,濟南城外圍的茂嶺山、硯池山僅一天即被攻克,濟南城僅8天就失陷。這個結果對蔣介石和陳誠來講太有些意外了,打擊也太大了。
與共產黨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不同,國民黨上至蔣介石,下至陳誠等諸多高級將領,在他們的固有思維定式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既是他們維系政權的表面支撐,也是他們心里的最后防線。一旦這個防線被擊穿,他們便無可適從,自知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了。
這樣的一流名將依然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濟南守城將領王耀武,可謂是國民黨的名將,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稱。這說明此人打仗很有一套。的確,他在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得非常鐵血,帶領他的七十四軍東征西討,令日軍聞風喪膽。有人說,王耀武是黃埔系里最能打的將領之一。蔣介石對此人也一向很是倚重。
不僅是國民黨軍隊對王耀武高度認可,在解放軍內部,他的對手粟裕在萊蕪戰役總結和濟南戰役開打前也都提到了此人,并對他的作戰指揮給予相當的評價,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濟南戰役結束后,新華社發表的經過劉少奇、周恩來修改,由毛澤東最后修改審定的題為《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的社論當中,也提到了“還有國民黨的有名將領王耀武指揮”。這些都說明,王耀武是國共都認可的能打的將領。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名的將領,在與華東我軍的鐵血較量中,僅支撐了8天便敗下陣來,落得個被生俘的下場。這給陳誠等心理上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象王耀武這樣的名將尚且如此,誰還能接著再打下去呢?
這么強大的增援力量就是不敢前往解圍
本來,蔣介石也曾答應過王耀武,一旦濟南開戰,不但將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包括空投部隊和補給),更有來自徐州強大的機動兵團的增援。增援集團將由國民黨另一名將杜聿明指揮,包括邱清泉、黃百韜等悍將。按說,增援集團的陣容從指揮到部隊的組成都是國民黨軍中的佼佼者。這應該讓王耀武的心放到肚子里。
然而,濟南戰事一開,所謂的強大增援集團,在面對粟裕的強大阻援集團夾運河而陣時,他們表現得十分不積極。在王耀武的多次求救下,增援集團只是象征性地做個集結的樣子。因為他們知道,以往的多次戰事他們就是這樣吃粟裕的虧。前不久的豫東戰役,增援的區壽年就是這樣被吃掉的。一向好打滑頭仗的邱清泉等當然明白前車之鑒這個道理的。
面對國民黨所謂的強大增援兵團猶豫不前,一向以精明聰明著稱的陳誠當然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增援不利的問題,而是如他所寫的那樣,國民黨軍“已成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
解放戰爭以來,陳誠曾先后有過三次預言,一次是解放戰爭剛開打時,他即狂言:六個月內消滅共產黨的軍隊。1947年從杜聿明手中接手東北后,也曾揚言過:六個月內解決東北戰事。然而,歷史很快表明,陳誠的預言與實際結果大相徑庭。
不過,這次的濟南戰役,他的預言到是清醒、冷靜、客觀了許多,后來的歷史證明,他的這個預言還是很有些準頭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