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結束后,毛澤東便將他的戰略目光由東北轉向了平津。
此時,為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盡早發起平津戰役,毛澤東命東北野戰軍的程(子華)黃(志勇)兵團,作為東野的先遣兵團提前入關,已抵達北平以東的平谷一線。
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華北二兵團,即楊(得志)羅(瑞卿)耿(飚)兵團,已由石家莊以北曲陽地區出發,集中于易縣西北紫荊關地區待命。
而華北三兵團,即楊(成武)李(天煥)兵團,也已由綏東地區東進,準備機動部署到張家口周圍的柴溝堡、懷安附近地區。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主要戰略意圖是:令“楊李兵團迅速抓住并包圍柴溝堡、懷安,或張家口、宣化諸點之敵一個軍左右兵力,并相機進行攻擊,以吸引東面敵人向西增援”;程黃兵團待楊李兵團在柴溝堡、懷安、宣化、張家口地區抓住幾部敵人之后,“迅即超越密云、懷柔、順義線上之敵,快速向延慶、懷來地區前進,相機作戰”;楊羅耿兵團主要是進至涿鹿地區相機作戰,適情迅速前來包圍懷來之敵。
此時的敵情是:在柴溝堡、懷安、張家口、宣化、下花園、懷來、南口等地共有敵軍八個步兵師,三個騎兵旅,另外,還可能有敵五個師可能進行增援。這樣一來,總共準備需對付敵十三個步兵師、三個騎兵旅。
綜合敵我情況,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進一步分析判斷:只要在1948年12月份內能抓住扭打上述步騎十幾個師旅于(北)平張(家口)線上,并殲滅其中一部,打得“該敵不能動彈,不能西逃,也不能東竄,那就是極大的戰略上的勝利”,那就為爾后的整個平津大決戰奠定非常好的開端。
平張線上的這一作戰,是平津戰役最先組織發起的作戰,也是平津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東北野戰軍主力尚未入關到位。在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尚不能實施統一指揮的前提下,如何明確三個兵團的指揮關系,是整個平張線上作戰當務之急之事。
1948年11月27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就三個兵團的部署和統一指揮作戰問題明確如下:“以程黃部四縱、十一縱及一個騎兵師,楊羅耿所率華北第二兵團之三、四、八縱,楊李所率華北第三兵團之一、二(兩個旅)、六縱及詹大南地方兵團組成平張戰役之兵力,受程、黃統一指揮”。
毛澤東的這封電報表明,三個兵團在平張線上的協同作戰,他把統一指揮之權交給了程子華和黃志勇。
了解軍史的都知道,楊得志、楊成武是我軍著名的“三楊開泰”之二,都是非常能打的戰將。但程子華較“二楊”資歷更老。程子華是黃埔五期生,是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早在紅軍時期,就是紅二十五軍軍長、政委,紅十五軍團政委,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副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
同“二楊”一樣,程子華也組織指揮了很多著名的戰役戰斗。比如,遼沈戰役中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就是由程子華統一組織指揮的。該戰成功地阻擊了敵人從葫蘆島和錦西增援錦州的部隊,對我軍取得錦州戰役的勝利,確保整個遼沈大決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揮問題明確后,按照統一部署,程子華楊得志楊成武三個兵團隨即展開了作戰行動。以此為標志,大決戰之平津戰役,正式拉開了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