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們一般都知道,國民黨軍共有“五大主力”,即整編74師、整編11師、5軍、新1軍、新6軍。國軍有數百萬之多,有眾多軍、師,既然公認的就這“五大主力”,這說明它們絕非憑空而來,浪得虛名。可以說,每個主力都有每個主力的經歷、輝煌和故事,都是打出來的鐵血之師。
解放戰爭初期開打的時候,可以說這幾大主力都顯示了非常強悍的戰斗力。第一大主力整編第74師首戰六合、天長,再下淮陰、淮安,又克漣水;新1軍、新6軍在東北打得順風順水,四平之戰使得林彪不得不率部撤退到松花江以北;整編11師、5軍在與我華野、中野交戰中也顯示了強悍的戰斗力,巨野一戰胡璉的整編11師1個團可以頂住我兩個縱隊的圍攻。
可以說,解放戰爭開始的幾個月,這幾大主力出盡了風頭、占盡了便宜。
不過,當戰爭進行還不到一年的時候,有這樣一場戰役,我軍卻同時對付“三大主力”,并且最終還將“第一大主力”全殲。
這就是我軍戰史上著名的戰役——孟良崮戰役。
眾所周知,孟良崮戰役采取的是“猛虎掏心”戰術,將整編第74師從重兵集團中挖殲。為此,陳粟決定運用第1、第4、第6、第8、第9五個主力縱隊包打整編74師,同時阻援整編25師、83師、65師。
但這只是中心戰場的作戰決心和部署。因為,此時整個敵我對比是45萬對27萬。從孟良崮主戰場這一局部看,是我5個縱隊圍殲74師,并同時擔負阻援25師、83師、65師。但再往外延展來看,還有“10個整編師在反包圍著我這5個縱隊”。這些“整編師到主戰場不過一兩日的行程”。而對付這10個整編師的打援部隊只有我4個縱隊。
在國軍這些增援部隊中,就包括有邱清泉的5軍和胡璉的整編11師“兩大主力”。
粟裕命令第10縱隊、第3縱隊擔負阻援5軍、整編11師等部隊任務。其中,給第10縱隊下達的作戰命令是:“背靠博山西南山地,以積極攻勢防御,向敵第5軍進擊,并虛張聲勢,以吸引敵第5軍及11師、75師、85師等部向北,求得在南線戰斗(指孟良崮中心區戰斗一一作者注)未解決前,使敵第5軍及11師等部無法南援”。給第3縱隊下達的作戰命令是:“南線戰斗打響后,即南移新泰以東,并以一部,分別插入新泰南北地區,用各種方法阻延11師之南援,保障南線作戰順利結束”。(《粟裕文選》第二卷,第296頁)
粟裕在他的戰爭回憶錄當中,對于外圍阻援戰斗是這樣描述的:
“阻援戰斗則是艱苦的陣地防御戰。我軍利用既設野戰工事進行了頑強的阻擊,象一座座堅固的堤壩,擋住了敵人一波又一波的沖擊,敵第5軍被我第10縱隊鉗制住;敵第11師被我第3縱隊抑留于蒙陰以北”。(《粟裕戰爭回憶錄》第503頁)
據陣中日記記載,5月14日22時,粟令3縱:“11師南援可能極大,務截斷常路及新顏間交通,阻敵南援”。這表明胡璉增援74師還是很積極的。
戰爭進行還不到一年,陳粟就敢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非但如此,還同時硬磕另“兩大主力”5軍和整編11師。這也是整個解放戰爭中同時對付“三大主力”唯一的一次戰役。陳粟的這種超強的膽識氣魄,這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這種高超的指揮控制藝術,在孟良崮戰役中發揮和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我們說孟良崮戰役,是經典中之經典,是傳奇中之傳奇,一點也不為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