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村探親,和村口老張家的二小子聊天,他說:“叔,我在城里買房落戶了,老家的地一直荒著,聽說現在能‘永久退地換錢’?這事兒靠譜不?”
其實這兩年,像老張兒子這樣的情況不少——年輕人進城扎根,老家的地要么閑置,要么交給親戚種。關于“退地”“合村”的傳聞也傳得熱鬧,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2025年,農村土地政策有啥新變化?合村并鎮到底咋推進?農民朋友又該做哪些準備?
一、農民“永久退地”:政策說清了這3件事
這兩年,網上總傳“退一畝地補償7萬”“退房能拿幾十萬”,鬧得不少人心里癢癢。但政策到底咋規定?咱們得先把“底線”摸清楚。
第一,退地必須“自愿”,誰也不能強迫。
政策里明明白白寫著:“退地退房必須農民自己點頭,誰也不能硬逼!”哪怕你戶口早就遷到城里,老家的地還是你的權益,沒人能隨便收走。前陣子鄰村有個事兒,村主任想“幫”幾戶老人退地搞開發,結果被老人兒子告到鎮上,最后村主任挨了批評——政策的“自愿”二字,是農民的“護身符”。
第二,地得“權屬清楚”才能退。
老張兒子想退地,結果一查發現:他爸當年和二叔口頭分過地,沒簽書面協議,這地算誰的?政策說了,地要是有糾紛、沒明確“歸屬”,暫時退不了。得先把“賬”算清,比如找村委會開證明、補簽協議,確認這地確實是你的,才能走退地流程。
第三,退地必須“給錢”,沒補償不能退。
最關鍵的來了:退地不是“白給”,必須有補償!但網上傳的“一畝7萬”是真的嗎?其實各地補償標準不一樣——有的地方地值錢(比如靠近縣城、交通方便),補償就高;有的地方地偏、種莊稼不賺錢,補償就低。比如我們縣去年試點,退一畝耕地補了3萬,退宅基地補了5萬,具體還得看當地政策。
總結一句話:退地是“自愿、確權、拿錢”,別信“統一高價”的傳言,先去鎮里問問自家地的補償標準,再做決定。
二、合村并鎮:不會“一刀切”,這3類村暫時不搬
最近“合村并鎮”的消息傳得兇,有人擔心“明天就拆房”,有人怕“被趕到陌生地方”。其實政策早定了調子:全國不會大面積拆村,更不會“大拆大建”,但個別地方會試點,解決“空心村”“災險村”的問題。
先給大家吃顆“定心丸”:這3類村暫時不會搬!
·有特色的村:比如老祠堂、古戲臺保存完好,或者有非遺手藝(像我們村的竹編),這種村國家要保護,不會拆;
·人多熱鬧的村:村里年輕人多、商鋪多,人氣旺,沒必要拆;
·能搞旅游的村:靠山靠水、風景好,或者有果園、民宿,這種村要發展旅游,更不會拆。
那啥樣的村可能搬?主要是兩種:
一種是“空心村”——村里只剩老人,房子塌了沒人修,地荒了沒人種,合并到附近大村,集中修路、建衛生室,日子反而方便;
另一種是“災險村”——比如住在山腳,年年發山洪,或者在礦區附近有塌方風險,搬去安全的地方,日子更踏實。
政策還說了“三不準”:不準強制搬、不準隨便改地的歸屬、不準讓農民“沒房住”。所以,合村不是“趕人走”,是讓日子過得更穩當。
三、咱農民的心里話:土地是根,但日子要往前看
作為在農村長大的人,我特別理解:土地不只是“一畝三分地”,是爺爺輩兒挑糞澆水的辛苦,是過年回家“老房子還在”的踏實,是“根”的牽掛。
但時代在變——年輕人要在城里扎根,老人要就近看病,荒著的地不如換點錢;空心村的學校撤了,娃上學要跑十里路,合并到中心村,娃娃能住宿舍、有操場……政策不是“斷根”,是給咱多一種選擇。
我有個表舅,前年退了5畝地拿了15萬,在縣城給兒子付了首付;還有個堂姐,村里合并后,衛生室、超市都搬到新社區,70歲的老媽看病不用再走泥路。
土地是情分,日子是現實。政策給了“選擇權”,咱農民要“拎得清”:該守的守,該放的放。
四、農民朋友該做的3件準備
說了這么多,最后給咱農民提個醒,這3件事得提前準備:
1.查查自家地的“身份”:找村委會要《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看看地的面積、位置對不對;要是和鄰居有地邊子糾紛,趁早找村里調解,別等退地時卡殼。
2.關注本地政策:鎮里的“鄉村振興辦公室”、村委會的公告欄,會貼退地補償標準、合村規劃,沒事多去問問。現在很多地方有“三農服務熱線”,打個電話就能問清楚。
3.想想自己的需求:如果打算在城里扎根,退地換錢能幫襯買房;如果還想回村養老,留著地種點小菜、養幾只雞,日子更舒坦。別聽別人“跟風”,自己的日子自己做主。
最后想說:農村的地,是農民的底氣;政策的“活”,是讓底氣更足。2025年,不管是退地還是合村,核心就一句話——讓農民日子過得更踏實、更有盼頭。
您對退地、合村有啥想法?評論區聊聊,咱們一起出主意!
(本文政策信息來源:農業農村部相關文件、地方試點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